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是哪国人【精选58句】

茨威格是哪国人

1、相比于王国维之死,梁济之死,影响要小得多,但他的死因也是一个谜。梁济是广西临桂人,27岁中举,40岁时才踏上仕途,在晚清和民国都任过官职,1918年11月10日(正好是一战结束前一天),梁济在北京积水潭投水自尽,此时,距离他的六十大寿只剩下四天。

2、1905年,陈天华留学日本时,满清勾结日本政府颁布出台了严格管束中国留学生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引起中国留学生的严重抗议,但如何斗争,中国留学生分成两派,意见相左,激烈争吵,矛盾激发至势不两立。日本报纸很是幸灾乐祸,描述中国留学生是“乌合之众”,1905年12月7号的《朝日新闻》干脆说中国留学生“放纵卑劣”,挖苦中国人缺乏团结力。陈天华读完这天的报纸,连夜手书绝命辞,警醒国人要自重,鼓励大家“去绝非行,共讲爱国”,第二天就赴海而死。姚宏业与陈天华同在日本留学,陈天华死后,他回国在上海与秋瑾、于右任租屋开学,创办中国公学,开民间自办新学之先河。因遭官绅阻遏,流言诽谤,于1906年3月27日陈天华灵柩抵达上海之后,于黄浦江投江而殁。(茨威格是哪国人)。

3、关山远|林则徐不是民族英雄,是他带来了鸦片战争? (茨威格是哪国人)。

4、1924年5月,茨威格为罗曼·罗兰访问弗洛伊德作了牵线搭桥的工作。同年11月,茨威格把新作《与妖魔搏斗》献给弗洛伊德,由此引发的通信是两人友谊花束上的一朵芳香馥郁的花朵。

5、时代对于年轻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有时候需要其麻木,有时候需要激发使其清醒。

6、第二次是看到巴西如天堂般的美景,突然泪目。他说:“我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可以说柏林被痛快地打了一番,我不理解他们说这些话的神态。我更不能理解,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反对战争。”

7、茨威格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流亡海外。虽然他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但是精神上的折磨往往甚于肉体上的酷刑。茨威格身在国外,没有受到他的亲友们遭到的厄运,但他去国离家,成为四海飘零的流亡者,内心同样各受折磨。他那敏感的心灵,既承担着自己的痛苦,也分担着在祖国受迫害的亲友、同胞的忧患。

8、关山远|1950年的中国:那么艰难,那么勇敢

9、随着20世纪的到来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茨威格所生活的世界——无论是其出身之地(奥地利)还是精神依托之地(欧洲)——都已经彻底改变,而这样的改变于他而言,是天翻地覆且注定滑向深渊的。

10、茨威格跟弗洛伊德是很好的朋友,也深受他的影响。

11、影片只有表现,没有表达,只有叙事,没有解释。无论从情感、观念介入的成分来说,还是从拍摄手法上来说,这都是接近自然主义的作品。强调真实,强调作者的退出。

12、无论是中国人、斯堪的纳维亚人,西班牙人,希腊人,巴西人还是加拿大人,都会感到在塞纳河畔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在巴黎没有任何的强制,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说话、思想、欢笑、咒骂。你喜欢怎样生活就怎样生活,你可以合群也可以独身自处,你可以阔绰也可以节俭,你可以奢华也可以像波西米亚似的简朴。

13、那些年,断头台下叫好助威的全是“革命群众”。名著《双城记》里那位大革命时期丧心病狂,誓要把善良无辜的男女主角送上断头台的大女反派也正是这样一位“苦大仇深”的革命群众。

14、茨威格选取的大都是容易被人忽略却又意义深远的“星光时刻”:西班牙的巴波亚以逃犯之身发现太平洋,是大航海时代探险精神的典型代表;法国普通士兵鲁热在莫名激情的推动下,一夜之间写出后来举世闻名的《马赛曲》,“他一生一无所成,只在那唯一的夜晚曾经是一位诗人”;美国纽约商人菲尔德屡败屡战,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伟大梦想,在大西洋海底铺设电报电缆,欧洲和北美洲能够“以思考的速度”迅速联结在一起,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5、获得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2015)最佳影片(提名)、最佳导演(提名)、最佳原创剧本(提名)的著名影片《布达佩斯大饭店》(TheGrandBudapestHotel)的创作灵感源自于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

16、 1927年,第三本小说集《情感的迷惘》,收录《情感的迷惘》《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颗心的沦亡》等六个短篇,写老年期的情欲,主人公都是历经沧桑的过来人,这些人在情欲的驱逼或意外打击时心灵的震颤和意识的流动;

17、为文化殉节,可能在不少朋友,很难理解,但对部分知识人而言,在世道变革之际,这是悲情而必然的选择。

18、100年,放在人类大历史来看,并不长。但足可改变置身于这段时间之中的人,无数的情感激荡、命运变迁、生离死别……其中有一个人,叫斯蒂芬·茨威格,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他精神世界的分水岭。之前,他是乐观的自负的,自信人类的理性能够解决一切冲突;之后,他是悲观的伤感的,目睹精神家园的毁灭而无能为力。24年后的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正进行到最残酷的时候,他在远离故土的遥远的巴西选择了自杀。

19、 1937年,与妻子分居,次年友好地离婚;

20、比如在《人类群星的闪耀时》中拜占庭的覆灭、拿破仑的滑铁卢、托尔斯泰的未完成剧本以及西塞罗面对古罗马的最终黄昏……这些故事中的英雄最终都因为世事的艰难和巨大的压力,走向令人遗憾的悲剧。

21、对于出生于19世纪末的斯蒂芬·茨威格来说,他一生所经历的不也正是如此遭遇吗?

22、活着,以及让人活着。这是一个城市、一个组织的长期修养。

23、 1926年,发表文章《匆忙的静中一瞥》;

24、影片这部分直面了茨威格身上最大的争议。虽然没有引用茨威格自己写下的句子来做出什么解释,但这些场景展现出的现象会引起人们的反思:在所有知识分子、文学家、艺术家的观点都趋于一致时,在所有人都在追求政治正确、喊着口号时,这种沉默与独立,究竟是懦弱还是勇敢?

25、这是黑暗的双胞胎,茨威格的世界主义观念在这样的分裂与对峙中,显得格格不入而又十分天真。因此,除了他的朋友罗曼·罗兰对他的声明“同声相应”之外,许多艺术家和知识分子都在自己国家的民族主义热情中,成为战争的积极鼓吹者。

26、1793年7月28日,年轻的贵族女子艾薇儿因反抗“革命者”的强暴抓伤施暴者而被诬“反革命”,处以斩首。她最后的话是:“法国万岁!自由万岁!”

27、美丽,博学,优雅,风趣幽默的政治家罗兰夫人在被雅各宾派送上断头台的半路上,民众冲着她恶声高吼:“滚上断头台去!”她微笑着回答:“您说得是,我正在往那儿去呢。”和罗兰夫人同时处刑的,是一个中年男子,看到断头台时浑身颤抖,站立不稳。

28、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29、因此处于这样的境遇之中——如他在遗书中所说——“年过花甲,要想再次开始全新的生活,我的力量……已消耗殆尽”。

30、100年前,梁济在出门投水自尽之前,与正在北京大学当哲学教授的儿子聊起了欧战(即一战),他问儿子:“这个世界会好吗?”儿子回答说:“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梁济说罢离开了家。

31、然而,“革命者们”既没有嘘,也不会低调。革命需要打倒反动派,需要火样激情,需要宣传攻势。

32、这两件事,困扰了茨威格的整个晚年。他喜欢南美,喜欢南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喜欢在那里一切种族、民族可以和乐融融的社会环境,喜欢那里属于未来的希望。但他从未有一天,可以从对欧洲的担忧中解脱出来。

33、20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纪念日。多个西方国家纷纷举办纪念活动,相关的纪念文章也很多。

34、我们以为文化、文明如此厚重,但在现实生活中,它就是以这样截然相反的形式存在,只是薄薄一层,只要一捅就破。只有非常理想的环境,才能令它光芒闪耀。其实,在生活中亦然,那些行程中的美好感觉、印象、仪式、幸福,其实也经不起推敲,一捅就破。

35、“戊戌变法”中,谭嗣同不是男一号,但是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闻风而逃,躲过一劫,谭嗣同却毅然留了下来,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他对劝他离开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段话读起来,至今荡气回肠。

36、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比如我们曾经在课文中学到的《列夫·托尔斯泰》便是来自他的手笔。茨威格的作品有哪些茨威格的代表作:《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心灵的焦灼》、《昨日的世界》、《三大师》、《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出游》、《艾丽卡·埃瓦尔德之恋》、《情感的迷惘》、《三位作家的生平》、《变形的陶醉》等。

37、茨威格的小说有个鲜明的特点,即他的小说带有—种戏剧的味道。无论是《二十四小时》中年轻赌徒的手、《月光胡同》里那寒光闪闪的匕首,还是《陌生女人》那隐隐绰绰的反复出现的白玫瑰,无不具有戏剧的夸张和悬念性质.而作品中大段甚至整篇的人物独白,正是戏剧的表现形式。

38、当生活可以从各个角度被撬离根基的时候,没有任何现有的格局、体系、思想、价值可以完全依凭。爱情、婚姻、家庭、生育、商业模式、社会发展、国际关系全在变。你唯一可以倚靠的就是积极、激情和内心能量。

39、 Casanova, Stendhal, Tolstoy,1928(Originaltitle: DreiDichterihresLebens.Casanova–Stendhal–Tolstoi)

40、如何克制欲望,如何摒弃偏见,如何达成共识,是当今世界亟须思考的问题,诚如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的警示:“两次世界大战以及现今世界范围内的不安、沮丧、紧张和暴力,说明了这种危险。人类无疑正在走向自我毁灭,除非我们能成功地形成天下如一家的状态。”

41、“倘若要我今天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我长大成人的那个时代作一个简明扼要的概括,那么我希望我这样说:那是一个太平的黄金时代——是最为精辟不过的……谁也不相信会有战争、革命和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切激烈的暴力行动在一个理性的时代看来已不可能。

42、他们都是“如此兴亡中的拙者”,也是人类历史夜幕上高贵的拙者。

43、前人的这些遭遇与不幸,茨威格如今同样面对,而且再来的山雨比之前更为猛烈。王静安遗书有言“义无再辱”,或许当茨威格被剥夺国籍、辗转流离之时,他同样产生了这样深沉的悲剧感受。

44、这是一个10分钟的长镜头,茨威格从侧门进入,尽管是宴会的主角,尽管所有的鲜花都是为他准备,但他却和人群混在一起,不享有特写。你只能从人群轻微的波动中,找到他的位置。

45、如果说“一战”毁掉了“昨日世界”的一系列安定秩序和生活方式,那么纳粹德国发起的“二战”则有可能彻底毁掉“昨日世界”中的核心,即茨威格念之如性命的欧洲,这是他于自传中所谓的“精神家乡”。

46、1936年5月4日,茨威格从伦敦写信给弗洛伊德,告诉他:“托马斯·曼过两天将寄给您一份众人签名的信。”这就是由茨威格、托马斯·曼和罗曼·罗兰为庆祝弗洛伊德八十寿辰发起的一封由众人签名的贺信。这件事情使八十高龄的弗洛伊德深受感动。

47、Nietzsche,1925(Originallypublishedinthevolumetitled:DerKampfmitdemDämon.Hölderlin–Kleist–Nietzsche)

48、茨威格拒绝表态。无论记者再怎么追问,茨威格的回答也只是从“我已经四年没有去过德国了”,到阐述“任何激进的做法都使我们和对手没有区别”,不会去“举着旗帜反对任何国家,没有一个例外”。

49、《三作家:卡萨诺瓦,司汤达,托尔斯泰》(世界之基卷三)

50、难道这只是德国知识分子如此?非也。那些骂茨威格为卖国贼的帝国知识分子也不与德国知识分子分享着相似的意识形态?在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冲昏了脑袋之后,曾经再亲密的朋友也立即因为种族以及国籍的不同而反戈相向,毫不留情。

51、入选了中国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本第21课

52、影片的导演是柏林影后玛丽亚·施拉德,德国《时代周报》称她以“优雅的姿态”拍摄了这部传记片,和茨威格的作品一样人性化和谦逊。这并不是一部“好看”的电影,IMDb8分,MTC烂番茄93%的影评人新鲜度和60%的观众新鲜度,都在说明,(黎明之前)没有什么观众缘。

53、人类能够走到今天,缺不了这样一类人:执着追求,前仆后继,无论何等艰难,甚至付出生命,却始终在坚守精神高地。没有他们悲剧式的献身,人类文明,又将失去何等的厚重?

54、回忆起来,人在某个安稳的时代和安稳的关系里,总有那种好像一切都会地久天长地持续下去的错觉。人们都陶醉在安宁、富足和舒适的生活里。茨威格形容的曾经的世界,是阶层分明、按部就班、秩序井然、从容不迫的世界,自由主义、客观主义、理想主义弥漫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热情、友善、信任、和睦。他用文字把以前的美好生活封存住了。

55、1936年9月,阿根廷。茨威格参加PEN国际作家协会,正值纳粹德国第八届党代会召开——莱茵兰重新军事化。

56、茨威格与王国维、梁济,他们的死,价值又在何处?

57、 1916年,在莫扎特故居萨尔茨堡购买了房屋;结识女作家弗里德利克?封?温德尼茨;创作了戏剧《耶利米》,取材与《圣经·旧约》中的《耶利米书》;

发布于 2023-07-11
收藏
分享
海报
上一篇:海明威名言警句【精选34句】 下一篇:描写风景的词语【精选66句】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