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代表作【精选46句】

顾炎武代表作

1、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顾炎武《与友人书》

2、  顾炎武作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大儒,他的思想蕴含着怎样的家国情怀?如何把顾炎武思想运用到当今时代的社会生活之中?在庆祝中国共产d成立100周年之际,来自全国的12位专家学者将系统讲述顾炎武的学术人生,阐发顾炎武及其学术思想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顾炎武代表作)。

3、评弹是口头艺术,评弹的文学本,是根据史实和艺术的结合。孙惕认为,在创作中作者更侧重史实,而演员更侧重的是表演,所以文学本和演出本的转换,演员和作者之间是对立的统一体。怎么把两者弥合,寻找到一个契合点,使作品既有文学的精髓,又能体现演员的表演亮点,这个在技术层面必须取得的突破。

4、孙惕透露,在排演初期,作者和演员间有过交锋和争论,但经过演员们一轮又一轮的舞台化、口语化的二度创作过程,作品得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排演出来,还到千灯面对老百姓进行了试演。通过演出看现场的效果,作者与演员再次进行调整和修改,最终才达到文学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三位一体的最佳呈现。这部作品,可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5、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孔子的诗可心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打上了这种忧患意识的烙印。从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忧患意识就是一种爱国精神,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

6、观其书作,惊叹字如其人,凛然有一股宽博坚定的浩然正气。《清史稿》将顾炎武的书法作品与陈洪绶、金农、邓石如等大书法家并列为逸品。

7、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猛。随之而来的书画市场,同样发展也很快,难免出现鱼龙混杂现象。书法欣赏确实是个难题,特别是书法鉴定,更是难上难。基于此,作者俞建良将积累的三十多年经验,又花了十年的时间,并得美术史论家、中央美术学院薛永年教授,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新先生的支持,整理出版《顾炎武书法研究》。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沈鹏先生题写了书名,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国家一级美术师、昆仑堂美术馆名誉馆长陆家衡先生为扉页题字。

8、在整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胡磊蕾觉得自己写到第三回书才渐入佳境,对顾炎武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从而在写第四回的时候,才似乎真正地走入了顾炎武的精神世界。所以相比前两回,胡磊蕾更喜欢自己写的后两回。尤其是第四回书,是对顾炎武一生的总结。因为顾炎武人物分量很重、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又极复杂,近三十年的北游生涯对他的学术成就和思想高度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学曲艺出身却又受过戏剧创作专业训练的胡磊蕾,打破了传统评弹的写作方法,采用了浪漫主义意识流的创新手法,以一个梦境,让顾炎武和其嗣母王氏上演一出精彩的对话,来总结他困顿、抗争、执着、艰守的一生,揭示他在北游以后人生观念所发生的转变和思想境界的卓然升华,以及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新的诠释。

9、  在顾炎武“修己治人之实学”思想体系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作为一个“治道”理念提出来的,其思想特质在于:一般儒家王道政治观是基于视天下为君主一人之天下的天下观,由此将天下系于君主一人,使君主独负天下兴亡之责;顾炎武的“治道”理念则是基于视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的天下观,由此将天下系于天下之人,使天下之人共同分担天下兴亡之责。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天下观,突破了传统儒家“君主独治天下”的专制主义王道政治观,具有了近世“天下人共治天下”的治理意识,这是顾炎武作为明清之际的一位伟大启蒙学者最具政治启蒙意义的一个观念。

10、知识渊博,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儒”、“清初三先生”或“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1、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12、顾炎武(号亭林)是中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家之是昆山先贤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昆山最具辨识度的文化名片之一。2018年,昆山市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将7月15日顾炎武诞辰日确定为“昆山市顾炎武日”。

13、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顾炎武《与友人书》

14、  《日知录》的编纂集中体现了顾炎武著书立说的三个原则:

15、(根据8月14日光明日报国学版,光明日报客户端刊载内容,综合山东省图书馆发布信息整理)

16、能够有机会与300多年前的昆山人顾炎武心灵相遇,是我这个当代昆曲人的福气,因为他不仅仅是昆山的文化象征,更是中国文人家国情怀的缩影。

17、  王氏自小受到严格的家教和礼义约束,进入顾家后,对待公婆异常孝顺。抱炎武为嗣子后,教子有方,其“未嫁守节,孝顺公婆,立后训子”的事迹,广为乡人传颂。崇祯九年(1636年),被御赐“贞孝”牌坊,其事迹被载入《明史·列女传》。

18、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

19、上海书画出版社主要骨干对《顾炎武书法研究》一书进行审阅,感受到了作者不仅仅是对顾炎武书法的研究,而是顾炎武研究的新突破。

20、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21、孙惕表示,《顾炎武》作品在规划立项之初,就得到了江苏省文联、江苏省曲协、苏州市文广新局、苏州市文联、千灯镇d委政府等各方的关注,并在资金、技术、人力安排上都给予了充分的支持,让这个作品的成功有了一半的保证。

22、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23、  内容简介:在宋明理学向清代朴学转变的过程中,顾炎武努力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其引古筹今,综贯百家的经世理念,“采铜于山”,熔铸成文的原创意识,考文知音,重视证据的科学方法,实地考察,身体力行的实践精神,在明末清初的学术界独树一帜,成为清代朴学的先导。

24、  顾炎武逝世后,他的弟子潘耒编纂出版其遗著《日知录》并作序,对顾氏儒学做了总体评价,认为儒学有“通儒之学”与“俗儒之学”之分,而顾氏儒学属于“通儒之学”,具有“明体适用”的实学性质和“匡时”“救世”的社会功用。这个评价与顾炎武所谓“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实学纲领完全一致。

25、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明代大学士朱国祚曾孙朱彝尊(1629-1709)作文联以念(顾)炎武之圣贤: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学;诵其诗,读其书,友天下之士,尚论古人。

26、关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汉语大词典》说:“谓国家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的人都有责任.语本清顾炎武《日知录...因此,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二句意谓对于国家民族的兴旺,每个普通人都有责任

27、  作为“经师”,顾炎武的经学向来以“精于考证”著称于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左传杜解补正》称“博极群书,精于考证,国初称学有根柢者,以炎武为最”。清代考据学者普遍推崇顾炎武,如扬州学者汪中称“古学之兴也,顾氏始开其端”,常州学者洪亮吉称“我国家之兴,而朴学始辈出,顾处士炎武、阎征君若璩首为之倡”,都是看重顾炎武“精于考证”的本领与功绩。民国初年,扬州学者支伟成著《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将顾炎武置于“清代朴学先导大师列传”之首,视之为清代朴学(考据学)首席先导大师。

28、  综观顾炎武的有关论著,他认为明朝亡国主要有三方面原因:其王室宗族势力衰弱;其君主集权空前强化;其伦理道德沦丧。到了其临终绝笔方才定稿的《日知录》中,他则提出了“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浅深,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厚薄,不在乎富与贫”的观点,这表明他最终是将明朝亡国的主因归于伦理道德沦丧了。基于这个思想,《日知录》中又提出了后来被梁启超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著名论断。

29、  “信”“孝”“忠”,成为顾炎武道德认知的基本理念。后来他在《日知录》中诠释人性道:“子之孝,臣之忠,夫之贞,妇之信,此天之所命而人受之为性者也。故曰‘天命之谓性’。”

30、顾炎武十四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与一同学习的归庄兴颇为聊的来,慢慢成为了知交好友。到十八岁时二人一同前往南京参加应天乡试,共入复社开始学习。对于顾炎武来说,我们最广为人知的一句话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1、  受“黄培诗案”牵连,顾炎武在济南府狱里被折腾了一年有余,最终得到亲友们的合力营救。随着危机的化解,一度被谢氏强行夺占的那千亩庄田,也被当局重新判归顾炎武。“食力终全节,依人尚厚颜”,顾炎武十分看重这份产业,因为这是他赖以维持生活独立和保全其遗民气节的经济基础。康熙十六年(1677年)以前,他一直都是亲力亲为地管理其田庄,直到离开山东,才委托他人代为管理。

32、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33、东风吹江水,一夕向西流。金山忽动摇,塔铃语不休;水军十一万,虎啸临皇州。巨舰作大营,飞舻为前茅;黄旗亘长江,战鼓出中州…。沉吟十年余,不见旌旆浮;忽闻王旅来,先声动燕幽。阖闾用子胥,鄢郢不足收。祖生奋击揖,肯效南冠囚。愿言告同袍,乘时莫淹留!

34、  作为儒家的忠实信徒,顾炎武是以弘扬儒家“仁道”为职志。关于“仁”,孔子有“仁者爱人”之说,《中庸》则有“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之说。顾炎武则兼取其说,将孔子“仁爱”说发展为“耻匹夫匹妇不被其泽”的“行己有耻”说,而将《中庸》“亲亲为大”说发展为“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的“人必有私”说,使“仁爱”和“私情”得以联系起来,在这种联系中,“私情”被理解为“仁爱”的必然体现,这是顾炎武对儒家“仁学”思想的创造性发展,其意义在于从儒学理论上达成了“仁”“私”统一。

35、  综上所述,可对一代通儒顾炎武作出如下历史定位:在中国社会从古代向近代转变的特殊历史时期,他是一位杰出的启蒙学者;当祖国处于生死存亡之际,他是一位坚定而有独特思想和情操的爱国者;在学术发展史上,他是从宋明理学到清代朴学历史转变过程中一位继往开来的学术大师。(作者:周可真,系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教授,本文为山东省图书馆顾炎武公开课第一讲的讲稿)

36、王池良坦言,天下无难事,唯有说书难说,评弹艺术家都是多面手,二度创作、唱腔技艺、精气神的度都需要长期学习。为了演好第二回中土国宝的角色,他自己不知动了多少脑筋。由于土国宝是山西大同人,又非常喜欢苏州评弹。为了表现在土国宝攻下苏州城后的兴奋,王池良特地用山西话唱出了苏州评弹的腔,这也是第二回中不可忽视的亮点。

37、顾炎武曾把创作《日知录》比作“采铜于山”。他自言,这时代的人写书,就像这时代的人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作废铜铸钱。

38、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描写顾炎武的经典句子“《主会生家录》:正统七年二走自辛未,国子监祭酒杜时勉言:近有俗儒假托怪异下金好么西道也,饰以真天学根下金好言,如《剪灯新成是》下金好类。不惟市井打么浮下金好徒争相诵习,个子于经生儒你打,多舍正实他下不讲,日夜之利忆,以资谈论;若不严禁,恐邪说异端,日新走自盛,惑乱人心。乞敕礼部和打么文而他样第上衙门,及调提为校佥么西道也御史,声小孩时按察司官,巡历去处,凡遇此等书籍,即令焚毁,有印卖及藏习者,好条这有罪如律,庶俾人知正道,不为邪妄所惑。还真天下金好。”----顾炎武《日知录下金好余卷了主》清朝有几个家都还多种点,与历史上的各朝各代夫和不走会不同。一是清朝走会和大也有宦官然里题;二是走会和大也有物可戚然里题;成于上是有一个宗室集团,可以得比种物自能族d;着发是清朝的统治术是每向为如厉害的;五是清朝的社还多格起结构脆弱散漫。有组织的统治集团用政治强里不家过对待利我自能组织的社还多格起,容易造成社还多格起结构的脆弱。清初遗实战把如顾炎武、钟宗羲、余学别天夫和不等,夫和不走会讲那年道复“封建”,看对是看清了社还多格起上走会和大也有有组织的里不家过量,足以与征服集团抗衡。----余英时《余英时访谈录》

39、张名振(生卒?-1654),大明南京锦衣卫籍,封富平将军,于永历七年(1653)九月,在长江口大破清兵,进屯崇明(今属上海);永历八年(1654)正月,率“海舰数百”溯长江而上,直抵镇江,并登金山遥祭明孝陵。顾炎武为之欢忭鼓舞,作《诗集·金山》道:

40、《日知录》,是十七世纪中叶中国知识界一部足以反映时代风貌的学术巨著,作者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和思想家顾炎武,《日知录》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是作者积三十余年心力编次而成的,旨在资治,“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

41、在书法上,顾炎武是董其昌的入室学生,走董派路线。其书法融合了碑帖,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拙巧无痕。

42、顾炎武,明末清初的杰出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习近平总书记将顾炎武列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他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中国妇孺皆知。

43、俞建良,昆山人。九三学社社员。美术学研究生学历。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澳门印社社员。现任昆山市昆仑堂美术馆馆长,昆山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44、一个半月前,盛小云由于身体原因遗憾不能参演。经过沟通,第四回中的原定由盛小云扮演的角色交给了张建珍。中篇弹词《顾炎武》作品的文学性很强,尤其是第四回,故事情节不多,唱词很唯美。怎么使文学性的词句得到通俗化的表现,这就需要张建珍在排腔中的二度创作。

45、明朝灭亡后,年仅三十二岁的顾炎武誓不损节,不为清朝服务,还参加抗清复明的复社。每年端午节,他总是在门前悬挂一块红色的蔓菁,在里面塞上一点蒜青,并在后面挂一块白布。

发布于 2024-02-02
收藏
分享
海报
上一篇:以前非主流伤感句子【精选70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