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简介【精选72句】

老子简介

1、        甲乙本均将全文分成《德》和《道》两个部分而不分章,年代早于河上公的《老子道德经章句》。因为是出土文物,也没有河上公本、王弼本等后世流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更。(老子简介)。

2、北大汉简《老子》上下经是继马王堆帛书本、郭店楚简本之后出土的第三个

3、老子诞生地,是老子聚徒讲学,传播天下大道之地,主要有众妙之门牌坊、迎禧殿、玄元殿、文昌阁、腾云阁、享殿、老君台、弘道苑等建筑构成。明道宫内亭台楼阁,皆有曲径回廊相连;绿柳翠柏,奇花异草相互映衬。在玄元殿内,一座高6米,重5吨的老子青铜坐像,是现今海内外最大的老子青铜坐像。仰望神态飘逸,睿智超凡的老子,难怪孔子问礼于老子后会发出“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的感叹。

4、王弼是魏晋玄学代表人物之他与何晏、夏侯玄等共同开创了玄学清谈风气。因当时是魏齐王正始年间。故被称为正始之音。王弼的主要著作有《老子注》、《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指略》。他注释的《周易》偏重于哲理。王弼本流传最广,也最知名。    河上公本

5、文字内容与传世本及郭店、马王堆本相比,也多有不同之处。因此,北大简本在《老子》一书的文献整理、校勘上具有较高价值。这将在战国中期的郭店楚简本、秦代至西汉早期的马王堆帛书本与传世各种《老子》版本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老子》一书形成、发展、定型的过程。 

6、        帛书《老子》甲本不避汉高祖刘邦名讳,乙本避刘邦名讳但不避汉文帝刘恒名讳,说明乙本成书于刘邦在位时期,即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95年之间。而甲本应完成在刘邦建立汉朝之前,至于前到什么时候,目前难以定论。

7、   公元前,536年初春,影响中国历史长达2500年之久的两位伟大圣人;一个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一个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们在鲁国的曲阜不期而遇了。

8、老子哲学  宇宙观  “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太极阴阳价值观  无、道、德  老子的价值观由「无」、「道」、「德」三者所构成。  老子言「无」,尝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当宇宙尚未形成,万物不会存在,故称「无」。天地初开,形成宇宙,故称「有」。「万物」由「有」所衍生,而「有」从「无」所衍生,天下万物均起於「有」而终於「无」。  老子言「道」,尝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认为「道」是宇宙本体,乃万物之根源,故谓:「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道」生于天地万物之先,独立长存于万物之外,不断循环运行,遍及天地万物,绝不止息。老子又认为「道」不可触摸、莫可名状,故谓:「无状之状,无物之泉。」只能用「道」来代表,亦可勉强称为「大」。故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谓「道」是玄妙深奥的,常人难以理解及形容。若可用言语来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当宇宙万物形成之际,人类会给万物命名,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因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衍生出来的。人为自然万物之故须遵守自然法则,故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赋予万物生机而使各遂其生,故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宗主。  老子言「德」,认为「德」乃「道」之体现,而「德」应服从於「道」,故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家强调人应当好好行道,目的是助己之修养,避免犯过。  守柔  老子言「守柔」,尝谓:「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刚。」「道」之所以能循环不息,因为「道」具备了柔弱的特质,故言:「弱者道之用。」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过於水,而攻坚胜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又谓:「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强调以柔制刚,认为「强梁者不得其死」,目的在教人谦卑逊让,以退为进。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故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豁;为天下豁,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意谓人可有雄心壮志,但不可逞强好胜,应抱持柔弱谦下之道,保持质朴本性。老子强调「守柔」,皆因认为除了「道」之外,世间万物总有没落的一日。故谓:「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又认为世事难测,故谓:「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老子强调「守柔」,要求人清虚自守,勿刚强好胜,否则不得善终。  居后不争  老子认为人应有「居后不争」之心,尝谓:「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只有仁慈、俭朴、谦让不争的人,方能具备道德勇气,进而博施於人,受人尊敬拥护而成大器。老子尝谓:「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只要人能舍弃争先争胜之心,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理。莫自恃聪明,锋芒太露,应抱持以退为进的处世态度,从而达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境界。  寡欲  老子谓人应「寡欲」,故谓:「罪莫大於可欲,祸其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人若怀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则贪念自生。只有「知足」带来的满足感,才是真正的满足。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沉醉於声色犬马和口腹物欲会使人神昏意乱,使身体的感官和灵性受损。故老子要求人「无欲」、「去欲」,故谓:「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又谓:「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於生活起居、待人处事应「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达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境界。  政治观  无为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  “无为”,不能理解为无所作为。《淮南子·原道训》:“无为为之而合于道”。 道家的“无为”,是清静自守之义,是道家以“道” 修身所要达到的“合于道” 的理想境界。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便无所不能为(无为而不无为)。  善为下  “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  知识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9、    儒家强调有为,强调如何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人被上下善恶分别取舍成若干种,人人不平等,王者和“贤能”治理天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10、  自证是根本:用两部帛书《老子》来证明其自身的先进性,这是《破译》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在逐字、逐句、逐段、逐章解破了全文之后,这一结论学者均能自鉴。(老子简介)。

11、(逢喜书院祝您成长进步!分享到圈子里,朋友们会感谢您!)

12、   道家的思想境界是天人合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为客观自然规律;认为一切事物均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在遵循大自然规律的大道中,与自然融为一体。正如《道德经》中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只有融入自然,才能真正得到内心的和谐和安宁,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13、    中国依“儒”“释”“道”文化为主导,他们是互补推进:

14、  时间先进性:考古发现已证明,帛书《老子》的下葬时间约在距今2170年以前,这个时间比目前所知最古老的《道德经》(河上公版)约早50年,而且考古也已证明,帛书甲乙本《老子》的誊抄时间都比下葬时间更早,而誊抄时间还和母本的生成时间有所差距,大致估算,帛书甲本《老子》出现在《道德经》之前至少100年;

15、    道家思想注重生命内在底蕴的积累培育,强调无为,无欲,出世;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上,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也是一种适合中老年人修炼和修为的隐世文化。

16、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17、《老子》郭店楚简本,出自郭店楚墓的出土竹简。这些竹简于1993年在湖北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出土,据考古专家考证,该墓年代为战国中期偏晚,

18、其影响不仅包括哲学、宗教、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美学、伦理学、文艺学、心理学、教育学、逻辑性、修辞学诸学科。

19、    中国依“儒”“释”“道”文化为主导,他们是互补推进:

20、        甲乙本皆不存的,参照长沙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的《老子甲本》和《老子乙本》及各本《道德经》取用;

21、老子入周后,周天子封老子为守藏史。李耳在守藏室博览群书,孔子拜访老子。周景王驾崩,朝堂内外大乱。老子辞官归隐,准备继续传道。回乡途中,在卫国与失散多年的儿子李宗相遇,李宗已成长为卫国大将军。在子青的设计下,斯愚之子斯晓带兵到曲仁里烧杀。子青对老子恨之入骨,举剑向老子刺去,童心用身体为老子挡剑而亡,童心临死前在老子手上写下一个“道”字。老子来到沛地隐居,孔子带着学生颜回和子贡再次拜会老子。孔子非常赞同老子的观点。老子要将一生所感悟的大道学说写成书简传给后人。几个吴国败将逃到沛地,放火烧了房子,老子十几年辛辛苦苦写下的书简全部化为灰尽。老子决定入秦讲学,马童的孙子徐甲也已长大,为老子牵牛,陪伴着老子。

22、汉成帝时(公元前32-前7年),成都人严君平著。《老子指归》十三卷,录有刘向以前的经文,仍属古本系。此书传至明代已失其半,藏书家胡震亨所得仅六卷,刻人《秘册函》丛书;清《四库全书》将此书纳入子部中,共有《德经》部分35篇;头一篇《说目》,类似全书的“凡例”。此书另一版本《道德真经指归》收入正统《道藏》中,共有七卷,《德经》部分比较完整。从《说目》可知,《老子指归》本《德经》在《道经》之前,与帛书类同全书分为7章,将通行本书第39和40章第57和58章第6和68章第78和79章都合并在一起。

23、197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三号墓,有写在整幅帛和半幅帛上的,字体有篆、隶之分。篆书抄写于汉高祖十一年即前196年左右,隶书约抄写于汉文帝初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约二十八种,计十二万字,破损严重。帛书内容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学等各方面,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又可作为校勘传世古籍的依据。它不仅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汉代书法及书法演变发展的珍贵依据。

24、        基本遵循《道德经》的81章分章结构,注明了帛书《老子》与《道德经》在第24章、第67章之后分章上的不同,个别章节还有分段的不同。

25、 鹿邑县海拔最高之处。老君台又名升仙台、拜仙台,是传说中老子修道成仙骑青牛飞升处。老君台高13米,是一座以古代大砖构筑成的高坛形古建筑,状若圆柱且有棱角,顶部面积765平方米,从下至上共有青石台阶33层,正符合老子升33层青天之说。

26、 鹿邑县海拔最高之处。老君台又名升仙台、拜仙台,是传说中老子修道成仙骑青牛飞升处。老君台高13米,是一座以古代大砖构筑成的高坛形古建筑,状若圆柱且有棱角,顶部面积765平方米,从下至上共有青石台阶33层,正符合老子升33层青天之说。

27、和老子一样主张无为,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庄子的思想和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人类思想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28、        在精细的帛上如此大规模工整地誊抄文章,在我国出土文物的历史中绝无仅有,其选抄的文章几乎都史有传载,且文字书写稳定,字形成熟,与简牍相比,帛书在当时的地位和价值应为文书之极品,其文献价值应最为可信。

29、《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此书是现存成书较早,影响较大的《老子道德经》注本。相传为河上公或河上丈人所撰。约成书于东汉中后期,作为东汉黄老学者的著作,以黄老思想解释《老子》。东汉有章句之风,通常“就经为注”。河上公本主要内容是以汉代流行的黄老学派无为治国,清净善生的观点解释道德经。这与魏晋玄学家从哲学本体论解老有所不同,更不同于东晋南朝后道教徒以参杂佛学义理的重玄哲学疏解《老子》。天道与人道相通,治国与治身之道相同,二者皆本于清虚无为的自然之道,这是《河上公章句》的基本思想。故陆德明《经典释文》概括此书为“言治国治身之要”。

30、《老子》王弼本,出自王弼《老子注》。王弼(226一249),山阳高平(今

31、《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此书是现存成书较早,影响较大的《老子道德经》注本。相传为河上公或河上丈人所撰。约成书于东汉中后期,作为东汉黄老学者的著作,以黄老思想解释《老子》。东汉有章句之风,通常“就经为注”。河上公本主要内容是以汉代流行的黄老学派无为治国,清净善生的观点解释道德经。这与魏晋玄学家从哲学本体论解老有所不同,更不同于东晋南朝后道教徒以参杂佛学义理的重玄哲学疏解《老子》。天道与人道相通,治国与治身之道相同,二者皆本于清虚无为的自然之道,这是《河上公章句》的基本思想。故陆德明《经典释文》概括此书为“言治国治身之要”。

32、  关于帛书《老子》与《道德经》相比,具有极为超越的先进性是否信据不足,也就是是否为孤证的问题,以下三点可供参考:

33、到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欧洲共有60多种《道德经》译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专著或专论问世。

34、    老子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35、老子传奇 道德经 第一集 老子简介商容收徒

36、但多在虚词上。从注释来看,河上公的注释以修身炼气为本,王弼的注释以谈玄说虚为主,前者被道教人士推崇,后者为士大夫喜好。现在的通行本是以王弼本为底本的。

37、  并非孤证:甲乙本帛书《老子》虽然是同时出土的,但无论是字体、誊抄形式、还是誊抄年代都明显有所不同,它们之间虽有不同,但思想、内容、主题是属于同一体系的,与《道德经》有极为重大的区别,它们被同时收藏于同一书匣内,至少说明在下葬年代已非孤证,只是可能墓主也难以取舍它们与原著《老子》的血亲关系。

38、大约为公元前300年左右,墓的主人身份不明。由于该墓曾被盗窃,竹简出土时已散乱、残损,故无法完全恢复简册原状。经专家整理,郭店楚简《老子》书写于形制各异的甲、乙、丙三组竹简上,被认为是《老子》五千言的三种节录本。郭店楚简本的简文不分章,次序和文字与通行本有较大差异。郭店楚简本现存2046字,约为通行本的2/是迄今为止所知的年代最早的《老子》传抄本。

39、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版本。1993年出土于荆门郭店一号楚墓,简本《老子》甲、乙,丙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所见年代最早的《老子》传抄本。它的绝大多数文句与今本《老子》相近或相同。竹简内容反映了战国中后期的社会。简本《老子》分见于今本《老子》三一章。现存2046字。不分德经,道经。

40、    这六句包罗万象,天地之间一切的本源都在其中,要探求的治世真理也在其中,只要把这句话体悟透彻,就可以应对世间万变,救度众生。

41、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是北京大学于2009年1月接受捐赠的一批从海外回归

42、本县纪念李耳较大的历史性建筑有两处:其一是上面谈到的太清宫,另一为老君台。

43、  自证是根本:用两部帛书《老子》来证明其自身的先进性,这是《破译》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在逐字、逐句、逐段、逐章解破了全文之后,这一结论学者均能自鉴。

44、  《破译》围绕着帛书《老子》与《道德经》存在着巨大不同这一焦点,取河上公的《老子道德经章句》、王弼的《道德经注》、唐玄宗的《道德真经》和严复的《老子点评》这四本最有代表性的《道德经》,以点连线,明晰线索,逐字、逐句、逐段、逐章进行比较,以揭示2000年中《老子》演变成《道德经》的始末,从一个角度去打开为什么中华文明因为传承中的一步差错,而在封建社会中徘徊了2000年之久。同时,展现帛书《老子》对于我国坚持改革开放、自主创新、和平发展、走弘扬中华文明之路的重大现实意义。

45、关于老子的晚年,历来有种种荒诞不经的传说。因为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上面有“老子乃著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等语,某些人便借此大做文章。有的说他“白日飞升”,有的说他“一气化三清”,有的说他活了两百多岁,甚至有人说他到了印度,作了释迦牟尼的老师。真是越扯越远。另外如张角、张陵之徒,更以老子之名,宣扬迷信,尊他为“道”教的始祖,实在令人感到荒唐。根据学术界近年的考证,老子逝世于今陕西省的扶风县,安葬于槐里(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南),那里现在还有老子的坟墓。但老子确切的去世日子却无从考证。

46、王弼是魏晋玄学代表人物之他与何晏、夏侯玄等共同开创了玄学清谈风气。因当时是魏齐王正始年间。故被称为正始之音。王弼的主要著作有《老子注》、《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指略》。他注释的《周易》偏重于哲理。王弼本流传最广,也最知名。    河上公本

47、在历史上,曾有三位皇帝颁诏钦改鹿邑县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唐高宗亲临鹿邑拜谒,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老子之母为“先天太后”,于乾封元年(666年)下诏改县名为真源,寓鹿邑为真理(道家思想)的发源地。武则天称帝后尊李母为先天太后,于载初元年(689年)下诏改真源为仙源,意为老子是得道成仙之人,而老子生地则为仙之源。宋真宗到鹿邑拜谒后,下诏改县名为卫真,以表明他比别的朝代更捍卫老子及思想(真理)的至尊地位。

48、2009年1月北京大学收藏。竹书本上有“孝景元年”字样,可推断此版本约成于西汉中期。共二百二十余枚,近五千三百字。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古本。在竹书《老子》中,首次发现了《老子上经》和《老子下经》的篇题,每章前均有分章符号。此版本有断简,错字。

49、主要成就道家学派创始人、代表人物、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思想

50、唐玄宗御注《道德经》,易州龙兴观于大唐景龙二年即公元708年所立《道德经》碑。简称景龙碑本,景龙本,碑本,易州本。此碑正面刻道经,阴面刻德经。严可均谓:“世间真旧本,必有景龙碑本为最。”

51、《道德经》不仅是道教思想的宝典,而且是人类文化历史上的一部伟大的经典著作。以恢宏的气势,深邃的智慧,富有诗意语言,发天人宇宙精微之学,阐修身治国之理,倡人生真谛之奥,给人以无穷的思想启迪。

52、        然而,帛书《老子》甲乙本的同时出现,说明当时可能存在着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当时就只流传着这两个版本,但长沙国宰相或文史大臣无法判断孰优孰劣,故为当时之共认;另一种可能性是当时流行着不止这两种版本,但这两个版本比较而言是最受认同的。

53、        《老子甲本》的文字介于篆隶之间,文字不避汉高祖刘邦的“邦”字之讳,因此学者普遍认为抄写年代应在刘邦在位之前,即秦末汉初之际,也可能更为久远。《老子乙本》的文字是隶书,避“邦”字讳,但并不避“盈”“恒”字讳,因此应抄于刘邦在位时期(《维基百科全书》)。以此为据可以说明,帛书《老子》甲乙本本身成书均早于其下葬年代,而它们母本产生的年代应更为早远。

54、        1972年长沙马王堆西汉三号墓出土了2100多年前下葬的两部誊抄在帛上的《老子》,通称《老子甲本》《老子乙本》,统称帛书《老子》。

55、  并非孤证:甲乙本帛书《老子》虽然是同时出土的,但无论是字体、誊抄形式、还是誊抄年代都明显有所不同,它们之间虽有不同,但思想、内容、主题是属于同一体系的,与《道德经》有极为重大的区别,它们被同时收藏于同一书匣内,至少说明在下葬年代已非孤证,只是可能墓主也难以取舍它们与原著《老子》的血亲关系。

56、老子的著作、思想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老子思想影响不仅在道家内无人能及,在道家之外也影响深远。

57、但多在虚词上。从注释来看,河上公的注释以修身炼气为本,王弼的注释以谈玄说虚为主,前者被道教人士推崇,后者为士大夫喜好。现在的通行本是以王弼本为底本的。

58、   老子(李耳)在隐山,向本元大师求学治世大道;后来又到鲁国太乙山向高人求学大道之学。师父首先向老子讲述六句蕴藏深刻之道:

59、河南省春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书画培训中心主任:王涛

60、关于《老子》的版本实在是太多了,举不胜举。除了上文提到的郭店竹简本、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西汉竹简本、唐代景龙碑本以及传世的四大体系即严遵《老子指归》、王弼本、河上公本和傅奕本之外,还有许多未提及的注本,诸如魏晋之前其它的文献资料,明清之际及民国时代的各家注本等等。《老子》版本种类繁多,其鉴定和研究工作任重道远。

61、儒家拿得起;佛家放得下;道家想得开。合起来其实就是一句话:带着佛家的出世心态,凭着道家的超世眼界,去做儒家入世的事业。

62、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63、士成锜听了顿有所悟,赶紧把座椅移到一旁,不敢和老子对坐,他觉得老子太伟大了,而自己忽然变得卑小幼稚。

64、关于老子的晚年,历来有种种荒诞不经的传说。因为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上面有“老子乃著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等语,某些人便借此大做文章。有的说他“白日飞升”,有的说他“一气化三清”,有的说他活了两百多岁,甚至有人说他到了印度,作了释迦牟尼的老师。真是越扯越远。另外如张角、张陵之徒,更以老子之名,宣扬迷信,尊他为“道”教的始祖,实在令人感到荒唐。根据学术界近年的考证,老子逝世于今陕西省的扶风县,安葬于槐里(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南),那里现在还有老子的坟墓。但老子确切的去世日子却无从考证。

65、在春秋时代的诸子百家之中,《道德经》的作者老子在中国文化思想方面的地位与影响仅次于孔子,其声望是很高的。不幸的是后来有些人以迷信的观念解其著作,并对他的身世大加神化,编造了许多荒诞的传说,以致使许多人对他当年的政治见解和哲学思想,产生了严重的误解。近年来,乡亲秦维聪博士花了不少功夫,编著一册《李耳道德经补正》,对老子当年的政治学说和哲学思想,做了一番科学的分析和开发。同时秦博士嘱我写一些有关老子在鹿邑故乡的传闻和遗迹,作为该书之“跋”,不揣固陋;谨述如次。

66、    公元前,521年秋,34岁的孔子到东周首都洛邑拜会时任“守藏室”史官——老子。两位伟大的圣人再次相见;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社会性;主张恢复到西周最鼎盛时期的礼仪秩序;用“德”来整治天下,达德以求道。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不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自然性,讲究的注重天道;主张恢复到原始氏族社会,用“道”来整治天下,在宇宙的背景中思考,落实到社会中。

67、    道家思想注重生命内在底蕴的积累培育,强调无为,无欲,出世;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上,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也是一种适合中老年人修炼和修为的隐世文化。

68、  帛书《老子》与传世约两千年的《道德经》看似同宗,文体、结构、章序、所述内容也貌似形同,出土近40年来,学界虽普遍发现了它们的字面差异,但只认为是版本的不同,虽多有指出,但未能从系统和根本上发现它们的天壤之别,未能认识到这不仅是一个辨别真伪以正视听的文化问题,更是一个恢复中华文明迷失已久的实证科学体系、保护和发展我们的核心价值、发掘中华文明的智慧成就、解决人类发展已遇到的重大困惑和日趋严重的进步危机和进化危机、提振中华文明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的现代地位,去实现再次引领人类健康进步的重大文明问题。

69、    帛书《老子》中《道》和《德》均不分章节,甲本的出土原物上,还清晰可辨誊抄时的断句符。

70、《道经》的分合则不得而知。由此可知,早期文本并没有严格的分章格式。有人认为,从《韩非子》两篇解说也能看出,《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是原初文本的体例。

71、河南省春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书画培训中心主任:王涛

发布于 2023-08-31
收藏
分享
海报
上一篇:五光十色造句二年级简单的【精选75句】 下一篇:苏轼最霸气的一首诗【精选39句】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