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精选33句】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1、人们的思想通常或以语言(其中包括书面语言)表达,或在行为(其中包括肢体语言)中表现出来。这便是内在思想的外化(或对象化)。好在《论语》中提供有关孔子授业中师—弟子言论行为的记载,可资孔子“教育思想”研究的参照。问题在于以其为史料,尚有待具体分析。

2、第六章、孔子的中和之道与君子人格……………………………………………(66)

3、教育学考研背诵打卡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每天坚持下来才会看到效果,把大量的背诵内容细化到每一天可以减轻很大的背诵负担。

4、   “礼”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有两个重要原则,为“尊尊”和“亲亲”。“尊尊”即要求地位低贱的人要依据社会等级尊崇地位高的人,这里最主要指的是尊崇君王,做到“事君尽礼”。但孔子认为,尊尊并不是要盲从,而是建立在君王守“礼”的基础上。“亲亲”是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然而,这些维护阶级利益的“礼学”已经随着阶级的消失而成为了历史。

5、因材施教是一种强化式的具有针对性的教育,不同于 传统的“粗放式”教育管理模式,而是针对于学生个体的教 育。现代教育者要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首先要全面了 解学生的各个方面,包括学生的行为习惯、意志品质、学习 目标、人生规划等。之后根据学生的特质为其建立档案,实 行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顺应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把 学生培养成为适合各种社会角色的社会人,成为可靠的社 会主义接班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规范行为规范; 成为合格社会建设者,着眼于学生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理想, 为学生进行素质拓展,提高知识及专业操作技能水平的指 导,为学生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意见。

6、日常语言或行为,可能有意为之,更可能出于随意的表达,或偶然的表达。即使是有意表达或表现出来的意识,也不一定都能成为值得学者关注的“思想”。其中唯有从一以贯之的言论或行为习惯中反映出来的认知或价值倾向,才足以表示这个人或那个人的基本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7、孔子的教学从不是满堂灌、填鸭式,而是问答式、对话型。整部《论语》,就是他与学生交流的课堂实录。

8、韩愈明确提出儒家有一个始终一贯的有异于佛老的“道”。他说:“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他所说的儒者之道,即是“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按照韩愈的意思,“道”就是指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仁义道德”。一般认为,韩愈这个传承系列可能受到了佛教“法统”之说的影响。自从韩愈提出道统说,朱熹提出道统的概念,历来解说道统者都从“道”与“统”两个方面来理解道统。即前者是哲学的,后者是历史的。而哲学又来源于历史,是历史的升华和提炼,并与历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与西方哲学与历史的相对独立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9、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世界政治思想最低共识,用孔子一样对他人充满善意的目光去看待其他的国家和民族,可以实现“有道”的大同社会。

10、本人原非历史学专业或教育历史学专业出身,因有点读史兴趣,也就从中积累些微体验。简单来说,便是关于史事的解读配图,从多方阅读与思考中触类旁通,又有去蔽的心理准备关于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看法,不妨略举几例。

11、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管理是以礼为规范的德化过程

12、第二句话是要融汇到我们的教材体系中去。因为我们把这件事看成是一个筑魂的工程,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人怎么看待世界,怎么看待生命。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阐述得很系统。

13、孔子认为教育对象应当“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都可以入学。

14、我们积极引进、学习西方,是必要的,但我们有五千年中国文化的积累,我们要有自己的主心骨,有对自己文化的深切理解与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文化或文明对话的前提是文化或文明的自觉与自信。自信不是盲目的,是以自觉为基础的。我们一定要深度理解自家文化的根源与发展、正面与负面、辉煌与包袱。一个西方人,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在他经受的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中,起码诵读过、学习过荷马史诗,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等希腊哲学,西塞罗等罗马政论,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等。这都是视为当然的,是他们的人文修养的基本功。一个中国人,也应当掌握好母语,具有中国文化的常识,同时对基本经典下过功夫。古代文人必读的《左传》《孟子》《庄子》《离骚》(或《左传》《史记》《庄子》《离骚》),都是基础。“五经”或“十三经”是中国文化的根底,我们有条件有能力的一定要读经。让我们引导孩子们循序渐进,慢慢地学习、欣赏、借鉴中国和外国古今的文化及其经典,并且终身有读书、学习、思考问题的习惯。

15、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d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全d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16、教育研究中,“教”一词两义,表示“教育”(尤其是这个词的狭义)同“教学”(应称为“教授”“传授”或“授业”)的区别。如此之别,不仅是中国古代教育(广义)研究中有待分辨的问题,由于作为规范词的“教育”(狭义)同作为中性词的“教学”(授业)之间,在论证中存在逻辑鸿沟,以致这种区分及联系,更是所有教育(广义)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17、也就是多听,有疑问先保留下来,然后疑则生问,问则求解,这样,学习才能不断深入。

18、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先后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到十八世纪后,孔子及儒家思想又影响到欧洲,在十八世纪曾掀起一股“孔子热”,当时人们就尊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欧洲的孔夫子。   2l世纪的今天,人类在经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的大变革和二次世界大战血的洗礼以后在思想上已经进入一个迷茫时期。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准,西方学者因此提出了“全球精神危论”。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其价值取向更趋于复杂和多元。人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弱化和道德的下滑。这样就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人正常的发展轨道。   儒家讲究天人合君子以自强不息,应该说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就说过:“人类如果要在2l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那么,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究竟体现在哪几方面呢?下文将详细阐述。      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突出价值      自强不息   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逆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孔子晚年喜爱《周易》,《易传》中多次提及的“刚健”、“有为”,《象辞》所说的“自强不息”,其实正是孔子生命主题的写照。   与时俱进   孔子执着于自己的政治追求,但他绝不是愚顽不化的人。人们误解《礼运》篇,以为孔子向往的大同社会是所谓“原始共产主义时代”,其实,认真对读《孔子家语》与《礼记》的该篇,就会发现孔子所言是指“三代明王”时期。孔子思想的显著特征是主张“时变”,主张在变化的时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大学》引述古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则有:“生生之谓易”以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发展观念。《论语》、《中庸》、《易传》中都记有孔子的相关论述,而《周易》中所说的“与时偕行”,最为准确地表述了孔子的这一思想。   天人和谐   孔子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表现在他的天、地、人“三才”一贯思想上。在《易传》中,天、地、人被看成宇宙组成的三大要素。《贲·彖传》日:“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与自然并列,就应和谐相处,由此形成了儒家“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观念。孔子认识到客观规律不可抗拒,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言行中包含有丰富的天人和谐等生态意识,认为人应当自觉认识与遵守自然规律。《论语·述而》说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家语·五帝德》记孔子说:“治民以顺天地之纪”、“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春夏秋冬育护天下”之类,都包含有注重生态平衡,遵从自然规律的意义。

19、至于为什么许某馨敢这么做。这个要看结果。结果就是许某馨做了,还毫发无伤。这个结果确实令人气馁!

20、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在人性论上,孔子还把人性分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属于上智;二等是“学而知之者”,属于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学”,属于下愚。“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的是中人这部分,中人是有条件接受教育,可以对它们谈高深的学问。

21、孔子论人格的层级性与君子人格……………………………………………(71)

22、     在孔子看来,如果用法制政令来约束百姓的行为,用刑罚来处理犯错的百姓,有可能会产生“民免而无耻”的效果,会导致百姓只希望自己能够不犯错,也不受罚,而没有真正意识到为何犯罪,有何过错;但是如果用道德和礼学的思想来管理百姓,则会产生“有耻且格”的效果,如若百姓犯错,他们自身就能感到羞耻,还会主动改正自己的过错。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所以,治理国家就是对人民的治理。

23、 第六章、1949年以后孔子在中国大陆的曲折命运……………………………(146)

24、企业文化设计——内刊、文化墙、展厅、海报、文创用品

25、第三章、三纲六伦:反思与转换………………………………………………(182)

26、梁启超是近代中国一颗璀璨的启明星和旷世奇才。他共育有九个孩子,五男四女,“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梁启超是性情中人,热爱家庭,喜欢小孩子,尤其对女儿情有独钟。他最喜欢大女儿梁思顺,现存的他给梁思顺的数百封书信,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挚的父爱。在他的精心培植下,儿女们个个成材。长子梁思成与林徽因结婚后,去欧洲度蜜月。他们的蜜月之旅浪漫而温馨,他们考察欧洲的经典建筑,体会到了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梁启超在书信里指导他们写游记:“能做成一部‘审美的’游记也算得中国空前的著述。况且你们是蜜月快游,可以把许多温馨芳洁的爱感,进溢在字里行间,用点心去做,可成为极有价值的作品。”他与子女做朋友。他说,做家长要有趣味,养出的孩子才能有趣味。梁启超自己学贯中西,他悉心教育子女从中西文化的优长中吸取营养。

27、他还讲求人应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进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只要人不悖反自然,自然就会给人以无尽的思泽的。

28、至于夫子之门“何其杂”,那就不必把他当作职业分工、专业分化时代杰出的“教书先生”看待。他作为诸子竞争中的有志之士,“岂匏瓜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丘也”,多年不辞辛苦,奔波于列国之间。别人需要向他求教,他也需要扩大自己学说的影响,扩大本门的声势,还需借势而行。据传夫子自叹:“自季孙赐我于千钟,而友益亲;自南宫项叔之乘我车也,而道加行。故道,有时而后重,有势而后行”。如无它们的厚赐,“丘之道几乎废也”(《说苑·杂言》)。

29、所以读书之前也要有规则,先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知道这个世界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那些事不能做,那些事能做。心中有了准则和分辨能力,才可以再去博学。

30、其实,如此应对,同孔子言行去从之道相通。如:“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

31、“仁”在《论语》里面已经有明确的解释,最著名的就是,“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本来是很重视家庭伦理的,特别是“孝”。在家庭伦理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更具有普遍性的人际伦理,就是“仁”。孟子把它表述为“仁者,爱人”。仁在实践的起点上来讲,最直接的就是对双亲的亲爱。在这个基础上孔子提出了普遍的人际伦理,“仁者爱人”,孔子把仁的观念设定为社会文化的普遍价值。当然,仁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比方说在伦理上是友好、博爱、慈惠;在情感上是恻隐、不忍、同情;在价值上是关怀、宽容、和谐;在行为上是和平、共生、互助。其中包含了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更广泛地来看,仁还有珍爱生命、善待万物的含义。“仁”是孔子和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中华文明道德精神的一个集中表达。像近代所讲的“大同”,今天我们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后的基础都是仁。

32、围绕孔教问题的争论……………………………………………………(109)

发布于 2024-02-18
收藏
分享
海报
上一篇:接踵而至能形容好运吗【精选65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