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恶是谁提出的荀子【精选45句】

人性本恶是谁提出的荀子

1、荀子肯定地回答道:“礼义法规不是原来就有的,而是由圣人制造出来的。”

2、上次留下的问题是:李斯用秦国强盛的现实来质疑老师荀况的王道兵法,如果你是荀况,你会怎样教育李斯这个功利心太重的学生呢?

3、今天我们继续来聊荀子,荀子从秦国回到齐国后,重新踏上了稷下学宫的讲堂。看着台下众多学生热切的目光,荀子开口说道:“我今天要讲的主题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4、事件已经发生,对路人而言,无疑是祸从天来。反观此事,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何人会做出如此举动?口角之争上演为刀光剑影,这不是武侠小说,而是现实生活。

5、人没有了老师所传授的方法,就会偏邪险恶而不端正;没有了礼义,就会违法乱纪而不安分讲理。所以放纵本性、情感,习惯于任意妄为,而违背礼义的人,就是小人。

6、在很多网友看来,宝马车上的纹身男仗着人多势众,当街殴打并持刀追砍他人,路人的反抗值得理解和同情。

7、这个问题,要从《劝学》篇说起;《荀子》全书,第一篇就是我们都很熟悉的《劝学》篇,成语“青出于蓝”就出自这里。《劝学》篇的第一句是全文的纲领:“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意思用白话来表达,就是“向终身学习者致敬”;我们马上就能想到上周刚刚谈过的《庄子》名言,人不应该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

8、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掌握客观规律。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据水势就下、可导而不可遏的规律,来说明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须如此。

9、人的本性,因贪图利益就不推辞谦让;因忌妒憎恨就不忠诚信实;因喜好声色就不讲就礼义文理。

10、因此,人要用忏悔和良好的工作以及服从某种禁忌、戒律等来获得全能全知上帝的救恕。否则,人的灵魂就不能进入美丽的天堂,而只能沦落于苦难的地狱。扩展资料荀子论性恶:

11、这是因为刑法既要求防卫人有外科手术般精准的反击,只造成最小合理伤害,又把防卫人视为"武林高手",面对数人也能泰然自若、全身而退。

12、淳于越沉思半晌后,说道:“夫子,难道人不是因为丧失了本性才变恶的吗?”

13、恶人失刀之后还想继续搏斗夺刀,他奔向汽车到底是为了取出别的刀具?是拿其他杀伤性武器?还是招呼同伴夹击路人?这个都不得而知了,路人拿起刀反击起来。(人性本恶是谁提出的荀子)。

14、     “虚壹而静”的认识论。在荀子看来,所谓“知”就是主观与客观有所合。“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解蔽》)认识就在于以“人之治”和“物之理”。他将人的认识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缘天官”或“天官意物”:“天官”就是人的感觉器官。在这一阶段人首先依靠感觉器官来把握事物。第二阶段,“心有征知”:荀子把思维器官称为“天君”或“心”,其功能为“征知”。“征知”就是对感觉印象进行分析、辨析和验证,形成概念和判断。荀子认为人在认识上的最大隐患在于“蔽于一曲而訚于大理”,要形成正确的认识就需要“解蔽”。而“解蔽”的方法就是靠“心”的“虚壹而静”。所谓“虚”就是不让已有的知识妨碍即将接受的新知。心能同时兼知两物,如果能做到使两物不互相妨碍以影响认识,谓之“壹”。不以混乱的胡思乱想淆乱正常的认识就是“静”,即要在认识中排除干扰、精力专发挥思维的能动性。这样的心理状态就叫“大清明”,这是认识的最高状态。

15、而此时,台下有人则喊道:“那圣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呢?”

16、孟子认为人性善的一方面就是“义”,但是他又说“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也”,“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因此,孟子强调对人性善良的一面进行后天的培养,所以才会有“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说法。

17、荀子的情性观与早期儒家《性自命出》一派的思想有关。然而性自命出以“情”为天的观念引出的是自然主义、情感主义的生存论调。荀子没有沿着这一个路向发展,这是因为,他认为天然禀赋的性情是恶的。因而顺应他的发展,将引起人与人的争夺,贼杀,导致社会的混乱,这就是性恶论。

18、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他认为,人性即/人所以异于禽兽的本质属性,具体指“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四种道德心理。

19、如果人性本恶,那么礼义是怎么来的呢?《荀子》回答说:

20、“照荀子所说,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是善的。荀子的论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

21、淳于越想了想,又问道:“夫子,如果按照您所讲的,那天下人永远都要陷入相互争斗,相互残杀的局面了吗!”

22、荀子回答道:“这才是我们要推行儒学的真正理由啊!人的本性,经过礼义的引导,是可以改恶而从善的。正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只有在礼义制度和道德约束下,人性中的恶才会被祛除,天下才会真正的太平。”

23、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荀子有一个独特的人性观,他主张“性恶论”。这看上去与孔孟提出“性善论”截然相反,因此遭到了很多学者的排挤!

24、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明确把人性限定为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而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是人的社会属性。

25、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26、今天我们知道,所谓仁者无敌、正义必胜之类的话,要么是一厢情愿的自欺欺人,要么是教育少年儿童的善意的谎言,不过时至今日也确实还有人信这个;所以那些单纯的人在进入社会之后总会很不适应,他们还拿学生时代那套“对与错”的逻辑来生活,社会却按着“强与弱”的逻辑在行事;

27、白话译文:现在的人,能够被师长和法度所感化,积累文献经典方面的知识、遵行礼义的,就是君子;纵情任性、习惯于恣肆放荡而违反礼义的,就是小人。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

28、那么这个“不合理”的度在哪里?不同的历史环境条件下,是不断变化的。于此,善和恶的界限,可不就是不断在变化吗?这个世界,从来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颜小二一直觉得,这个世界从来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黑和白太鲜明的时候,反而是不太正常的时候。

29、     另因今日之报刊网络,常有引用于古人之语,多数人并不知出自何处,是以特将《荀子》一书给后世留下的众多经典成语摘录于下,一则可见荀子思想之博大深远,一则以供诸君参鉴引用:

30、渐渐扒出作恶者的名字叫刘海龙,人送绰号“龙哥”。他肯定到死都想不到,平日里拿刀吓唬人的伎俩这下不灵验了,从刀掉了被路人捡起来反抗后,命运就发生了转变。

31、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

32、的确,“伪”在《荀子》那里就是“人为”的意思,但杨倞和《四库全书》的编辑说对了结论,却搞错了训诂过程。“伪”应该是个形声字,右边的“为”是它的声旁。这种错误很常见,经常有人把汉字用会意字的解读方法解读出深刻的涵义来,其实呢,很多字都不是会意字;

33、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34、说到这里,荀子提高了自己的语调,大声地说道:“小人可以成为君子,却不肯成为君子;君子也可以成为小人,却不愿成为小人。今日的齐国,官员徇私枉法,贵族贪得无厌,兵马本为强国护民之用,却有人拥兵自重,图谋不轨,这是人之性善吗?不!这就是人性的恶,他们不愿意弃恶扬善,不愿意成为圣人,所以社会才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35、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掌握客观规律。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据水势就下、可导而不可遏的规律,来说明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须如此。

36、人性本恶是荀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基石和思想根核。我想,荀子之所以不被后来人重视,乃至饱受争议。他的两个学生李斯、韩非子归入法学学派,故有人也把他归入法学的行列;另一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则应他所提出了“性恶论。

37、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儿的“伪”是人为的意思)为什么呢?他论证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所以“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38、“性者,天之就也”。荀子“人之初,性本恶”的意思是:“人一旦饿了就需要马上吃,这是不好但又很自然的行为,如果不克己,就会从需要变为想要;从有限的私欲发展成无尽的贪婪。”

39、恶人明明开着车压了实线,对正常行驶的路人造成了影响,却不知歉意,还要得寸进尺,耀武扬威地从车里拿出管制刀具,对路人进行威吓伤害。

40、     荀子继孔孟之后,可谓战国诸子中又一思想高峰。因其于儒家思想基础上引入道家之自然法则和深刻内涵,是以史家常称其为“道儒家”。重温荀子思想,除为其深刻广博之知识而感慨外,更为其于“人性本恶”之认识基础之上,建构起“礼、法、自然”之间的科学思想体系,实可深鉴于今日。今日之西方社会所广泛使用之“三权分立”、“舆论监督”、“民主法制”,皆以“人性本恶”为政治体制建构之基础;而我国目前提出“将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的政治设计,亦得到民众广泛认可,亦因d和国家认识到“用权者”必有私心、私欲,若无良好之法律制度加以约束,无良好之道德观念加以教化,则很可能导致贪腐之风盛行,民众之心尽失。而荀子于遥远之两千多年前,已然对此洞若观火,能不叹于古贤之智慧乎?

41、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42、“荀卿(名况,又被称“孙卿”,可能是因为汉代为避汉宣帝刘询的讳而改。生卒难确考,似乎享寿很高,可能早在前335年左右已出生,前238年前后去世。钱穆定为前340——前245,86岁),赵人(临汾市安泽县认为荀子是安泽人,并建有荀子园,酿有荀子酒,当然荀子的具体出生地是有争议的)。年五十(或疑为十五)始来(为何是“来”,此句当有所本)游学于齐(即著名的稷下学宫)。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shì)也文具难施;淳于髡(kūn)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gǔ)过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意为爵同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黄歇,前314年-前238年,据说上海简称为申和他也有关系)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楚考烈王25年,秦王政9年,前238年)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jī,吉凶),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43、接受了道家“自然之天”的荀子,便看到了“人为而伪”的对立面。

44、人没有了老师所传授的方法,就会偏邪险恶而不端正;没有了礼义,就会违法乱纪而不安分讲理。所以放纵本性、情感,习惯于任意妄为,而违背礼义的人,就是小人。

发布于 2023-11-02
收藏
分享
海报
上一篇:用手忙脚乱造句三年级【精选46句】 下一篇:人性本恶是谁的思想【精选116句】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