巴顿将军镜头分析【精选69句】

巴顿将军镜头分析

1、他讲课口若悬河,可以一个人连续讲六七个小时。一整条香烟和冰镇的大桶可口可乐就摆在讲桌上,讲课的时候,他不停地喝可乐,抽着没过滤嘴的“大前门”香烟。一堂课下来,讲台上满地都是烟头。到后来,班里的男生也都开始学着周传基的样子,改抽起了9元一条的大前门,直到这种香烟停产。

2、“拍大片的趋势会继续恶化。人人都想发横财。只有等观众上当受骗受够了,不再去看大片了,那大片的制作在中国才会终止。”这是周传基10年前的预言。

3、依据新闻传播中的受众心理,受众在信息接受活动中如果感到传播者在许多方面与自己有相似或相同之处,就会在心理上定位为“自己人”,从而提高大大传播效果。深谙此道的巴顿在演讲中满嘴脏话,“鸡屎、大粪、狗杂种、管他娘的、屁滚尿流”之类的词汇随处可见,就像一个老兵油子,而且在提到他自己时,他也称之为“狗娘养的巴顿”。巴顿并没有顾及作为一个将军的尊严,也没有高高在上地大摆架子,而是把自己当成普通一兵,这样的低姿态,反而加强了士兵的认同感,让士兵在心理上觉得巴顿永远和他们在一起,激励着他们一直向前。

4、纪录片和专题片的采访中,空镜头往往起到衔接画面的作用,一段采访中,对影片不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会删去,而前后画面的跳跃,可以通过空镜头的插接来消除。 (巴顿将军镜头分析)。

5、虽然说,朝中有人好做官,但军人的快速晋升依然需要战功,巴顿也不能例外。1916年,墨西哥起义者袭击了美国并且造成人员伤亡,他跟随潘兴将军率兵远征,因为击毙敌方二号人物卡德纳斯而名声大噪,还被《纽约时报》夸赞为国家英雄和“强盗杀手”。

6、年逾50的巴顿,雄心勃勃,一上任就整顿军纪,命令伙房必须准时开饭,官兵服饰整齐,不准女人裸体画带进军营,还制订了极严格的训练计划。经过雷厉风行的整顿,巴顿部下的官兵们,一扫悲观畏战的情绪,成为一支纪律严明、斗志昂扬、骁勇善战的部队。

7、尤其是巴顿最后在镜前的两句独白竟也开始在定音鼓鼓点上。要知道,制作的顺序一般都是在粗剪以后才轮到作曲家上场。这也就是说,那一段的节奏不是作曲家给的,而是剧本、导演、摄影师、演员给的。真是太棒了。这一段给我的震动很大。这是在1970年拍的片子,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的制作达到这个水平了吗?这一段才可以有资格称作精品,不是什么东西随随便便就可以冠以精品的美名的。

8、他参加中国电影录音协会的一场会议,强调电影中声音的地位很重要,甚至有时比画面还重要,但有的导演不同意他的观点。周传基当着满屋子的人站起身,走出会议室大门,站在楼道里破口大骂。

9、在中国这个电影的恶劣环境里太容易走弯路了。你们没有感觉,因为你们身在其中。可我从你们一句话里就知道你受了什么影响。这是因为我的几十年的经验太丰富了。 做作业是抵消那种不良影响的最好的方法。 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不允许你们思考内容吗?第形式比内容重要。因为形式的功能就是吸引注意。如果你的作品再深刻,可是形式上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那就是说,没有人看,那你那么深刻的内容有什么用。第电影使用的是视听语言。这一点你们还没有养成习惯。你们的思维还在文字语言的范畴内。这对你学电影毫无益处。我先要训练你们学会视听思维,然后你们才能从自己所使用的那个媒介的特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来先选材,来进行创作。 不要急,如果你真是急的话,那就把我布置的作业多多地快快地完成。我要求量。质是以后的事。

10、《勇敢的心》——讲苏格兰威廉华莱士反抗英国的,都得奥斯卡了,不用多夸;

11、他在课堂上自嘲自己是个“老棺材瓤子”,又说,希望“死在讲台上”。在助理王靓的印象中,周先生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醒着的时间不是上课,就是做研究。他去美国之后,国内论坛和电影训练营的工作交给王靓负责,两人隔着将近12小时的时差,在电脑上各忙各的,“有事儿就喊一声”。

12、如果不是这样狂傲,他不会被从精锐的第三集团军调离到第十五集团军担任司令。

13、麦克阿瑟历经三次大型战争,分别是一战、二战和朝鲜战争,是一位传奇的五星上将。

14、第四位:德国隆美尔将军。他在一战时期就是个非常优秀的将领。二战的法国战役,他担任德军装甲部队的指挥官而名声大嗓。在北非战场上,隆美尔指挥德军数次以少胜多战胜英军,因而取得响亮的“沙漠之狐”的称号,是希特勒最为倚重的将领。

15、西点军校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同班学生必须要和睦相处,甚至违反校规时都要相互包庇。不过,性格固执的巴顿却对这一“默契”非常排斥,只要自己执行勤务时就会严格查处,完全不会偏袒违反军纪和校规的任何学生,得到了“豪猪刺”的绰号。

16、这部电影对于战场场景的描写极具美感和震撼力,即使是在运动的镜头下,场景带给人的震撼也显而易见的,不管是前期两个士兵经历尸体与泥水的战场场景,还是后期士兵穿梭于人们冲锋陷阵的战场,这些对于战场场景的真实描写,在给人带来视觉上冲击的同时,也让人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带入到这些场景之中,进而对画面的理解有了主观的理解。

17、《战争与和平》——苏联版的,12万军队参演,花钱无数,战争场面基本全靠实拍,这个不服不行,绝了......不看这个不敢说是战争题材电影迷。

18、虽然像骑士一样固执地维护自己的学术边界,但周传基并不是电影专业出身。1950年,周传基毕业于山东大学文学院外国文学系,获英国文学学士学位。在提前拍好的那部追悼会短片里,他对着镜头背诵莎士比亚。

19、揭秘2018区块链操盘实战如何100%落地,获得新项目完整操盘高效落地方案

20、最令人赞叹的是,那个定音鼓怎么能和镜头的剪接点,镜头内的明显动作那么地合拍?

21、但一说起学术问题,周传基却“保守得惊人”。

22、1885年冬,巴顿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一个中产家廷,父亲虽然是律师但却毕业于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并且接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幼年时期,他就开始接触南北战争中的英雄事迹和历史事件,许多军事将领都被视为心目中的偶像。

23、不过名声与水平有的时候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巴顿的领导行为虽然说起来色彩斑斓,但与马歇尔和艾森豪威尔这两位老领导相比,自然又不在一个层面上,显示出得失参半的特征:优点突出,缺点也明显。

24、· 以情节为中心的影片,目的通常是让观众从枯燥沉闷的日常生活中暂时逃离出来。动作节奏快且激烈,人物、思想和情感效果都从属于事件,最后的结局极为重要。最近上映的《看不见的客人》就属于这类作品。明显的以情节取胜

25、对一场戏来看,这场戏希望出什么样的戏剧效果,目的是什么?以及手头仅有的素材是否可以达到这个效果?轻快的?快节奏的?抒情的?带来思考的?还是想把观众突然吓一跳的?

26、如何成为数字货币投资高手,打造自动盈利系统?抓住项目财富保障趋势!

27、期末考试,他出的题目是批判电影综合论,得分最高的学生拿到了99分。他说:“你还费尽心血地写满了一张纸来证明综合论的错误。如果你就交张白卷,上面写着‘电影综合论就是狗屁’!我给你100分。”

28、《巴顿》就是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问世的。请不要忘记,同样的情况,曾在我国举行的第一次美国电影周上公映的那部好莱坞电影儿《猜猜谁来吃晚餐》也是在这个时代(1967)拍摄的,而它的内容是和当时反政府的人权运动中的黑人解放运动所提的口号黑色政权是对着干的,也就是说,当黑人解放运动提出种族隔离的口号时,这部影片却说我们通婚吧。中文字幕是在香港打的,字幕有意把该片对话中两次提到否定黑色政权的话取消了。我们开口闭口坚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但实际上却在替反对我们意识形态的作品做宣传。 乍看上去,这部讲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家喻户晓的传奇英雄的影片似乎是游离于当时的社会政治之外的,因此它更象是一部关于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的传记体影片,于是人们往往忽略了它首先是一部好莱坞影片,是一部拍摄于1970年的好莱坞影片。这种忽略就必然导致人们对该片错误的价值判断,而这也正是好莱坞所希望发生的,只因任何赤裸裸的说教都必然会引起观众的反感,从而也就无法达到其真正宣传目的。好莱坞非常精于此道。在好莱坞有一句名言,“说教吗?租一间礼堂去。”于是在巴顿这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的幌子背后,是一个浸透了全套好莱坞价值体系的、一个赖以达成好莱坞神话的巴顿。这个神话就是英雄崇拜。 该片的主题是美国的尚武精神。美国政府虽然没有一个掌管意识形态的宣传机构来制定文艺作品的宣传政策,但是从生意经出发、因而以社会的集体文化观念为基础的好莱坞制片业,是从不违反美国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的。此外,好莱坞拥有一批喜欢看战争片以及崇拜个人英雄主义的观众,满足这批观众的要求是它的财源之一。所以它选中了反法西斯战争中,美国人民心目中的战争英雄巴顿将军的一生为题材,以唤起美国青年的战争冒险精神。这样,巴顿传记的题材既躲开了越战这个有争议的、棘手的敏感题材,又带有浓厚的反共色彩。要知道,不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着什么分歧,对美国人来说,共产主义就是共产主义。更何况在七十年代初,冷战局面尚未结束(古巴导弹事件刚过去不久),这些问题对美国观众依然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巴顿是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早在一次大战期间,他所率领的坦克旅就在圣.米哈依尔战役中立下战功,他本人荣获英国服役优异十字勋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率领了第一支美国参战部队在北非登陆。而后,他的第三军在第二战场上又是一支屡建战功的主力,尤其是在巴斯东为101师解围,以及殴打患炮弹休克症的士兵事件,使他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个传奇式的人物,甚至象我这样经历过二战的远在东方乡下的中学生也知道巴顿。他被大多数人认为是美国唯一能够打硬仗的指挥官。 在好莱坞导演笔下的这个神话人物可以说是美国式的三突出的人物。电影读解能力比较强的人会发现,给巴顿的镜头大多数都是微微上昂,导演不仅把他的英国竞争对手蒙哥马利有意先了一个比巴顿矮小的演员来扮演,而且在两人处于一个镜头里的时候,机位取景有意造成巴顿比蒙哥马利高出一头,在麦西纳入城的那个段落里特别明显。另外有一个违反了生活规律的手笔,即巴顿打飞机。德国的亨格尔俯冲下来扫射时,巴顿毫不躲闪地义开两腿对准飞机用手枪对射,而德国飞机机枪的弹着点从远处一直延伸到巴顿两腿之间的后面,那他还不被子弹辟成两半?刀枪不入,但在连续的短镜头之中,观众不容易觉察。只引起了赞叹。还有巴顿打士兵后,艾森豪威尔要他下部队去做检查。他在做检讨前,先在教堂祈祷。摄影机采取了低机位,巴顿跪在祭坛前,天主在上,巴顿在下,这是符合他们的宗教信仰的,但是这个低机位设得很巧,当巴顿跪在那里时,低机位的摄影机与他持平,但是当巴顿站起来时,摄影机往上跟摇很自然地形成一个巴顿的大仰拍。检讨前用大仰拍?导演的POV(即视点态度)就已经十分明确了。别忘了,机位一摆,创作者的态度就定了。你为什么把摄影机摆在这里,不摆在那里,你有你的想法,你有你对镜头中的事件的态度。当他走出教堂后在皇宫的院子里行走时,导演终于用了一个大俯拍,而且这是全片中最大的俯拍。我觉得它在整个影片结构的节奏曲线中所处的位置极为准确,它跟下一段落的巴顿最暗的面部镜头(最暗的光)在节奏曲线上是相呼应的,是符合剧情发展的。不过这个镜头的取景是例外地以静态的绘画构图为准。非常严整。两侧是均匀的宫廷,前景是宫廷的投影,在画面上方两侧斜停着两辆坦克,一左一右。巴顿的极小的身影从正中徐徐移动。非常威严庄重。虽然是最大的俯拍,但毫无贬意。当他走到检讨的平台时,升降机上的摄影机从持平开始,一面向右跟摇,一面升起,最后成一个大俯拍。可是当巴顿一开口时,机位立即跳到平台下仰拍巴顿,太阳在他的后面,几乎形成光晕。导演找到了仰拍的根据,因为巴顿的第一句话是,“你们知道有人要我到这儿来让你们看到我是个狗娘养的。”这句话引起全场哄笑,巴顿胜利了,检讨的气氛全被这句话破坏了。摄影机也就赖在那里不走了,一直保持仰拍,直等到巴顿的检讨说到“我承认我的方法是错误的”,当错误两字出现时镜头才切到从巴顿背后拍的大俯拍。但等这两字过后,又立即回到原来的仰拍机位。然后等到第二次巴顿又说,“希望你们接受我的解释和--(镜头切到大俯拍)道歉。” 镜头马上又切回来,巴顿转身,说了一句“解散”。这段极有趣,导演的POV太明显了。他是那么舍不得离开仰拍镜头,那么不愿意贬巴顿。这是关于巴顿这个神话人物的三突出的实例。

29、1945年12月9日清晨,巴顿和盖伊少将一起乘车外出去森林打猎,心情愉悦的他们一路上有说有笑。当车辆行至一处铁路轨道时,司机伍德林发现一辆大卡车迎面冲来,虽然紧急踩刹车还是迎面相撞了!

30、影评在题材上较随意自由、内容广泛,一般从主题思想等方面立意,作者的主观意识较强。

31、由于盟军的轻敌大意,被称为“沙漠之狐”的德军将领隆美尔出其不意展开突袭,导致美国第二集团军伤亡3000多人,被俘3000多人,坦克损失200百多辆。在此危急关头,巴顿奉命去重组这支已经溃不成军的部队。

32、而巴顿真正的风头是在诺曼底登陆之后的阿登战役和强度莱茵河战役以及易北河战役。

33、在所有的电影中,这几个要素的协调作用,用来强化电影所表达的主题,也一般会全部得到呈现,但在某一个特殊的影片中,可能会弱化,甚至忽略不计。

34、 拉片与影评的相同点:都是为了评析电影,是了解电影的一种方式和平台。

35、作为领导者需要树立榜样,一旦处于领导地位,人们会跟随你的行动,你的一言一行人们都看在眼里,所以事事务须小心谨慎,本人的情绪不管好与坏,你都必须控制这些情绪,不要让情绪来控制你,巴顿这一点确实不行。然而和巴顿的不善于与人合作比起来,他的脾气急躁问题似乎又变小了。巴顿崇尚猛打猛冲,这是他的强项,为了达到目的他会想尽各种办法,有时候甚至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当盟军司令部出于战略考虑要求巴顿减缓部队推进步伐时,他就不满,声称自己“需要对付两个敌人,一个是德国人,对此可以毫不怀疑地说能对付,一个是他的上司,这就不那么有把握了。”当上级被迫削减对巴顿的油料供应时,他就进而采取违规的方法。一是采取坐收坐支,在战场上缴获敌人的汽油既不上报也不记录,尽快发给部队使用;二是不惜损人利己,奖励士兵去偷友军的油料。

36、1943年以后,二战的天平已经出现明显倾斜,苏军在苏德战场转入反攻,美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胜利,英美联军也在欧洲战场转入攻势。在这种背景下,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最终敲定了“霸王行动”的计划,准备在1944年春夏之际在法国北部地区登陆欧洲大陆。

37、“视”是指看到的画面,“听”是指听到的声音。而画面与画面、声音与声音、以及画面与声音之间的组合关系,我们把它叫做“剪辑”,也就是蒙太奇(Montage)。因此,视听语言主要包括三大板块:①画面②声音③剪辑。而“画面”又包括景别、角度、构图、光线、色彩等等,“声音”又包括人声、音乐、音响等元素,剪辑又包括了多种声音和画面的组合方式。今天我们主要来讲一讲『景别』。

38、在1940年以后,美国虽然没有正式参加二战,但遏制“轴心国”的态势已经日益明朗。尤其是,资源贫乏的日本遭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和打压,严重危及到对方战争机器的正常运转。

39、特写镜头使电影与戏剧的区别更加明显,影片中也常出现特写镜头,下面具体分析特写镜头的作用:

40、北京电影学院的郑洞天教授曾当着他的面说他:“像堂吉诃德一样向风车进攻。可是就没有回头看,攻下一个风车,后面又出现了好几座风车。”

41、贾樟柯监制《在码头》陷资金困境韩东导演微博求助欲转让价值100万股权

42、拉片与影评的不同点:拉片通常会选择一个切入点,主要从视听语言等角度解读电影,有一定的学术     和专业性,较冷静客观。

43、1942年初,经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磋商,同盟国决定在“德国人的屁股上踢一脚”,秘密制定了“火炬计划”。美军准备在法属北非的阿尔及利亚和卡萨卡布兰登陆,然后向东抢占突尼斯后与英军会师,从而共同消灭北非的德军部队。

44、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巴顿又被艾森豪威尔起用。但在这次战役中,巴顿只起″声东击西″的配角作用。他委屈、苦恼、愤恨。他利用公开场合之机,就把气出在俄国人身上。

45、巴顿瞧不起朱可夫元帅?巴顿瞧不起的元帅和将军多了去了,他能瞧得起谁?

46、有道是峰高谷也深,个性张扬的巴顿很容易走极端,每每由于管不住自己而犯错误,典型的例子就是打士兵。

47、巴顿主要在欧洲战区,降落伞主要是美国产吧,巴顿怎么就马上了?

48、然后把每个镜头的内容、场面调度、运镜方式、景别、剪辑、声音、画面、节奏、表演、机位等都纪录下来,最后总结一下。拉片就是抽丝剥茧地读电影。是提高专业修养的必要方式。

49、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衔接点在哪里,前后景别怎么样布局的?对于剪辑来说,要分析和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想要提升基本功,拉片是必经之路。

50、骆驼的强烈的运动的近镜头冲进画面,天已大亮。节奏跳上去了。骆驼队从左边的斜坡冲下来,横过大道,从右出画。一只落伍的小羊跑下斜坡,镜头在定音鼓的鼓点上切。

51、发于2012总第1072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52、其实周传基早早就开始在课上讲好莱坞,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电影学院的老师们都在讲法国的新浪潮,讲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只有周传基在讲从一战之后开始飞速发展的好莱坞电影工业,讲流水线是怎样炼成的。导演尹力是他的学生,曾说他是个“孤独的人”。

53、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海军组织六艘航空母舰悄悄抵达预定海域,向毫无戒备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发动空袭,史称“偷袭珍珠港”。第二天,愤怒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对日宣战,从此加入到了反法西斯战争的队伍。

54、沙龙友情邀请了中动协生态委秘书处副秘书长、鸟网常务副总版主陈龙、中动协生态委特邀顾问、鸟网艺术总监北京老叶、北京电视台马青、山西传媒学院周大强(北京电影学院在读博士)一起与参加的会员朋友们热情座谈。

55、  他不乐意看新电影,觉得“电影在退步”。在他看来,新电影使用的一切拍摄、表现手法,一切在视听语言上玩出来的花活儿,甚至各式各样的故事主题,在很多年以前,就都已经被大师们玩过了。

56、战争末期,巴顿因作战有功,胸前挂满勋章。德国投降后,在美、苏军队庆祝胜利的宴会上,巴顿竟然冷漠、仇视俄国人,并宣称希望和俄国人打仗,因为他认为美国人绝不能向俄国人示弱!

57、注:尽管爱森斯坦和巴赞的理论是针锋相对的,可是他们二人在讨论到影片结构时,都只谈到段落为止。这是正确的。因为首先,电影的相对时空结构非常自由,没有一定之规。其次,光波声波的连续性使得影片的结构可以相对松散。所以我们对一部影片的分析总是侧重于段落分析,而不是什么小说式的、散文式的、诗的、或舞台剧式的结构分析。《巴顿》这部影片作为影片分析课中的一个范例,我们更侧重于对电影元素的读解。

58、通过周大强和马青老师和北京老叶老师的引导和与大家的互动,参加的朋友们都觉得受益匪浅。原来习惯性的用拍摄照片的思维去选景、构图,只选择自己认为好的正面机位进行拍摄,制作的视频即使画面非常唯美或者打斗激烈,也局限于单一的景别拍摄。大家座谈讨论中逐渐转变认识,理解了视频需要各种景别的素材,不止要照片式的中近景特写,大远景、远景、近景、局部特写镜头、空镜头、动物出画/入画(鸟进入空镜头/鸟从画面中离开留下空镜头)以及前后左右视角都是需要的。通过两位老师带着读好片并分析镜头语言的运用,明白了用成组的镜头逐渐丰富素材,改善缺少画面纵深感、立体感的视频现状。

59、蒙哥马利元帅、德军的隆美尔元帅、布莱德雷将军,他一个都瞧不起!

60、为了使这支部队能够适应沙漠的严酷环境,巴顿开始推行“魔鬼训练法”,进行最接近实战的长途急行军。很快,士兵们开始抱怨自己的非人待遇,甚至上升到了人权的高度,引得国内政客和媒体都纷纷谴责他缺乏起码的人道主义精神,一度闹到了军事法庭。

61、《战马》——从一匹马的视角,带出了一战双方故事的电影,非常不错;

62、他其实不是瞧不起朱可夫元帅,而是瞧不起整个的苏联军队。

63、当然他最大的洋相是出在西西里岛,这是美军中一个著名的失败。1943年7月11日早晨,盟军的登陆舰队挨了德意军队的空袭,炮手们拼命把敌军打跑了,自己也受了点损失,然后巴顿不顾这种情况,也没有通知下边舰队,就让刚组建的美军82空降师在那天夜间向滩头空投,支援地面部队作战,结果等144架装载伞兵的运输机临空时,底下舰队以为敌机又来了,于是发生了误击,伤亡非常大,300多人当场就打死,飞机掉了20多架,伤了30多架。

64、跳伞阵亡是个概率,就算降落伞100%打开,还可能遇到阵风、悬崖、大树等特殊事件,怎么就再也没有了?

65、近景镜头的画面内容趋于单人物占据画面绝大部分,背景与环境特征不明显。它可以让观众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制造交流感。

66、1917年11月,巴顿在法国参加一战期间受命组建美国的第一个装甲旅,从而积累了丰富的坦克实战经验。不过,由于目中无人和脾气暴躁,他在军队中过得并不开心,战争结束后就被闲置了。

67、关于巴顿这方面的态度,有几个经典的故事。其中一个故事是他曾经对记者表示,如果他的军队在德国军队和苏联军队中间,他会两边都打。另一次故事则是巴顿在一次与苏联将军的酒会上面对过来敬酒的苏联将军,他说了一句我不与任何俄国狗娘养的喝酒。幸亏对面的苏联将军反应机敏,表示两个狗娘养的可以一起喝,这才避免了一次严重的外交纠纷。事实上有一句话最能说出巴顿的想法,那就是既然盟军和苏联早晚都要开战,那么为何不就趁现在趁美国的军队还在欧洲,立刻就和苏联打呢!

68、大特写镜头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大特写也是超出人们正常视野范围的景别,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很少用如此近的距离去观看。因此这种超常规的画面不但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也带有一种奇异感和陌生感。

发布于 2024-02-21
收藏
分享
海报
上一篇:讳疾忌医【精选58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