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恶是谁的思想【精选116句】

人性本恶是谁的思想

1、应当说韩非的思想有先天性致命的缺陷:既认为人性本恶,又假定帝王能自觉地守法。秦始皇是韩非的崇拜者,他用法家思想“扫六合而并天下”,秦王朝的迅速崩溃,验证了韩非理论的致命缺陷。(人性本恶是谁的思想)。

2、如果思想一下改变不了,可以尝试找并建立一些原则,这样能辅助思想过渡,比如“相信专业的力量”,“人无完人”,“一个人只能擅长有限的几个方向”,“大多数人都是想把事情做好的”等等。

3、7“知臣主利异者王,以为同者劫,与共事者杀”。

4、 学会相信别人,这是思想的根本改变,意识决定行为,思想不改变,所有都是空话,行为也会变形;

5、荀况的这些道理很直白,也很能和现实合拍。如果我们把性善论坚持到底,也真的会发生荀况担心的事情,那就是不读书,不学习,释放天性;这种局面真的出现过。我们知道,王阳明就是一个很彻底的性善论者,相信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圣人,成圣成贤只应该向内心去求,不该在书本和其他外部条件上找。所以在阳明心学的影响下,很多人都不读书了;

6、第二种造神就是利用“势”,讲究“装腔作势”。

7、建立信任比摧毁信任要难得多。所以,一开始就是不信任的态度,最后变成信任的可能性就极低了,所以,何不先假定你的战友是可信的?

8、儒家孔子说,这春秋乱世的颠沛流离,是因世人“不守礼”。

9、 “君臣之利异,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灭。是以奸臣者。召敌兵以内除,举外事以炫主,苟成其私利,不顾国患”。

10、说人之初,性本善,想想确实很有道理,一个婴儿刚生下来,哪有什么观念要去做坏事,当然只知道自己先好好玩耍,自己开心就好,正是因为之后没有正确引导,后来才出现了一些坏人。说人性本恶,其实想想也很有道理,小孩子总是想搞破坏,不听话,给人捣乱,正是通过爸爸妈妈的教导才明白了自己应该怎么做。

11、因为李斯讲的全是活生生的现实。秦国原本只是西部偏远地带的落后国家,再落后一点点就该归为蛮夷了,既没实力又没文化。但就是这么一个人口少、底子薄的国家,一门心思求发展,还真就发展起来了;生产效率高,作战能力强,秦国到处为非作歹,渐渐成为天下第一号强国,这真是没天理了。如果说某一代国君英明神武,出类拔萃,这才造就了秦国的富强,但李斯眼睁睁看着秦国已经一连四代,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显然不是国君特殊的个人能力能解释的。所以李斯认为,这要归功于秦国的基本国策很单纯,仅仅追逐富强,“富”就是发展经济,“强”就是发展军事,仁义道德全靠边站;不论如何,只要你能种田,能打仗,服从国家指令,祖国就为你骄傲,还会提高你的待遇;

12、贵族的道家,居于管理者地位,管理中发现普通民众的不好管理,认为人们本质上是“恶”的。

13、译文:驯养乌鸦的人要剪断乌鸦的翅膀和尾巴下边的羽毛。剪断翅膀和尾巴上的羽毛后,乌鸦就必须靠人喂养,怎能不驯服呢?明君蓄养臣子也是这样,要使臣子不得不贪图君主给他的俸禄,不得不臣服君主给他的名位。贪图君主给的俸禄,臣服君主给的名位,怎么能不驯服呢?

14、唯襟怀闲远,则可化刻为厚。理解得越多,就越痛苦。

15、    其实,两千多年前,古代哲学家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主张仁爱思想的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而倾向于兼爱思想、对儒家学说进行批判性继承的荀子则认为“人之初、性本恶”。看似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水火不容,其实,按现代哲学思想分析,它们恰恰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也就是说,这两者的观点都对,各自有完整的依据和出发点,因为人性之中本身就是善恶相间,既有善的本意,也有恶的天性。

16、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17、所以,在颜小二看来,荀子一开始,就没有绝对否定人性,他以人先天欲望在后天不合理的发展为“恶”。

18、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19、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眼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函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

20、甚至还冒了被国家认为属于学习平民学问的风险。

21、人性本恶是荀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基石和思想根核。我想,荀子之所以不被后来人重视,乃至饱受争议。他的两个学生李斯、韩非子归入法学学派,故有人也把他归入法学的行列;另一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则应他所提出了“性恶论。

22、荀子的两个著名的门徒李斯、韩非子等,这是性恶说的坚定支持者。尤其韩非子,更是坚定地认为人性本恶,并由此毫不余力的主张用严刑峻法来安民定国。

23、我们知道,荀子提出的“性恶论”,最后还是在维护“礼仪制度”。这种时候,他的观点在表面上大抵应该是这样的:合“礼”的,是“善”,不合“礼”的,是“恶”。

24、人的主张必须与环境条件相一致,所以荀子不可能是普通平民的身份,却去说贵族应该怎么行事,所以他干脆自称儒家,以免他人的讽刺。

25、不过来路不正也没关系,只要努力学习、一心向善就好。我们在初中语文课上都学过《荀子》的《劝学》篇,你大概还记得“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些句子。但初中生不会深究荀况为什么要劝学,以及劝学和周礼、人性有什么关系;

26、为了推行法,需要庞大的官僚机构来实施,如何管理各级的官吏就需要术治,术治是指控制观察人际关系和察言观色并且处理好上下级关系。对皇帝来说就是约束臣子的规矩。做臣子的无拘无束爱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是皇帝最怕看到的。这就是韩非关于术的理念。

27、荀子强调“性恶”的目的是要表明他的思想:“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人性不能自善就必须依靠“师法”和“礼义”来使人为善,这实际上是在强调对人的教育培训的重要性。荀子最知名的一篇论述是《劝学》,其中说明人必须积习而为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强调“礼义”则是要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秩序,通过这种环境和氛围来影响和规范人的行为,达到人心“向善”和社会“和谐”的目标。

28、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

29、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性(本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人为)是善的礼乐教化,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30、秦国人其实很适应这样的生活,因为秦国本来就没有什么文化底子,但中原人很看不惯,更看不惯的是,如此一个最寡廉鲜耻的国家竟然成为天下最富强的国家,真让人情何以堪。荀况要想纠正李斯,首先必须承认这难堪的现实,但他接下来提醒李斯:

31、译文:君主靠算计蓄养臣子,臣子靠算计侍奉君主,君臣交往的是算计。危害自身而有利国家,臣子是不做的;危害国家而有利臣子,君主是不干的。臣子的本心,危害自身就谈不上利益;君主的本心,危害国家就谈不上亲近。君臣关系是凭算计结合起来的。

32、性本善: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之为善,是他的本性的表现,人之不为善,是违背其本性的。

33、那么这个“不合理”的度在哪里?不同的历史环境条件下,是不断变化的。于此,善和恶的界限,可不就是不断在变化吗?这个世界,从来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颜小二一直觉得,这个世界从来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黑和白太鲜明的时候,反而是不太正常的时候。

34、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

35、以上三种路径其实并不矛盾,甚至可以相辅相成。朱元璋就是典范,一方面宣传“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用大情怀来凝聚广大人民群众;一方面认干儿子,用亲情笼络能人;一方面把重要将领的家属扣留下来当人质,谁叛变就灭谁全家。荀况肯定看不上这种黑社会做派,但朱元璋毕竟大赢家。

36、性恶论在名声上自然没有性善论那么入耳。其实,就如同性善论并不能使人自动行善一样,性恶论的含义也并非准许人随意作恶。性恶之恶就其本义而言,是指人类作为一种生物,所本来具有的生存本能。

37、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

38、守株待兔如虎添翼兵不厌诈蚕食鲸吞道不拾遗焚林而猎

39、道家学问属于贵族阶层的思想,儒家学问属于平民阶层的思想。

40、于此,善恶有界限吗?一定历史时期内,在普通人眼里,所谓的善,则是公认的“规则”之内的东西,这个规则,在荀子那个时代,叫“礼”。

41、在荀子看来,与其迷信天的权威,去思慕它,歌颂他,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以为人服务。荀况强调“敬其在己者”,而不要“慕其在天者”。甚至以对天的态度作为君子、小人之分的标准。

42、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

43、比如文明礼貌,这就是后天习得的,也就是“伪”。从训诂角度来看,唐朝学者杨倞(jìng)作过一部《荀子注》,说“伪”是一个会意字,单人旁加一个“为”,表;示“人为”。但凡不是出于天性而是出于人为的,都可以用“伪”来形容。后来《四库全书》的编辑们很推崇这个见解,说那些骂《荀子》的人搞不懂训诂,误以为《荀子》提倡“伪”这个概念是教人欺诈;

44、而且,孟子和荀子都认为人性可以在后天改变。

45、法家的核心学说,是“法”、“势”、“术”三者的结合,为帝王所掌控。

46、译文:卫国有一对夫妻向神灵祈祷,妻子祷告:“但愿保佑我们平安无事,并赏赐我能得到一百来束布。”她的丈夫在旁边埋怨道:“为什么求这么少一点点呢?”妻子回答说:“唉!太多了,你就会拿去买个小老婆。”

47、荀况继续说,圣人为了改变这种恶劣的局面,这才树立君主的权威来统治人们,彰明礼义来教化人们,设置刑罚来制止为非作歹,使天下成为善的局面。如果没有圣人的这些良苦用心,我们的社会就会是众暴寡、强凌弱的样子;

48、2021年10月8日,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文化和旅游部印发通知,部署各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进一步加强网络游戏市场执法监管。据悉,文化和旅游部要求各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会同行业管理部门。

49、译文:人在婴儿时,父母对他扶养马虎,儿子长大了就要埋怨父母;儿子长大成人,对父母的供养微薄,父母就要怒责儿子。父子是至亲骨肉,但有时怒责,有时埋怨,都是因为怀着相互依赖的心理而又认为对方不能周到地照顾自己。

50、关于人性本恶,《荀子》专门有《性恶》篇集中论述,指名道姓地批判孟子的性善论。《性恶》篇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意思是说,人天生就是坏蛋,善良的那些表现其实都是伪装出来的;这个观点当然很难听,很伤感情,所以在后来的日子里,不是被批判,就是被冷落,当然,公开场合是这样,而在私底下,还是有很多人相信它的;所谓“外儒内法”的政治传统,正是表面上宣扬仁爱,暗地里以“人性本恶”的想法作为执政基础;

51、荀子的情性观与早期儒家《性自命出》一派的思想有关。然而性自命出以“情”为天的观念引出的是自然主义、情感主义的生存论调。荀子没有沿着这一个路向发展,这是因为,他认为天然禀赋的性情是恶的。因而顺应他的发展,将引起人与人的争夺,贼杀,导致社会的混乱,这就是性恶论。

52、在那个甚至有些迷信“鬼神”,在那个以“良善”自我标榜的年代,荀子的“人性本恶”,虽一石激起千层浪,但在后来的好多年里,孟子的“性善论”很受欢迎,而荀子因“性恶论”被诟病了好多年。

53、团队的核心就是人,儒家人性思想肯定人的价值,孔子基于其人性可塑论,提出"修己以安人",强调管理者自我管理的重要意义。按荀子的思想,人性有欲求,如果 "从人之性,顺人之情"而不加以限制,则很多东西会失控,所以必须建立机制进行把握。

54、译文:父母对于子女,生了男孩就互相祝贺,生了女孩就把她杀了。子女都出自父母的怀抱,然而是男孩就受到祝贺,是女孩就杀了的原因,是考虑到今后的利益,从长远利益打算的。所以父母对于子女,尚且用计算利弊相对待,何况是对于没有父子间恩泽的人呢?

55、但对孟子的人性论的理解,还需结合他的命来进行,孟子认为口目耳鼻等肉体的自然欲求也可称之为性,但君子将其称为命,不认为是性。

56、孟子认为人性善的一方面就是“义”,但是他又说“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也”,“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因此,孟子强调对人性善良的一面进行后天的培养,所以才会有“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说法。

57、不过虽然荀子主性恶,孟子主性善,但是这两种理论中,除了对人性的侧重点不同之外,更多的是根本上的一致性。

58、荀况坚守着心里的正义,李斯同学却醒悟得很早。如果孔子遇到李斯这种质疑,最有可能的反应就是不理不睬;但荀况面对的是不同的时代,功利问题无论如何都避不开,所以要想宣扬礼义的话,不能只论对与错,而要讲明得与失;这是百家争鸣时代的言论技巧,要点有两个:

59、这样的想法还是很合理的。今天的管理学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赏罚虽然最有效,但谁都无法确保对手不会开出更高的价钱。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有些人就是按照荀况的思路,讲道义,塑造共同的信念,但也有人喜欢认干儿子,上阵父子兵,用人造的亲情来维系团结,还有人会设计制约机制,手下人如果有谁跳槽或者叛变,一定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60、有贤之士作为国君治国的难能人才,可以帮助国君制定行为标准,并作出表率,以规范人们的行为规范;德行高尚之人作为规范、维护社会秩序的优能之人,对引领人们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具有重要的影响。

61、荀子的先祖荀林父,是晋国的大贵族,到荀子这一代,已经是三家分晋后的赵国破落贵族,实际上类似于平民。

62、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见于他的《天论》一文。“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63、道家老子说,这战争年代的尔虞我诈,是因人们违背自然过度逐欲。

64、那是发生在公元前301年的垂沙之战,楚国被齐国、魏国、韩国的联军打败,名将唐蔑被杀,这件事李斯一定知道,因为他就是楚国人,在他出生的时候,垂沙之战刚刚过去二十多年。那时候的楚国既有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形,又有精兵强将,武器装备更是出名的精良,但还是打败了。然后又有人在国内作乱,楚国很快就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

65、性本恶: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荀子的性恶论的思想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后世今天的意义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66、 “且万乘之主、千乘之君,后妃、夫人、嫡子为太子者,或欲其君之蚤死者。何以知其然?夫妻者,非有骨肉之亲也,爱则亲,不爱则疏。语曰:‘其母好者其子抱’。然则其为之反也,其目恶者其子释。丈夫年五十而好色未解也,妇人年三十而美色衰矣。以衰美之妇人事好色之丈夫,则身见疏贱,而子疑不为后,此后妃、夫人之所以冀其君之死者也……故后妃、夫人、太子之d成而欲君之死也,君不死,势不重。情非憎君也,利在君之死也”。

67、今天我们知道,所谓仁者无敌、正义必胜之类的话,要么是一厢情愿的自欺欺人,要么是教育少年儿童的善意的谎言,不过时至今日也确实还有人信这个;所以那些单纯的人在进入社会之后总会很不适应,他们还拿学生时代那套“对与错”的逻辑来生活,社会却按着“强与弱”的逻辑在行事;

68、    但是,到了植物界就有了另一种自然特性,似乎在告诉我们性本恶。比如,植物生长中的顶端优势,就是一种性本恶的自然现象。几种植物生长在同一个空间或者区域,必定会争先恐后地长高、长大,它们本能地要吸收更多的养分和阳光,抢先占有各种外界资源,使自己变得更粗壮。这种现象恰恰说明性本恶是自然本能,自私、排他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合理选择,是一种自然天性。这种情况同样适用于人类世界,如果大家去同一个餐厅吃饭,在数量有限的情况下,人们一定会赶早不赶晚,而且,先到的人一般会多吃多占,抢先使自己吃饱。

69、如果有人问,你公司的愿景是什么?很多人也说不出来。

70、韩非是战国时期韩国贵族,是荀子的学生并与秦国宰相李斯同窗。秦国攻韩,韩王起用韩非,并派他出使秦国。文采斐然的韩非为秦王嬴政所赏识。由于李斯提出灭六国一统天下的通天大计,而首要目标就是灭韩国,但作为韩国公子的韩非与李斯政见不同,妨碍秦国统一大计,于是李斯就向秦王上疏陈述其中利害。说韩非前来是为韩之利益而来,是想从秦国取利。秦王认为李斯言之有理,便抓捕韩非将其投入监狱,最后逼其服毒自杀。后来秦王后悔了,派人赦免他,但是韩非已经死了。

71、    从动植物世界的客观属性,我们完全可以判断出人性的基本特征,从而得出:人之初性本善亦性本恶。这里的“善”和“恶”都是一种自然属性,不是事物的对立面,就像磁场的两极一样,构成人和所有动植物的一致性。

72、而赵国也好,齐国也好,都属于“窃国者为诸侯”,来路都不正。

73、“性恶论”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他认为,人生来性就是恶的,后天教育可以由恶变善。他认为由于人人都有欲望追求,这是性中自有,这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就决定了人的性恶。

74、如果只论成败的话,乱世就是拼下限的时候。谁更没下限,谁的赢面就更大。用《周易》的辨证精神来看,坏事做到极致,就会物极必反,变坏为好,这也就是《庄子》所谓的“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荀况是赵国人,讲学主要在齐国;

75、   要进一步挖掘人性的善恶本源,可以从自然界得到一些启示。人与动物、植物都是自然界具有生命属性的完整体系,在本性特征方面是相通的,完全可以类比。

76、而善和恶的界限,从荀子之“性恶论”来看,在“守礼与不守礼”间,于颜小二来看,就在人的“一句话”间,毕竟,这“礼”的制定者,还是人;而在思想家眼里,或许这界限,从一开始就不明显。以孔子、老子学说为基的荀子性恶论就颜小二对荀子思想的了解,荀子议论“恶”,是基于世俗社会的,他议论得十分落地。

77、 “人为婴儿也,父母养之简,子长而怨;子盛壮成人,其供养也薄,父母怒而诮之。子、父,至亲也,而或谯或怨者,皆挟相为而不周于为己也”。

78、用通俗的话来讲,韩非的所谓法,就是帝王对所有的人要明赏罚。他为你卖命,就赏他;他不听你的话,就罚他。所谓术,就是权术,帝王要善于利用人性的阴暗面,让那些被你统治的人都互相猜忌,相互打,然后你在上面操控一切。所谓势,就是严刑峻法造成的一种威慑,一种恐怖气氛。

79、 找值得相信的人,不仅需要从公司内部进行选择,还需要从招聘端进行改变;

80、在夫妻关系上,夫妻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衡关系,宠爱时就亲,失宠时则疏远,一旦平衡失去,夫妻关系也就随之瓦解。在诸侯帝王之家,后妃、夫人往往盼望她们的夫君在她受宠时死掉,从而使她所生的儿子能成为继承人。儿子也是一样,你对某个儿子特别好,立他为太子,他就巴不得你早死。因为,假如你不死,谁知道你将来会不会改变主意呢?

81、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82、孟子认为后天的教育与人的道德观,形成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他认为人心先天就存在的善端只是先验的道德萌芽,但是如果要保持这种善端,就必须养性存心,使其不断壮大,发展完善。

83、在荀况看来,楚国为什么会失败,失败以后为什么会陷入内乱和分裂,就是因为楚国没有以礼治国,如果一个国家失去了礼的约束,那么人心既不会齐,也不会稳,一点小动荡就很容易引发大溃败;如果李斯有机会反驳,他应该会这样说:

84、译文:君主懂得君臣之间利益不同的,才能称王于天下;认为利益相同,就要被臣下所挟制;与臣下共掌大权;就会被臣下所杀害。

85、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

86、荀子既揭示了人性恶的一面,又承认了孔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和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可能性,进而提出了“涂之人可以为禹”、的命题。其意旨在说明礼义、圣人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君子和小人的本性是一致的,普通人也可以成为尧舜。他也对如何教化人使之为善指出了路径,指出“化性起伪”是一个通过教化形塑共享价值观的过程,主张“求贤师”“择良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启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以此来改变人的本性。

87、圣人都是擅长作伪的人,也就是擅长扭转天性的人,圣人和坏蛋的天性其实完全一样,也就是说,圣人也和我们一样是天生的坏蛋。只不过圣人认识到了这一点,通过后天的努力变恶为善,还能影响别人来效法自己。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也在这里,天性其实没区别,但后天教养不一样;

88、 “夫卖庸而播耕者,主人费家而美食,调布而求易钱者,非爱庸客也,曰:如是,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庸客致力而疾耘耕者,尽巧而正畦陌畦畤者,非爱主人也,曰:如是,羹且美,钱布且易云也。此其养功力,有父子之泽矣,而心调于用者,皆挟自为心也。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

89、还有势,势代表的是权位、权力,帝王必须同时兼备两种威权,就是定制法的权力与施法的权力,也就是说有权别人才会遵从,所以帝王需要定于一尊。这就是韩非关于势的理念。

90、如果人性本恶,那么礼义是怎么来的呢?《荀子》回答说:

91、在荀况看来,如果人性本善,社会就不需要圣人,也不需要礼义,只要每个人都顺着天性发展,社会自然就很美好。但现实显然不是这样的,战国七雄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谁都在抢地盘,抢人口,抢财货,即便在不抢的时候,大家也都惦记着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乱象呢?当然是因为天下缺少圣王,礼义约束不住人心,恶的本性都被释放出来的缘故;

92、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因此《孟子·告子上》一文中写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93、“赏罚政策确实立竿见影,但它只会培养人们的商人心态,做事之前先算计一下如果是在打仗的时候,敌人给你开出了更好的条件,你就会想,投降才有最大的利益,还能逃避本国的惩罚,何乐而不为呢?只有信念才能形成最好的凝聚力,而要形成共同的信念,就要靠礼。礼,才是治国的最高原则。”

94、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荀子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思想家。这种奇特体现在两个方面。

95、他提出“抱法处势而治”“法势并治”。他说,一般的帝王,如果能够拥有权力而又能守法,以法治国,就不仅可以避免权力的危害,而且可以治好天下了。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里,这实在是一个异想天开的想法!一个相信人性本恶的韩非竟一厢情愿、充满美好愿望地认为,帝王们都是能自觉地甚至乖觉地守法的,是遵纪守法的模范,是克己复礼的模范。

96、在一般人际关系上,医生善于吸吮病人的伤口,口含病人的污血,不是因为有骨肉之亲,而是因为利益所在。造车的人造成了车子,就希望别人有钱以便卖出车子,木匠做好了棺材,就希望别人早死好售出棺材。并不是造车的人仁慈而木匠残忍,木匠的本意并不是憎恨别人,而是因为他的利益在别人的死亡上。

97、我发现很多现象,你公司是不是存在这种问题?

98、但是,思想家对善恶界限的分析判断,可能就不是这么“简单”了。

99、在荀况看来,所谓善,就是指符合礼义,符合社会规范,相反就是恶,人的天性明明就不是符合礼义和社会规范的,如果符合的话,那圣人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古代的圣人看得很明白,人的本性就是恶的,就是会受欲望的驱使,你争我抢。我们可以看一下霍布斯的观点——天性状态下的人类社会就是所谓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

100、而荀子生于战国末期,诸侯为了贪欲肆意发动战争,攻伐完全出于占有人口土地。因此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希望改变人类“恶”的本性,从而推行仁政。表面上看性善、性恶正相反对,实际上却是荀孟二人在不同社会环境下实现儒家“仁”的思想的手段。

101、比如我国封建社会,曾有裹脚的陋习,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文化中,“裹脚”是美,是“善”一般受人追捧的存在。但是,裹脚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是妥妥的“恶”。

102、公司是一个大染缸,基色是红色的,丢进去什么出来都是红色的,基色是黑色的,出来就是黑色的。我们需要有意识的去塑造这个染缸。

103、韩非主张人性本恶比他的前人更加鲜明彻底,他通过论证五种关系来阐明人性本恶的理念:

104、第一是荀子是孔子的的“学生”,当然他们的年代差距有165年,并未谋面。荀子和孟子一样,都是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学说,属于儒家思想体系。孟子是后世大家公认的儒家思想的典型代表,与孔子并称为至圣、亚圣。其思想观点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人性本善”。荀子则往往成为孟子及其思想的反向参照,即“人性本恶”论。这种独树一帜、与众不同的学说遭到后世的刻意冷淡和轻忽。

105、首先,荀子接受了道家的“自然之天”,这便注定他会去否定孟子性善论里的“良知良能”。

106、其实不然!正是因为人们对荀子学说的冷淡和轻忽,让我们没有深入去学习和领会荀子的哲学思想,又因为他的两个弟子对其学说的片面强调和造成的不良后果,导致了更为深刻的误解。

107、颜小二今天要说的是,荀子之性恶论,是以“守礼”为善,对人的自然“本性”,并不是字面意义那般的绝对否定。

108、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109、我真心觉得,老师这么神圣的职业。如果没有奉献精神,没有爱人之心,一边上着课,一边开着补习班,还偶尔收点红包的,自觉辞职吧。到外面开个补习班,做一个纯粹的商人,也挺好。

110、在君臣关系上,臣子对于他们的君主,是因为受到权势和利益的约束而不得不为君主效劳。臣子总是无一刻休止地窥伺君主,君臣之间,本来就不同利,君的利在于根据能力而任命官吏,臣下的利在于无相应的能力也能得到更大的官。君主的利在于给有功劳的人爵禄,臣下的利在于没有功劳也能富贵。君主的利在于使用英才发挥他们的才能,臣下的利在于结d成帮而任用自己的人。关于帝王如何治服臣下,他说,驯乌鸦的人剪断乌鸦的翅膀和尾巴上的长羽毛,这样,乌鸦就不得不依赖人的喂养,那它还能不驯服吗?君主的臣子也应仰仗君主的俸禄生活,那臣子又怎能不驯服呢?

111、“依照法家的思想,赏罚是最有效的控制手段。只要赏罚制度设计好了,人心就会齐,也会稳。秦国就做得不错,种田和杀敌都有提成制度,实行起来也很规范,所以大家都愿意多种田,多杀敌。”

112、荀子的学说的确传承于儒家,其观点也属于“教人为善”的。但荀子的学说也有其完全不同的特性:

113、    比如,绝大多数动物不会同类相食,遵从袒护幼小生命的秩序,这样,物种才得以繁衍,这就是性本善的表现。人类其实也是一样的,人的同情心、恻隐情就是性本善的特征。人和所有其他动物一样,具有群居的特性,群居就是互相信任的表现,认为他人会给自己提供必要的帮助,会给自己的生存带来便利,这其实就是“性本善”的典型表现,体现了人性之中的本善原意。

114、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明确把人性限定为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115、儒家宗师,孔子,孟子,荀子,孟子提出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大家都听过的,但是我们竟然现在思考人生下来之后就真的都是善良的吗?不一定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生下来之后就是邪恶的吗?也不一定可能说到这儿就会有很多人说这不是废话吗,不是这样的,而是说两个理论各有其合理性,但是你放在一个它的体系中去看的话,人是一个复杂的人,不是一个性善性恶就能够概括的。

发布于 2023-11-02
收藏
分享
海报
上一篇:人性本恶是谁提出的荀子【精选45句】 下一篇:有诚信的名人名言【精选68句】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