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是什么【精选66句】

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是什么

1、精神经历辩证的演化阶段,显示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是最根本发展源泉——他的哲学的客观唯心主义特点是显而易见的。黑格尔简介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时代略晚于康德,是德国19世纪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尔出生于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首府斯图加特;卒于柏林,柏林大学(柏林洪堡大学)校长任内。(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是什么)。

2、绝对理念是理论理念与实践理念的完全统一形式。它以扬弃的方式把所有范畴包含于自身,是绝对和全部的真理。绝对理念的意义并不在于结果,而在于全体的运动。构成理念的内容和意义的,乃是整个展开的过程。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作为辩证法运动的顶点和最高范畴,扬弃了一切矛盾,一切对立面统一其中。它再也不能作为纯范畴而继续发展了,于是绝对精神就超出纯思想的领域,转化为同自身相反的自然界。(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是什么)。

3、当然两种观点之间存在着深刻的亲和力,正如泰勒所言“表现主义理论把我们引向了自由状态下的人的圆满,这种自由正是自我决定的自由,而不单单是独立于外在的影响。但是,最高级,最纯粹,最无条件的关于自我决定的自由的见解是康德的见解。”费希特最明确的表达了这种指导思想:

4、黑格尔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依次考察了理性对自然的观察、对自我意识自身的观察,以及对自我意识和身体关系的观察。行动理性相当于近代个人主义风尚。个人生活的转变开始于追求快乐和官能满足,发展到泛道德主义的空洞。个人主义的更高形式是从社会斗争中抽身出来,按照个人兴趣工作。个人工作创造要求对工作产品进行社会鉴赏和评价于是产生了立法理性。

5、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象征着了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绝对理念首先是逻辑地演进,从纯粹的存在、按照否定的原则一直发展到绝对理念,完成了理念的自我认识。

7、简·波特自然作为理性:托马斯主义自然法理论(杨天江译)

8、德国哲学在开始进入“后康德时代”时,费希特、谢林、施莱尔马赫、黑格尔个个天赋异禀,奋发向上,把纯粹哲学推上一个个新的台阶。这时虽然康德依然健在,保持其旺盛的影响力,但后生们却在后面迅猛追赶,以超越他为目标与快感。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之间既保持密切的往来,同时又在相互激励。暂时住在耶拿的荷尔德林告诉黑格尔他听费希特知识学课程的狂热,谢林源源不断地把新出版的著作邮寄给黑格尔,这都像鞭子一样刺激着远在伯尔尼做无聊的家庭教师的黑格尔。他倍感孤独,并把这段时间视为悲惨的经历。

9、使黑格尔哲学负盛名的正是他的通过客观精神概念而发展出来的思想。这里我们达到黑格尔思想的统一体。当他试图联系起他的道德、社会政治思想及其余体系。人类行为的全部领域,个人的和集体的,被他形容为现实的一部分因而是本质上合理的。此外,作为现实的部分,精神的客观面被认为涉及到辩证过程中。人类行为和社会、政治组织包含或体现了精神,正像自然是绝对理念的体现一样。因此,黑格尔不把组织看成为人的创造,而是历史的辩证过程的产物,是理性的现实的客观表现的产物。如,他在正义哲学中所表现的。然后,我们转向辩证过程的重要时刻,黑格尔试图通过它来表明从个人的正义概念向国家对社会的权威的自然运动。此处基本的三一式运动是从权利(right)再到道德(morality)再到社会伦理(socialethics)。

10、同样,尽管《法哲学原理》也像《精神现象学》一样,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比《精神哲学》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框架之内,依然是《精神哲学》的一个部分:“客观精神”,广义上属于《精神哲学》。《历史哲学》、《宗教哲学》、《美学》和《学史》广义上都是如此,即属于《精神哲学》的一个特殊部分。

11、这个具有全面性,完全的思维,它就是作为“理性”——思维本身。对思维本身来说,作为理性的规定——“变易”才是一种完全的规定性,是对“绝对”的全面的,完全的规定。

12、但在黑格尔来,一般人说对它们最不知是可以的,但对哲学而言,停留在这种“熟知却不真知”的状态是不允许的,因为哲学就是要把这些最普遍的纯概念带入理解,不理解它们,就不理解事物的真正本质,哲学就不成其为哲学。黑格尔认为,纯粹概念就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核心,“自然”和“精神”都只是这一“根本”和“核心”展示出来的“现实性”。在这个意义上,即从纯粹理念上,“逻辑学”是“本质”、是“灵魂”,而“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是“应用逻辑学”。

13、但在这段时间内黑格尔也不是无所作为,只是他没有费希特、特别是谢林那种初涉世界就“辉煌腾达”的好运。我们先看看1794年发生的几件大事:(1)费希特就任耶拿大学教授(1794年5月);(2)谢林在费希特《知识学原理》出版半年后就出版的《作为哲学原则的自我》;(3)康德出版《单纯理性限度的宗教》(1794年10月);(4)黑格尔开始批评雅各宾派专政,指责罗伯斯庇尔镇压革命的恐怖行动,赞赏“热月政变”。在伯尔尼时期,黑格尔投入到十分勤奋的写作之中:他先写作了《耶稣传》(1795年5月)和《论基督教的实证性》(1795年10月-1796年4月)这两部重要的“早期神学著作”。前一部依然是沿着康德关于理性宗教的要求,把耶稣描写为一位民族的德行教师,带领犹太人超越狭隘的民族精神而投入神的博爱世界的历程;后一部批判基督教把爱的宗教机制化、实证化,即权威化,使基督教变成了违反实践理性而从外部强加于人的僵死宗教,这在宗教批判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黑格尔这时既是犹太教也是基督教的批评者,1798年,他还匿名出版了《关于瓦特帮(贝德福)和伯尔尼城先前国法关系的密信》,对伯尔尼寡头制度下的政治和司法作了尖锐批判。

14、因此,黑格尔之所以提出“精神哲学”,就是要承担现代性哲学的这一使命。自从启蒙运动的宗教批判以来,上帝信仰已经失去了合法性,启蒙哲学的世俗化运动已经让科学理性登上了精神的宝座。但是,启蒙伦理在科学理性基础上为人类精神奠基的尝试,却一再地遭受失败。

15、卡莱欧柯勒律治与现代国家理念(吴安新、杨颖译)

16、弗莱斯沙赫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张亚萍译)

17、古希腊城邦似乎提供了现代人已经令人惋惜地失去的榜样……公民不仅拥有最高程度的孟德斯鸠意义上的美德(vertu),他们时刻准备着为了他们的城邦奉献出他们的一切;而且他们还精于安排他们的生活,并且在生活中找到表现自己的机会/同一于城市。在城市中得到表现的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因此古代城邦把最充分的自由和最深刻的公共生活统一了起来,它因此成为了表现主义者的理想

18、雷丁(PauRedding)在其著作《分析哲学与回到黑格尔思想》(2007)中就回顾了分析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纠缠。雷丁认为,罗素意图在分析哲学与康德式派生哲学之间作出截然区分,那只是一种“分析哲学的创制神话”。实质上,很多与康德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相亲和的哲学流派都融汇进分析哲学的发展过程中。而分析哲学传统中的哲学家也在康德和黑格尔的思想滋养中推进分析哲学传统问题的解决。例如,麦克道威尔和布兰顿不但承认其思想与黑格尔哲学的相关性,而且都认为黑格尔为困扰着20世纪后半叶的哲学核心理论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19、黑格尔认为绝对正确的标准错误处:直观的标准即认为正确的前提是自明的;2逻辑的标准,即认为正确的前提具有可以通过逻辑论证的必然性。他说,哲学的起点只是就研究哲学的主体的方便而言,至于哲学本身无所谓起点。为了研究方便的目的而设定的起点,必须贯穿于始终;起点不仅仅是起点,它还是终点。

20、无论是写作还是翻译一本关于黑格尔哲学的导论性著作,都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这几乎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黑格尔哲学特有的复杂与深刻,在绝大多数研究黑格尔哲学的学者中造成了一种奇怪的现象:要么他变成了它的某一部分的专家,比如,虽然可以对黑格尔哲学中的“现象学”部分推崇备至,但是对于它的“逻辑学”部分却不屑一顾,或者把黑格尔的政治哲学看作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深刻的政治思考,却把黑格尔的自然哲学贬得一无是处;要么他站在某一种意识形态的立场上,以一种僵化甚至偏执的眼光来评判它,誉之者将他视为全部西方思想史上最深刻的哲学家,毁之者则满怀厌恶地将他看作是江湖骗子、专制政府的极力支持者、谢林哲学的剽窃者等等,不一而足。在对黑格尔的研究与评价上产生如此巨大的分歧,黑格尔的效果史如此具有戏剧性,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最起码,它意味着,我们对于黑格尔的理解还极为欠缺,我们对于黑格尔的真实意义仍旧处于一种猜度之中。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需要一本黑格尔的导论性著作,它既能广泛而充分地介绍黑格尔哲学的基本轮廓,又能够揭示出它的主要思想的真实意义,而不是停留在外在的绍述上。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弗里德里克·拜塞尔的《黑格尔》一书作为一种尝试应运而生。

21、而《精神哲学》中的“人类学”(以“灵魂”为对象)部分是作为“科学体系”“第一部分”的《精神现象学》(“所描述的是般科学或知识的形成过程”)无法包容的,因为这个阶段是“精神”的“潜意识”(灵魂)阶段,处在“前科学”的水平上,是“精神”的时睡时醒,有时在“梦”中呈现,有时表现为“精神”的“痴呆”、“涣散”、“傻”甚至“癫狂”。就此而言,《精神哲学》包容了《精神现象学》,尽管论述的角度有所不同,但更全面地阐述了整个“精 ”的发生和发展。

22、法哲学是德国古典社会政治哲学的主要形式。法权理念的现实化就是自由意志。任何定在只要是自由意志的定在,就是法。《法哲学原理》把法权分为抽象法、道德和伦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一种法权,反映在不同的阶段实现人的自由意志,而且后一阶段比前一阶段更加具体和真实。抽象法阶段只有抽象的形式的自由,道德阶段发展为主观的自由,伦理阶段是前两个阶段的统意志自由达到充分具体的实现。

23、黑格尔法兰克福时期(1797-1800)也相当重要。在荷尔德林介绍下,黑格尔终于离开了伯尔尼,来到了法兰克福这座大城市,特别是能够与好友同学荷尔德林在一起,虽然依然干的是家庭教师工作,但对于他的哲学思想的发展特别有利。这几年当中发生的最大事件首先就是谢林在费希特提出“知识学”之后,迅速提出了超越费希特知识学的“自然哲学”方案,因而被歌德看中,帮助他在1798年24岁时就“一步登天”直接成为耶拿大学的教授。第二件大事就是黑格尔父亲在1799年去世,他对于妹妹更多地关照。第三件事就是黑格尔撰写了《基督教精神及其命运》。第四件事就是康德公开发表《关于费希特所著〈知识学〉的声明》,说费希特的“知识学”根本不是对他哲学的发展,跟他的哲学没有关系,两人公开决裂;费希特不仅像往常批判康德哲学那样继续批判康德的物自体,甚至批判康德本人并不理解康德主义,指责康德头脑不健全等。

24、到了这个阶段仍然没有完结,“爸爸”或者“妈妈”这个概念在继续地完善,当我们有一天经历了某些事情之后,忽然感觉到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约束,严厉,责备,暴力等等都是出于对我们的爱之后,“爸爸”“妈妈”这个概念在我们头脑的印象里进入了第二次的否定的阶段,又回到了好“爸爸”和好“妈妈”了!

25、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语: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常缩写为G.W.F.Hegel;公元1770年8月27日—公元1831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

26、现象是扬弃了内在的本质,把本质表现于外,而本质在现象之中。现象与本质的统一就是现实。现实因为具备了存在的必然性,因此也叫绝对,是缺乏能动性的实体。他还在现实本身中讨论可能性、偶然性和必然性,在绝对的关系中讨论了实体与偶然性、因果关系和相互作用。他认为,本质论的范畴属于必然性的王国,在最后一个范畴的相互作用中,一方既是作用又是反作用,既是对方又是自身。

27、在分享关于统一的渴望的一方面,黑格尔与浪漫派是一致的,与谢林是一致的。而黑格尔思想中“某种确定的严峻性和影响力”是他与浪漫派和谢林的根本分歧,所以在黑格尔的哲学中;核心的观念是“绝对是主体”,而不是像浪漫派和谢林那样神圣化自然和绝对主体,因为在黑格尔看来,这样统一激进自由和自由表现的方法并不连贯。

28、精神现象学:说明绝对精神是如何在人的意识中显现的

29、于是,我们发现了这样的事实,绝大多数的浪漫派以正统的有神论而告终,施莱格尔改宗天主教,谢林后来也改宗为正统基督教。浪漫派的“合题”,不管是在施莱格尔的“讽刺”观念,或者是诺瓦利斯的“魔幻唯心主义”中,自由主体的本质正是创造性,无限的创造力,这是来自于费希特的唯心主义的观念,所以在浪漫派那里终极意义是无限变化的,黑格尔以“恶的无限性”进行谴责,这里“带着相当多的梦游者本能来运动的”(《黑格尔》第71页),黑格尔这样批评他们。

30、拜塞尔没有花太多篇幅叙述黑格尔逻辑学的基本内容,一本以黑格尔思想整体为对象的导论性著作恐怕难堪此任,但是他力求讲清楚黑格尔形而上学的主要特征。黑格尔是在最古老、最纯正的亚里士多德的意义上使用形而上学一词的,他把形而上学看作是自己哲学的基础,有些令人费解的是,黑格尔认为逻辑学本质上就是一门形而上学的学科,它的任务就是要规定自在的存在的本性,而不仅仅是各种推理形式的法则。黑格尔认为康德对于无条件者的认识甚至还不如旧理性主义,因为他把无条件者和特殊物彻底区隔开来了,而实际上,作为普遍物的目的或理性,并不在特殊物之外存在,而是仅仅通过事物,亦即,通过事物的完整而充分的发展来将自己具体化。拜塞尔认为,黑格尔的绝对观念论学说是这样一种学说,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而神圣的理念”的显现,黑格尔的理念概念带有根本的亚里士多德式的目的论意味,也就是说,每一个事物都在努力实现绝对理念,或者说,每一个事物都趋向于作为绝对理念的目的。

31、朱炳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逻辑 

32、在古希腊的辩证法那里——辩证法那个词本来就是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他们提出来的——他们在论辩的过程中就采用了“逻各斯”,“逻各斯”的意思就是谈话,互相交谈。那么互相交谈把它记录下来,对语言采取了一种非常严格的甚至是崇拜的态度。

33、而且,这样的“理”,与其说是哲学家在“说”,不如说是哲家让“事物自身” “说”。因此,他的整个哲学都具有“现象学”的特色。这样的说理方式,既不合常识,也不合“科学”,所以,他在西方一再地被打成“一条死狗”,但奇怪的是,这条“死狗”又一再地被“复活”和“复兴”!现在,世界上爱黑格尔的人在增多,而在我国,恨黑格尔的人也在增多。

34、绝对精神分为艺术、宗教和哲学。三者都以绝对精神的无限性作为对象,所不同的是它们把握绝对的方式。艺术在直接性中把握绝对,以感性形象化的方式呈现真理,因而是对绝对精神的具体的直观。宗教以表象的方式把握真理,在人与上帝的关系中呈现绝对。哲学是艺术与宗教的统哲学以概念的方式把握真理,完全达到了绝对精神的自由和真理。

35、在柏林大学,黑格尔还开设了“宗教哲学”课程。在他去世后,后人按照其口授内容编辑出版了《宗教哲学讲演录》。我们上文已经减少了黑格尔早期从康德启蒙主义的道德宗教出发对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批判。黑格尔后来形成了他自己以爱的原则、生命原则和精神原则来阐释基督教的宗教哲学思想。而在柏林时期,黑格尔对基督教的批判大大减弱。他与《精神现象学》中把艺术、宗教和哲学作为绝对精神发展的三阶段相适应,强调哲学与宗教的和解,认为它们都是绝对精神的表达,只是宗教以启示和信仰来表达,艺术以表象来表达,而哲学只是以概念理性思辨地表达。在这一对绝对精神的“表达”中,宗教高于艺术,却低于哲学。这一“高低”的标准是“认识论的”,宗教也是一种认识方式,即以“表象”认识“绝对精神”,以“思维”把握“神”。他排除人格神,反对对神的盲目崇拜和施莱尔马赫强调的宗教是对上帝的绝对依赖感。因此,黑格尔不把宗教归结为教士的欺骗,而把它看作是历史和当代深刻矛盾冲突的表现及其解决。他的宗教哲学确实也确立了一种不同于康德、施莱尔马赫的现代宗教观,影响十分远大,同时在他死后,也是促成黑格尔学派分裂为左派和右派的一个重要原因。

36、麦克道威尔虽然与布兰顿一道被归为匹兹堡学派的成员,并且也一同受惠于塞拉斯的工作,但他接近黑格尔的方式明显与布兰顿不同。麦克道威尔认为,黑格尔对康德先验框架的驱逐方式及其成果使其成为当代分析哲学在讨论知识问题时可资利用的资源,关于康德的自发统一性与直观的统一性的关系的论述是黑格尔观念论工作的开端。据此,麦克道威尔同意皮平对康德与黑格尔关系的评价,即认为黑格尔的观念论是“对康德的彻底化”。麦克道威尔认为,在康德的“一般经验的可能性的诸条件同时就是经验对象的可能性的诸条件”这一论述,以及他在主观与客观、思想与实在之间取得的平衡中,我们似乎看到了某些早期黑格尔主义的影子。但麦克道威尔经过进一步分析而得出,康德这种在主观与客观之间取得平衡的早期黑格尔主义式许诺是虚妄的,非时空的自在之物的不可同化性使平衡不可能实现。为了重建客观性并走出先验框架,我们需要不再把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东西看作直接所予,我们需要把在康德那里作为知性的外部限制的东西理解为理性自由的自我发展中的一个要素,即走上黑格尔所开辟的路径。

37、另一方面是:从有开始,我们来看这个有的本质,它是作为“无规定性”本身,而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思维把“有”消解为“无”。而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有的消灭。

38、在这一时期,黑格尔还有其他一些重要著作,其中1802年完成了他第一篇自然法方向的论文(一般简称为“自然法论文”),标题很长:《论自然法的科学处理方式,它在实践哲学中的地位及其与实定法学之关系》;同时还有另一篇手稿(20世纪初才被整理出版):《伦理体系》,这两本书堪称黑格尔柏林时期(1818-1831)《法哲学原理》的雏形。在“自然法论文”中,黑格尔批判了近代所有的自然法思想,把霍布斯、洛克、卢梭甚至普芬道夫的自然法学说统统归结为“经验主义自然法”,把康德和费希特的自然法思想归结为“形式主义自然法”,认为他们都以知性思维没有正确阐释“自然法”既是事物的自然本性,又是事物之本质的理性规定,而只有作为事物本性的理性规定,法才具有自然正当性,才是“理性法”以事物的“本质规定”来范导“事物”成就自身的天性与天命。对自然法的正确理解,需要哲学的辩证思维。在辩证思维中,“自然”就是“自由”,“自然法”因而就是“自由法”。后来《法哲学》中的“法作为自由意志之达在”这一著名定义,在《自然法论文》中就有了端倪,但确实没有明确这样表达。他所表达出来的,是把“自然法”作为“伦理上的绝对”或“绝对的伦理总体”,这依然是在坚持谢林的哲学立场。而这一“绝对伦理”在古希腊是“正义”,在现代则是自由和正义的结合。自然法既然在起点上作为“绝对伦理总体”这一抽象的规定,那么通过把“伦理”作为“第二自然”,“伦理实体”所实现的自由状态于是就成为自然法的实现状态。他就是这样,在现代条件下通过发展亚里士多德潜能—实现学说,实现了对自然法的辩证思维,既奠定了现代的伦理原则,也明确了现代的发展目标。在保证个人自由的条件下,确立个人和整体的一致性,确立伦理和自由的统个人自由和普遍正义的统一。

39、(2)(3)参见Martin Gessmann:Hegel,Herder,Freiburg.Basel.Wien,S.26-S.

40、黑格尔强调哲学作为世界的历史最内在的核心,以思想自由为前提,自觉地实现精神的自由目标。哲学史本身就是科学的,因而本质上它就是哲学这门科学。逻辑学和哲学史是哲学真理全体或科学体系的不可分割两个方面,历史上的那些哲学系统的次序,与理念的那些概念规定的逻辑推演的次序是相同的。不同的是,纯范畴的推演不再时空之中,而哲学史上的一个范畴需要时间。

41、(4)这些讲稿现在被作为《黑格尔全集》讲演录版,第10卷,中文版已经由商务印书馆2012出版。

42、真正的教养必须要求在最初避免出风头,犹如毕达哥拉斯的教育制度要求学生在最初的五年里保持缄默。

43、这样的一段话里我可以发现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个是“生命之流和主客体分离的统一”另一个问题是一代人的渴望,渴望即是这种统一的渴望,而渴望之下蕴涵着两个渴望“表现主义的渴望”亦即“单纯的生命之流”和“主体和客体分离的统一”的渴望亦即激进自主性的统一。

44、从前的那种“无规定性”,现在被规定为是一种同“有”对立的一种“非有”。而这种非有,仍然保持这个它的那个“无规定性”。而不过这个无规定性,只是相对于“实有”现在的直接性——而这个直接性现在被规定为是“质”。这样一来,那个质,作为直接性的,就是作为外在的“有”,而那个“非有”,作为无规定性的“绝对”,它就作为“内在的”“有”,作为内在之有,被规定为“自身”。这样一来,这个实有,就转变为了“某物”,作为这个某物,那个“非有”是作为内在之有,不过这个非有,因为它不是有,所以这个自身,就是对这个“非有”的一种“否定”。

45、定在有质和量两方面的规定性。质直接规定某物的存在,量是与其存在漠不相关的外在规定性,通过尺度为中介,达到质和量相互转变的统一。量变是渐进的过程,尺度是度量交错线,量变超过了这个界线就会发生质变,质变是渐进过程的中断即飞跃。而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消灭是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46、Hegel’sCritiqueofLiberalism

47、黑格尔说,真理不是一块铸成了的硬币,可以现成拿过来就用。真理不是对个别事实的简单判断。哲学的真理是科学,而哲学如果没有体系,就不能成为科学。黑格尔反对两种真理观:一种是独断论,另一种是怀疑论和折中主义,认为哲学无真理。真理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全过程,历史上后起的体系要比以前的体系更加高级,它克服了以前体系的缺点而保留其优点;当它被更新近的哲学体系推翻后,又以同样的方式保留自身的优点,因而成为真理的一个环节。真理是主体与课题、思维与存在的同这是哲学思维唯一正确的出发点。

48、在这一点上,拜塞尔深知“导论性著作”必须加以剪裁,既不能从心所欲,写起来恣肆汪洋而在篇幅上过于庞大,又不能任意挑拣,只在几个题目上大做文章,而让人见木不见林。从横的角度上,他把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分为四个部分——形而上学、认识论基础、社会和政治哲学与文化哲学——加以讨论,几乎涵括了黑格尔哲学的所有内容;从纵的角度上,他不仅讨论了成熟时期的黑格尔的哲学体系,而且并不因此就遗忘了黑格尔早期思想这一重要的阶段与其身后的重大影响和迅速衰落。从狄尔泰和卢卡奇关注青年黑格尔的思想以来,早期黑格尔思想的发展历程成为黑格尔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方面,拜塞尔比任何人都更加强调黑格尔早期和浪漫派的关系,在他看来,唯有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理解,一方面,黑格尔哲学有在沉思之外的实践目的,“他之成为一个哲学家,是服务于道德、政治和宗教的目的的”(38页),另一方面,“黑格尔的绝对观念论、他的有机自然概念、他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他提倡社群主义的理想、他对斯宾诺莎主义的重新激活、他的辩证法概念、他综合社群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努力——所有这些理念有时被视为黑格尔独具的;但它们其实是浪漫主义的共同遗产的一部分”(40页)。在解释黑格尔哲学很快就衰落下去的时候,拜塞尔强调了黑格尔哲学的实践特征和历史特征所带来的致命一击,历史形势的变化需要新的意识形态为之进行证明,由于黑格尔哲学被断定和普鲁士政府之间存在某种本质的关联,它之被抛弃就不可避免了。但是,在笔者看来,究根结底,无论是黑格尔生前被钦定为“官方哲学家”,还是死后被当作死狗对待,都只能证明,尽管黑格尔比任何人都更深刻地认识到“哲学是被把握在它的思想中的时代”,但是,黑格尔哲学是一种在任何时代都不合时宜的思想。因为黑格尔到底是一个“沉思世界”的哲学家还是“改造世界”的哲学家,这并不是一个已经一劳永逸地解决了的问题。

49、在“社会和政治哲学”部分,拜塞尔说“尽管《法哲学》的建筑术结构——它按部就班地划分为普遍性、特殊性和个体性的辩证法环节——反映了黑格尔的思辨逻辑,但是这种结构总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矫揉造作与专横武断,这与其说源自于它的题材,不如说是强加于其上的。的确在黑格尔把他的形而上学放置于一旁而仅仅探讨它的题材时,他总是处于最佳状态”(228页),但是,他还是不得不加上一句说,“无论现象学方法的精神是什么,事实仍旧是,黑格尔政治哲学的某些核心概念预设了他的形而上学,而且只有在他的形而上学的语境中才是完全可理解的”。不把黑格尔的社会政治学说奠立在他的形而上学的基础之上,必然导致对于黑格尔政治哲学的误解,甚至轻率地把它看作是国家社会主义的先驱。有时甚至连黑格尔思想的辩护者也持这种观点,例如阿伦·伍德在《黑格尔的伦理思想》中专列一节“思辨逻辑已死,但是黑格尔的思想不死”以表明他的立场,并说,“那个仍然活着并且对我们说话的黑格尔不是一位思辨逻辑学家或者观念论的形而上学家,而是一位哲学历史学家,一位政治和社会理论家,一位研究我们的伦理关切和文化身份危机的哲学家”(Hegel’sEthicalThought,p.5-)。如此理解黑格尔已经形成了一个长长的传统,拜塞尔的正本清源工作有利于澄清这种误解的根源。

50、谢林对于自然哲学的理解是将自然的无意识的主体性纳入到最充分的主体性中来,是让有意识的主体性扩张融入到自然之中,而这要从艺术中获得,艺术是意识和无意识的合一点,是自由和自然的合一点,自然和意识都被奠基在了主体性之上,这就是浪漫派诗意见解的哲学表达,施莱格尔和诺瓦利斯都曾认为自然是被遮蔽的精神。

51、单纯的生命之流和蕴含在合理意识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分离的统一。这或许是黑格尔体系中核心的,最“令人头痛的”的理念......它使他从与其分享着某些渴望的那整整一代人中脱颖而出。

52、这个总的论调使史密斯能做许多有趣的事情。他能把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呈现的成熟的政治思想与《精神现象学》中的早期论点联系起来,在《精神现象学》中,为承认而斗争的概念是起到如此核心的作用。他能从更正统的自然权利传统区分出黑格尔式自由主义,又在黑格尔身上保留了权利这一独特的现代范畴。他通过将黑格尔的贡献关联于当前对权利研究兴趣的复苏——尤其是这种复兴拒绝对权利的形式/程序性叙述,而更倾向于实质性的——从而展示黑格尔理论贡献的生命力。最后,通过强调黑格尔式探究的对话或商谈程序,他能将黑格尔的哲学方法与他的政治教诲联系起来。

53、考察人的认识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达到绝对知识或真理目的的手段。认识论哲学的一个思想根源是害怕错误,以为真理在一方,错误在另一方,于是总要设想一种可以避免和排除错误的方法,以便能够接近真理。

54、其实,“大陆—分析”之融合这种思考路向的一个典型风向标是当代英美哲学对黑格尔的形而上学解读与非形而上学解读之间竞争正酣的图景。例如,皮平(RobertPippin)批判布兰顿的话语记分实践(discursivescore-keeping)是对黑格尔的双重背叛(第一重背叛是布兰顿的个体主义还原背离黑格尔思想,第二重背叛是布兰顿的方法论抽象与唯心主义化直接过滤掉了黑格尔对康德的历史改造),但皮平自己关于话语实践的谈论也同样背离着黑格尔,主要体现为对理性行动者的社会性这个概念的多义性之背离。

55、理查德·罗蒂在为塞拉斯的《经验主义与心灵哲学》作的引言中,将匹兹堡的思想家们描述为完成着某种哲学规划的探寻者,这种哲学规划的总体路线图是:(塞拉斯)将分析哲学引出它的休谟阶段,引入它的康德阶段→(布兰顿)将分析哲学引出它的康德阶段,引入它的黑格尔阶段。

56、人们排除了终极原因和秩序,把握住了自己的生活环境,再加上现代世界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日益的“祛魅”(马克思.韦伯语),一切在十八世纪达到了高潮,随着启蒙运动的激进的对象化,最终,宗教发展“世俗化了的”,艺术世界“对象化了的”,有了坚定的哲学和科学的基础后,政治学上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统一了整个时代,洛克,霍布斯,边沁们可以随心所欲着对人按照唯物主义的原则做兽性占有的解读,整个的思潮泰勒评价道是“科学重建世界的最狂妄的乌托邦希望。“

57、这些早期神学著作是启蒙理性反叛宗教神学精神统治的一部分,通过这种批判,使得一种现代人的自由信仰变得可能,并具有了理性与道德的基础。信仰与理性、神学与政治这是现代性,从而也是整个西方文化的核心问题,黑格尔早期神学思想为现代性注入了新的精神活力,使现代真正成为“现代”。在这方面,黑格尔比其他哲学家更有优势和特点的就是他花了很大气力去研究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对于早期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市场、危机与希望有较深的理解与把握,同时代的其他哲学家很难望其项背,后来卡尔·马克思在黑格尔被打成死狗的情况下公开承认自己是黑格尔的学生,不是没有原因的。在德国古典哲学家中既没有人在经济学的知识方面,也没有人在罗马法的知识和宗教史的知识方面超过黑格尔。经济、法律和宗教的研究,使得黑格尔的哲学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

58、(1)雅克·懂特《黑格尔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53页。

59、文学上他熟读了莱辛的著作,古典学教授则使他在中学时代就已经有了苗头的对古希腊的爱好变成了迷恋性学习。宗教上他受康德理性批判的影响,主张理性为宗教立法!在所有哲学家当中,对于热爱政治的年轻黑格尔而言,这时他尤其重视卢梭,因为在卢梭身上,他能把现代性作为一个问题予以把握和反思;但康德是他哲学形成的起点和基础。他和荷尔德林和谢林一样,某种程度上都成为了康德主义者,他们用一种新的形式表达康德哲学中最著名的“不要说谎”的道德戒律,他们立誓发现世界之假象隐瞒下的真理,组成“真理同盟”。全面被管制的环境下的大学经历,让他们直接从反面否定了之前相信的一切,严格的戒律没有禁锢住他们青春的思想,反而只是让青春的思想褪去了稚嫩的印记,带着理念的深沉在规定者未来的广阔视野和自由精神中开放。这是每一个以禁锢思想为目的的教育者必须深刻反思的现象。

60、黑格尔哲学的关键是他这句名言,理解了这句话,也就打开了进入他那宏大体系的大门。“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即所谓的“存在即合理”, 在黑格尔那里,理性不仅仅是主观的理想性,而且是事物的本质,而事物是符合自己的本质的,所以合乎理性的东西一定会成为现实;而只有合乎理性的东西才能“称”为现实,因而一切现实的东西就都是合理的。同样,按照黑格尔的辩证逻辑,一切都是暂时的,都是要变化的,那么凡是现存的,都是要走向灭亡的。按照黑格尔的逻辑,历史就是变化必然发生的舞台,变化总是从不完整朝向完整发展——朝向整体性、同一性和自由。

61、“否定的辩证法”可以称之为自否定。马克思很重视这一点,他曾说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否定的辩证法(或消极辩证法)。“这主要体现为自否定的能动性。自己的不安于现状,自己否定、超越,内在的不安息、自己运动”。这在我理解,就是“扬弃”的过程,“扬弃”一次是德文是“aufheben”的中文翻译,本意就是对旧事物的批判和继承,并把它发展到新的阶段。扬弃的这种否定之否定的运动是万物尤其是人、人类社会、人类历史的本性。

62、黑格尔首先赞成浪漫派对于理性的反驳,但这被黑格尔看作是认识事物的“合理的知性”,这种分化也最终会统实际上黑格尔并没有放弃浪漫派关于艺术的合题,“但是艺术被贬为绝对精神通往宗教之途以及通往澄明之顶点的哲学之途中的更高实现的第一阶段”,理性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黑格尔而言,只有理性可以实现人对于精神理解和自我理解的统一。在这个起点上黑格尔开始以“难以置信的毅力和感人至深的彻底性

63、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

64、麦克唐纳审美、行动与乌托邦:威廉·莫里斯的政治思想(黄文娟译)

65、家庭是直接的、自然的伦理。家庭的基础是婚姻,男女两性之爱是精神的统一。家庭作为一个人格,具有占有财产和延续的实在性;家庭作为繁衍和教育子女的社会单元,决定了子女在社会中的独立人格。当家庭培养的独立人格成为公民,伦理进入市民社会。市民社会中的人丧失了家庭之爱,其社会道德是诚信和职业道德。市民社会通过自下而上形成的社会组织而进入国家。国家是客观精神的最高体现。

发布于 2023-07-07
收藏
分享
海报
上一篇:工作人生格言座右铭简短【精选32句】 下一篇:人生格言短句8字【精选19句】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