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精选49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1、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生的学情,设置本文的重点是,在朗读的基础上分析课文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并归纳出短文的论述的中心论点。难点为结合课文注释翻译课文,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都能体现出来,但不够深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2、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经历,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强人的上进心。文中也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3、  “苦、劳、饿、空乏”:原来都是形容词,课文中均用为动词。(注意:对初中生不可出现“使动”这一概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4、本文和第一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相比,它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5、哪吒的不认命——与痛苦的对抗,突破就是重生;

6、比较朗读以下两组句子,体会两句在句式与措辞上的不同,进一步思考原句的顺序可不可以调换。

7、   指名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数遍,再由教者范读课文。

8、教学难点:品析文章的排比,体会孟子的说理特点。

9、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在前面环节层层铺垫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观点思路,并且体会孟子由正到反、由个人类比到国家的逻辑推理层次,从而理解他的说理特点,实现学习目标,突破教学重点,侧重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同时,使学生对本文的学习由文言词语的理解、到文章内容的把握、再到文化内涵的领悟,逐层深入,自我内化。

10、观看视频:视频《朗读者》第二季第十期主题《痛》、《经典咏流传》之许魏洲《天降大任》等;

11、搜集第1段中列举人物的材料,阅读并选取一个故事讲述。

12、最后一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13、这是一个判断句。“鱼”是主语,“所欲”是谓语,“我”是所字结构“所欲”的定语。全句意为: 鱼是我所喜欢的。作者主要借《鱼我所欲也》来宣扬他的性善论。

14、另外情感互动在本堂课整个教学准备、教学实施过程中都有一定的体现。从师生互动来看,我在准备这堂课的过程中非常注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整理查找六个历史故事时,我采用看谁找得快找得准,老师和学生一起参与,最后查找的资料一起评比。于是很多学生都非常积极地参与,还不时都有学生到我这里来询问查找的情况。我开始和很多学生一样查出的资料非常繁多,面面俱到,后来在展示成果的过程中发现很麻烦,而有一个学生整理的资料比我们都简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篇3今天上了一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觉得文章第三段的翻译很是拗口,学生很难理解。特别是那句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很难串讲,征是征验,表现的意思,色是脸色,发是吐发的意思,声是声音,于是介词,翻译时倒装,喻是明白,了解的意思。连起来是什么意思:通过脸色表现出来,通过声音吐发出来,然后别人才能明白。这是什么意思?是自己的情绪通过脸色表现出来,还是别人的愤怒通过脸色表现出来,还是别的什么意思,我很难跟学生解释清楚。

15、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

16、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17、成功逆袭的人物集锦,研究他们逆袭成功的原因(可参考《感动中国》、《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

18、傅说担任相国之后,辅佐武丁,大力改革政治。傅说大力推行新政,武丁言听计从,从整顿朝纲开始,从王室开刀,整治腐败。于是政治上有所改善,朝廷内外秩序井然,国内恢复生机,阶级矛盾有所缓和,国家富强起来,商的国势再度复兴,一时间成为世界东方的第一强国。

19、由于录课的正式性,学生们正襟危坐,少了许多上课的发散性,老师站在一个位置,动作死板,不利于与学生交流,缺少了与学生单独交流的机会,教学效果生硬。

20、自由读,思考本文的中心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1、  单句。谓语是主谓词组。就主语跟谓语的逻辑关系来说,又具有条件和结果的关系。“者”字结构中有个很长的附加部分,它的内部结构是并列复句,并列复句的两部分各又是假设复句。假设复句各个分句的主语意思上是中心语“者”,不妨认为“者”代替“君主”一类人物。但结构上不能简单地说“者”可以移到前面作主语。

22、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同时,还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读贯穿整个教学中,且形式多样,有吟读、有研读、有赏读,还有范读、齐读、对读在读中赏美点,在读中研难题,在读中获知识,在读中明道理。

23、再读: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等到曾益其所不能。

24、设计意图:板书设计不宜繁琐,一定要突出教学的重难点,给学生一个思维的引导过程,让学生课后看着板书就能知道本节课在学什么。此板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学习目标,展示学习思维过程,即:辩什么、如何辩、怎样实现雄辩。

25、  “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如果没有善于法的世臣和善于辅佐的贤士的规劝讽谏。“拂”,匡正过失。

26、  补充练习: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不同用法:     

27、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懑而写作的。

28、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代词,这个)人也,必先苦(困苦)其心志,劳(劳损)其筋骨,饿(饥饿)其体肤,空乏(资源缺乏)其身……

29、在百里奚等的辅佐下,秦穆公开地千里,称霸西戎,僻处一隅的秦国强大起来,成为诸侯争霸中举足轻重的一方。因为百里奚“谋无不当,举必有功”,帮助秦穆公取得霸主地位,为秦最后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所以秦人对百里奚口碑载道,一直传颂不绝。

30、扫除文言字词障碍,疏通全文,并了解一些文言实词的使动用法和排比句式的作用。

3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文处于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孟子三章》第二篇,是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从主题上来说,都与人的品格、志趣、情怀、抱负有关,因此,人文目标是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从语文学科能力训练角度来说,学科目标则是继续培养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继续练习诵读,积累词语名句。   《孟子》中的文章过去长期作为九年级课文,教师一般也将其当作议论文来处理,教学重点一般放在论点提出、论证方法、论证思路等。部编版教材把孟子的文章调整至八年级,学生还没有系统学习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因此本文不应该采用分析议论文的方法来处理。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大致理清行文思路,感受文章富有气势的特点就可以了。另外,《孟子》文章睿智雄辩论述人生理想与担当;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文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非读不能体会。   “知人论世 ”是阅读作品特别是古代作品的重要方法。课文预习当中已提到并要求,学生在学习《富贵不能淫》的时候已经了解了孟子其人及所处的时代特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三章第二篇,故课堂上不做重点引述。现在八年级学生接触的文言文还相对减少,基础还不是很扎实。   基于以上教材、单元、学情以及本文特质等方面的考虑,我设定两个学习目标,一个教学重点一个教学难点(见教学设计)。依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生学情选择教学方法和学生学法(见教学设计)。   在板块式、主问题,生本课堂,一点一线三关注,起承转合等理念的支撑下,我设计的教学流程是一个重点:学习如何说理。一条主线:从辩什么到如何辩再到如何雄辩。四个主要环节:找出观点,学习说理,感受雄辩,文本思辨等。学习活动中随文学习重点字词,在朗读中体会语言气势。

32、第一段(2)举例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33、出示学习目标:美读课文、理解文意、评价手法

34、设计意图:文言文教学,要讲究文字、文章、文化三者融为一体,要从认识文字入手,理解文意,体悟文化。此环节让学生先熟读,然后引导他们比较,异中求同,既辨认文言词意,也理解句中的文化内涵。《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引导学生借助小字注释读懂内容,分析句式特点,直击教学难点,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

35、忧患可以使人发奋-安乐可以松懈斗志;逆境中求生,顺境中灭亡,这就是人生的辩证法,这就是生活的哲理。这也是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所提出的体现儒家奋发有为、积极用世思想的著名论断。

36、  明确: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后推断出中心论点。即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37、由于儒家学说是关涉政治的学说,故黍子的论述始终扣住圣人、贤士,人君、大臣来进行,这在《舜发》一文中也体现得很明显。

38、开头这一段列举了6位名人,这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点?

39、小结:“国恒亡”证明了“死于安乐”,这是从反面证明了作者的观点。这样作者的逻辑推理就是一正一反。师板书由正到反。

40、分组准备,教师指导结合名人和生活中的例子做论据。

41、预设:大量事例,而且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言气势。

42、设计意图:从《孟子》文章的特点“雄辩”二字切入,直奔篇章特点;而且引导学生关注课后探究题,让学生带着课后题的观点走入文本,去寻找“雄辩”的证据。在教学设计中,将“雄辩二字”拆开,这里解决“辩什么”的问题,让学生把握文章的观点。另外,让学生通读一遍全文,是在检查学情,看学生预习情况如何,是否存在错音、错节奏等现象。

43、从孟子和其散文特点介绍入手,引起学生兴趣。

44、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45、(1)同桌合作借助注释通译全文,标出疑难处。(课前预习完成)

46、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47、(明确)是从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来论述的。

48、  充分讨论明确: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发布于 2023-08-10
收藏
分享
海报
上一篇:最新搞笑语录【精选85句】 下一篇:祝老师教师节快乐的图片【精选111句】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