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精选95句】

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

1、02顺从的人就是自我实现的人。当儿童有时顺从、有时不顺从时,那是他还没有具备顺从的能力。一旦儿童具备了能力,他就可能听从成人的指示去做什么,以便在真实的生活中检验自己。最后,儿童会渴望顺从,因为他顺从的是真理。(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

2、再说平等一词,看过一本叫作《关于爱》的36开口袋书,说人的平等源自于寿命长短大致相当,所有人离不开人群而独处,以平等友爱维系人和人关系。

3、自由的结果。有了自由,孩子们就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有兴趣,他就会反复做,就会变得专注;在长久的专注中,他逐渐感知并把握了事物的规律;把握了事物的规律,孩子就愿意遵守,就有了自我控制力,孩子才会成为自己的主人。内在的智力越发展,孩子内心越平静,也越守纪律。自由,让孩子做他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是治疗神游的最好办法。作为家长,我们要避免抑制孩子的自发活动,在行为上要给孩子自由。

4、怀孕了,一切都是未知,真真是啥也不懂啊,又不好意思开口问人,怎么办?建议看看美国育儿教父威廉·西尔斯爷爷团队出版的这本书吧。威廉·西尔斯和妻子玛莎养育了8个孩子,而且他还是拥有40多年经验的儿科专家,堪称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育儿权威。

5、当孩子哭:第一步,容许孩子有情绪,容许孩子哭;第二步是给情绪命名;第三步是分析情绪背后有什么。让孩子把那个情绪说出来(或者我们试着帮孩子说出一些),这三步是准许孩子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情绪就会发展,走向理性。

6、有一位熟识的姐姐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找我谈心,因为他的孩子天天上网,天天打游戏,根本不愿意出去玩,也不爱学习,她非常的焦虑。我回答她,因为你的孩子缺少爱。每到这时她就会反驳我说“我这么爱我的孩子,为了他我甚至辞掉工作,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他的身上,难道我还不够爱他吗?”毋庸置疑,每一位父母亲都是爱孩子的,所有的父母都认为自己在给孩子爱。但,我们真的明白什么是爱吗?

7、但如果你不差钱,这套书买了也一定不会后悔,因为书中的内容虽然很浅,但大多是新手爸妈们最关心和最急需的,而且漫画图解的方式非常生动直观,如果你是个一看书就头疼的人,这套书应该能让你轻松不少。

8、在这里,老师非常注重对孩子的专注力的保护,孩子在专注的做事情或者学习的时候,如果受到打扰,他的专注力就容易被破坏。

9、孙瑞雪对她的孩子说:“生命的高贵就在于你的生命跟任何其他生命都不一样,对世界万物的感知也跟别人不一样。”

10、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泰戈尔

11、另外,当您的孩子大一些后,还可以看看孙瑞雪老师针对6-12岁儿童敏感期写的另一著作——《爱和自由》。

12、10如果一个儿童正在发展他的某个敏感期,比如他到了发展触摸的敏感期,他要到处抓摸,你让他顺从、安静、坐在那儿不要动,他是不可能顺从的。

13、孙瑞雪说,家长一生能够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可是,有时家长明明全力以赴、心力交猝地爱着孩子,可孩子却感受不到,这可能是因为孩子快被爱包裹得窒息了,大人的爱里还缺少一种养分,这就是自由。

14、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特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马丽娅•蒙特梭利认为,儿童的感觉来源于内部,并且儿童所有的智力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

15、很多人担心这样是在“溺爱”孩子,或是纵容孩子,这是因为他们错把自由理解为放纵,这种误解让许多教师和家长在错误教育的路上走得很远。文字经常会误导人,“爱”和“溺爱”表面看来有共同要素,事实上它们不是一种东西程度上的深浅,而是完全相反的两种东西。“爱”必定包含着自由,而所谓“溺爱”,则是披着爱的外衣的“过度管制”——过度管制的出发点可能是爱,但结果是走到了爱的反面,是反“爱”的行为——在这个问题上,恶果现在有目共睹,原因却一直被错误归纳。

16、上面推荐的10本书并不是说必须本本都看,个人认为,与其买来一堆随便翻几页,倒不如就买上两三本仔细看完。

17、闲娱时间朋友们出去玩、吃饭,在饭桌上有位朋友尽然说:“我不会用筷子。”天哪!不是吧,你都25岁啦。原来是小的时候奶奶常追随于喂饭,自己吃饭的时候很少,那使用勺子、筷子的机会更少。

18、《完整的成长》告诉我们,迷惑于现在,不如在童年寻找答案。

19、其次,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要求的过于严厉,有些父母生活在原来的社会和教育制度之下,形成了一种错误的教育理念,这种错误的教育理念包括了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子这一类陈旧的教育观念,所以他们对于孩子无论是优秀还是不优秀,通常使用的教育手法就是讽刺挖苦,甚至有的家长还体罚孩子,这些做法,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讲,是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所以他们非常容易的产生了逆反心理。

20、书中对如何提供自由的环境,阐释了方向性的几条引导:

21、她说:“在爱孩子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是我们成长的结果,那可能是不爱。”

22、孙瑞雪园长的这一观点,我是很赞同的。本来嘛,小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世界上,对什么都好奇是肯定的,既然好奇,那么肯定要去探索,口、手、脚等身体部位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的不足,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顽皮的行为。如果是真的爱孩子,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让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发展、完善,岂不是更能塑造孩子!

23、所以,咱国内育儿专家们的好书也是很有必要看看的,比如育儿男神崔玉涛医生的这套《崔玉涛图解家庭育儿》。说实话,这套书真心不便宜,全套10册买齐了得花近200块大洋了!

24、09顺从的人,按照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01908—1970)的说法,就是自我实现的人。他实现了自己,就会关注和帮助他人实现自己。

25、从进入幼儿园就开始教孩子汉语拼音,算10以内加减法,更有激进的父母,直接给孩子报了N多个培训班,一心想孩子快人一步。

26、这本书唯一的缺陷是:它是一本演讲录,主题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明晰,换言之系统性不是很强,阅读的过程中除了要了解当前主题的内容,还需要联系其他主题内容来加深理解。拓展阅读本系列的另外两本书,可能会使理解更加透彻。

27、我们必须依靠规则来保证每一个活动范围内的人都必须遵守规则。这就是平等的初始。我们不仅要依靠规则来管理孩子,更要约束我们自己。只有在人人遵守规则的环境下,孩子才能获得安全感,受到尊重,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所以,规则是这一切的前提。

28、偶然的机会知道了孙瑞雪的教育机构,捧回《爱与自由》的书读了。随后又读到了她的《完整的成长》,似乎是续上了,更完整的了解了她的理论与实践。

29、这两种不正确的爱的方式,都会在家中形成一种不健康的爱的环境。如果有一个长不大的爸爸,妈妈也许就会经常抱怨,于是孩子对爸爸就会不认同。如果父母给予孩子的爱是不稳定的,时有时无,这就会让孩子陷入焦虑和恐惧中,孩子很害怕失去你的关心,所以就会表现出一种特别依赖父母的状态。

30、范围包括行为领域和心理领域,任何侵犯个人“自我感”(包括伤害自己)的行为都是暴力行为。

31、第2阶段顺从与孩子的意志有关。意志是指有目的的去克服困难。孩子在自我发展能力的过程中失败是常有的,天性促使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去重复实践,专注中感受到乐趣,同时也形成了自我驱动的意志力,自行探索时的韧性。当孩子具备了意志力后,在面临考困难和挑战时更有能力去去顺从。这种顺从是指面对困难的态度,习得能力的过程是困难,有了意志力的支撑,孩子更愿意顺从的去完成形成这项能力时的挑战。这是面对失败时,对不畏艰辛顺从,此时孩子也具备了去迎接挑战能力和信心。

32、163岁以前是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阶段,蒙特梭利说,3岁以后,在幼儿能够顺从以前,他肯定已经发展了某种品质,他不可能突然就按另一个人的意志行动,也不可能一夜之间就能理解我们要求他所做的事情。在这3年中,儿童是通过活动,在事物中缓慢地形成他的内在品质的。品质只有牢固建立以后,才能为儿童意志所运用。

33、简单来说,这本书就是在教我们做家长的学会和孩子说话的艺术。内啥,如果这本书字体更大些,包装设计更精致一些,我想应该会更畅销吧。

34、客观方面主要是父母的教育方法和老师的教育方法不当,引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35、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诠释,情绪、心理、感觉、认知、精神……多少的成长都是相似的过程,有的得到了及时的认识、宣泄,正确的梳理、解决,使儿童成长后,再经历时已因为有过完整的体验而顺利解决。而没有体验过的,就会指责别人。所以,心理医生在治疗时,多是引领患者回顾成长,找到断裂的点,从而连结疏通,这一切本可以在童年解决。

36、经历过的妈妈都会懂,一本卡梅拉读下来,基本上口干舌燥了,儿子却要求再读一遍的时候,真的是生无可恋。

37、20错误对于儿童来说没有什么意义,儿童不知道什么是错误,他只是觉得,这次没做好,再来一次,他不断地做,不断地重复,最后,终于做好了,他有成就感了,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就形成了自己的能力。

38、我们曾憧憬过一种更完美的生活——人与人相互平等,人与人相互理解;听不到吐痰声,看不到苍蝇和垃圾,人们带着孩子在门前的草坪上玩耍,老人在树荫下乘凉,哲人们在窗前的沙发上低声交谈,花丛里少女静坐在木椅上手捧诗集,少年们奔跑在球场上,诗人们在附近的茶馆里高谈阔论·····这一切并不遥远。如果你爱孩子,就让他的精神愉快,你给予了他们美好,儿童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金色的未来。

39、如果你曾经在教育孩子上面有过思考,那可看看是否与作者观点相符。

40、西尔斯爷爷的最经典著作,被很多年轻父母称为“育儿圣经”。这本书虽然也有大量的育儿科普知识,但不同于《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的是,它更多地是在传达一种育儿理念:如何让孩子和父母更开心、更快乐,关系更紧密。

41、   我们成人总是“干涉”的太多,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什么事情都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道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过程和心理,因此我很欣赏书名中的自由两个字,以前我也只是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么可能会和纪律以及自律相提并论呢,能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己呢?但通过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我身受感触。首先,我觉得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左右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们的行为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的环境里健康成长的孩子。第要做一个有心的人,去仔细观察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倾听和交流是最好的桥梁,也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最好方法。第成人就是孩子的榜样,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映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所以,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很重大。

42、大学毕业找工作的时候,老师问我,你的教育理念是什么?我回答“教育需要爱,爱是恒久的忍耐”如今工作三年,接触各种各样的学生,虽然告诉自己要爱孩子给孩子时间,仍有许多困惑不解,束手无策之时。读了《爱和自由》这本书之后,让我对爱有了更深的理解。

43、孙瑞雪,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教育精神的创始人;“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长”教育思想的创始人。

44、这本书还得再读,因为真的很好。(篇六:《完整的成长》的读后感)“完整”的成长,我们完整吗?——似乎还在发展,完善中。像书中最后一段所说:“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

45、书中引入了一个概念--"精神胚胎"。儿童在出生的那一刻,或者说在孕育的那一刻,大自然就给了他们的一样东西,著名幼儿教育家蒙特梭利把它称之为“精神胚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密码。如果儿童能根据自己的精神发展模式,破译内在的心理密码,他便能创造和构建一个独立的自我。

46、如果把孩子比作一棵树,那么爱就是土壤。用我们的爱,为孩子创造成长的环境,而不是去塑造孩子。

47、这本书理论性的东西不多,全部是一篇又一篇类似日记的小故事。作者以这样一种形式让家长试着走入0-6岁孩子的心灵世界,试着站在另外一种全新的角度来解读孩子的各种行为和情绪,让家长清楚了解孩子的各种敏感期,并学着按照书中的指引在育儿中加以运用。

48、为什么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儿童的感觉、思维、智力、思想的最初发展需要的时间比较多,而且需要多次重复。蒙特梭利说:“如果反复进行练习,就会完善儿童的心理感觉过程,反复练习是儿童的智力实操。指导教师必须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从具体到抽象,到概念之间的联系。”

49、之后又创立了蒙特梭利教育研究中心,近年来她和她的团队应邀到许多城市做公益讲座,改变了许多家长的育儿观,也改变了许多孩子的人生。

50、有些好动的孩子,有可能拿着苹果放到嘴里啃,却不愿意回应父母,哪怕给个眼神都不肯,父母就会很着急,甚至怀疑孩子是不是耳朵有毛病啊?

51、促进生命的完整。通常我们只是关注肉眼可见的身体的完整,并不会关注精神的完整。孩子的情绪、心理、智力就是精神的外在表现,因此,必须要让孩子有一个完整的心理的、精神的感觉。让孩子感受到存在感、自我感、尊严感、价值感、幸福感、审美感、正义感,达到内心的安静,做自己感觉的主人,慢慢的长大,走向完整。作为家长,我们要做到的是为孩子提供这样一个安宁、舒适的节奏,耐心陪伴、等待,让孩子自然成长,而不是焦急的盼望他快速长大。

52、中国传统文化讲“失败是成功之母”,在具体的教育生活中,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无关紧要的问题上,尽量不要给孩子纠错。大致原则是:

53、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担任过班主任的我,在此书的阅读中,也渐渐放下执念,心中泛起层层悲悯的涟漪。正如王君老师所说“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温柔以待”。面对十三四岁的孩子,那些你不曾参与过的他们的成长,那些因为没有被好好滋养后留给你的“问题”困扰着你,他们在你苦口婆心,在你软硬兼施后却收效甚微,甚至变本加厉,虽然所幸你只陪他们走一程,然而深深的挫败感不正在渐渐销蚀着你职业的幸福感吗?那些从其他幼儿园转到孙瑞雪“爱和自由”幼儿园的孩子变化之大,让我的“心灵受到震撼,让我感动而愧疚”,认识每个孩子,尊重每个生命成长的节拍,找到适合他们的方法,这样的“因材施教”因为有着理解的心理学渊源,才不会是伪善。

54、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孙瑞雪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知道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心情,感知儿童的苦难。

55、凡事包容,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

56、这本书是孙瑞雪幼儿教育演讲录,集合了《儿童带着生命来到这个世界》等二十三次演讲文稿,以及《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儿童成长中的自由》两篇附录。本书也是“孙瑞雪教育经典套装”三册之一。

57、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意志力是在儿童的自发活动中建立起来的,而我们成人和老师的说教与压制,就会闲置了儿童的意志。而现在很多老师正在做破坏儿童创造力与意志力的事情,就是说教,让孩子顺从,这种顺从不是爱与自由决定下的顺从。

58、孙瑞雪说,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之上的。

59、给孩子创造好的发展环境,除了了解孩子,还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家庭氛围。如果一个成人的生命是一成不变的,他的个性就会很僵硬,他没有自我成长的过程。

60、01对于儿童来说,顺从是一种荣耀,一种快乐。

61、这本书出版20多年来,在全球持续畅销,今年5月份中文版第6版正式上架。《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是由美国儿科学会超过100名儿科专家集体编著和审阅共同完成的,全书将孩子从出生到5岁所可能涉及到的大小问题全部讲了一遍,内容细致到堪比教科书!可能正是因为内容太全太细了,再加上排版也很密,所以很多人买到手后很难有耐心看下去。

62、真正幸福快乐的孩子,是那些真正获得了自由的孩子。他在生活中获得了尊重,所以他学会了尊重,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他在生活中体味了宽容,他就不会小肚鸡肠、颐指气使、心胸狭隘;他在生活中很少受到干涉,所以他拒绝干涉,不要别人干涉,也不去干涉别人;他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他就获得了把控自己的力量,不被坏习惯操纵,有力量选择健康的东西。

63、这本书看着很像本理论书,实际上阅读过的人都知道,它其实就是作者从业近30年的经验总结,全书详细解释了0-3岁宝宝的喂养、睡眠、情感、教育等各方面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

64、爱孩子需要学习,学习用正确的科学的意识取代过去从生活中积累下来的潜意识,然后再把正确的意识变成潜意识。一个在世俗、平庸中生存的成人,他的观念一定是平庸的,以此观念教育出来的孩子豆如何会伟大杰出呢?除非这个人改变这种观念。

65、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同时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所有,并有权利自由支配。不是自己的,就都是别人的。

66、例如在这本书中,作者极力提倡母乳、母婴同室等,对于“孩子该如何睡”“睡在哪里”也有着更人性化的指导,对于那些超级难带、经常哭闹的宝宝书中也给出了最柔性客观的分析和建议。

67、蒙特梭利说:“必须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从具体到抽象,到概念之间的联系。”

68、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体会到了一个孩子看世界的视角,有了一个奇妙的经历,每时每刻每页,都有新的惊喜,原来孩子的世界是这样。

69、如果你平时上班比较忙,实在没那个时间和精力去看书,那我推荐你看一些业内的大号,比如亲宝宝育儿、年糕妈妈等订阅号。

70、父母要尊重孩子独一无二的个性,让孩子符合人的自然发展法则成长,允许孩子独特个性的存在,才有可能造就下一个“爱因斯坦”。

71、什么是爱,爱是一种巨大的宽容和理解。有了爱,即使不懂教育,也能给孩子发展的基本权利,也能使孩子自由,让孩子经由自由走向独立。

72、第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总是喜欢使用各种各类的教育说教,这些说教表现在形式上就是喋喋不休,反复唠叨,特别是有些年轻的母亲对于孩子的关心关爱停留在反反复复的喋喋不休的说教上,时间长了青春期的孩子特别容易感到厌烦。主要是因为青春期的孩子不想父母,再把自己当成小孩子来对待。

73、在教育和成长的历程中,我们必须从对生命的真正了解开始,这也许会使我们更惊喜地发现儿童的智慧!(篇四:《完整的成长》读后感)时间的河也许不汹涌却足够绵长,人生在这份永恒中仓促彷徨,有的怯懦,有的逃避,有的暴躁,有的.苛责,也有的勇敢成就了英雄,执着超越了自己,大爱感动了人心。

74、她用“仰视”一词将对孩子的尊重与理解推向至高无上的境界。

75、孙瑞雪认为:爱,是儿童各方面成长的背景之是儿童成长的土壤。孩子不会认为你的担心、指责是爱;相反,他们认为,父母发自内心的微笑、由衷的赞赏、鼓励的眼神、专心的陪伴才是真的爱。这些积极的因素才是他们成长的动力,因为爱从来就不是一个概念或头脑中的一个念头,而表现在平日里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中。

76、像上面示例中的人,他在创造自己的时候,谁阻碍了他---成人;他在认识、感知自己身体时,谁控制了他---成人;他在体会情绪、情感时,谁抑制了他---成人;他在感觉时,谁又阻止了他---成人……难以想象,他的主人是谁?

77、所以,如果你真的想把孩子教好,然后也有足够的时间、精力,那么我还是推荐你直接去看专业书籍,比如《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游戏力》《教养的迷思》等等。

78、孩子的出生,是我这一年多以来生活中最大的变化,也将影响到未来十几二十年的生活。在孩子的教育上,我发自内心地意识到自己作为母亲的重要责任。可是,要怎样去做一个好妈妈,要怎样去帮助孩子健康幸福的成长,却一直是一个大问题。社会上有那么多中小学校,有那么多职业教育的机构,唯独没有普及的家长学校,告诉困惑中的父母、祖父母们如何做好孩子的监护人。

79、当孩子对事物表现出特别感觉能力和产生概念的能力的时候,这个能力其实来自于孩子的内心,这就是他的创造力,父母一定要加以呵护而不是斥责。

80、发展心理和智力。得到爱和宽容的孩子在组织自我的过程中,区分能力没有受到伤害,对于事物把握清晰准确,并能很好的确定;而打骂孩子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和恐惧,压力会强化孩子对某些事物或某一方面的感觉,这种刺激导致对整体或全部的忽视,形成了条件反射。这类孩子的世界是经过孩子加工过的世界,而非原本的世界。另外,智力就是,儿童通过大脑进行认知接受东西,得到对象。儿童心智发展是重复和连续的,是需要时间的,是不可积极干预的。作为家长,要从现实出发、从具体出发、从事实出发、从生活出发,避免一切想象,如果你感知到孩子的心理,就请跟他说清楚缘由,这个问题就不在作为一个问题长期的集聚在他的内心,甚至会产生心里疾苦和障碍,变成一种潜意识。

81、你以为你爱孩子,你想象你可以爱孩子,你认为这就是爱孩子,和你真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也许,你需要停下来看:你是不是基于你的想法,你的恐惧,你的焦虑,你的习性来爱的。这可能就意味更爱你的想法,更爱你的恐惧,更爱你的焦虑,更爱你的习性。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们要学会从一切如是中将爱剥离出来,你的孩子才真正可以接到爱的礼物。因为我们一生能够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孙瑞雪  “15年前,故乡宁夏的第一批家长,把心爱的孩子送到我这里,我从此起步。  接着是北京、广州、上海、郑州、昆明、西宁等各地的家长,他们关注着远在宁夏的这个教育,并热情传播它,帮助我一路走到现在  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他们引领我回到了心灵的故乡。给了我无尽的爱和对生命秘密的探索”  ——孙瑞雪  千万个父母因此书而彻底改变,他们“心灵受到震撼,感动而愧疚”,并从中学会真正的教育,真正的爱;千万个孩子因此书而健康,愉悦地成长,成长为心理有力量、有强大自我、有创造品质的一代新人!一本幼儿教育的经典书籍,连续四年,稳居网上家教图书销售榜前四位。

82、29儿童在漫长的头6年不断按自己的心智发展、并建立相当的能力后,他开始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且开始顺从这种规律,第三阶段的顺从就建立了:顺从真理。这就是我们学校的孩子表现出来的: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孩子最后不再看人,而是遵循事物发展的法则。

83、爱,是相信。相信我们的孩子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不可复制的,是有能力成长的,是比我们更强大的!

84、 一定要读《爱和自由》,还有比孩子的未来更重要的事,比遵循规律更有效的教育吗。静待花开,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默默松土。这本书,教你给孩子阳光一样的爱,教你给孩子光辉灿烂的自由,让你和孩子一起幸福的成长。

85、幼儿刚刚进入幼儿园,难免会有害怕的情绪,最直接的反应便是哭,孩子为什么哭呢?是因为这时的她心里有种强烈的不安感这种不安是他感到很难过,这时候老师应该了解幼儿心理的情绪,才会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86、爱,要不忘初心,学会等待。等待孩子在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环境中自我成长、自我蜕变,完成生命的自我创造!

87、蒙台梭利说过,每个儿童首先都必然处于一种精神的无序期,心理活动由混乱走向有序。孩子是作为一张白纸来到世界上的,世界突然把他包围,他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即成长过程。就像我们突然从太阳下走入一间暗屋,眼睛需要适应一会儿才能看清屋里的东西。如果这时别人急于下论断,说你眼睛有问题,这显然不对。

88、   其实,不只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不快乐,任何人都不会感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和温暖,人与人之间要是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宽容,是不是都会得到好的结果。

89、关于顺从。旧的教育总是希望孩子对成人的绝对顺从,越顺从就认为孩子越懂事、听话。成人对待孩子似乎能做的只是说教与树立榜样,实际上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表面上顺从,内心根本不想顺从。自由状态下的儿童,因为受到了尊重,所有举止和行动都依赖于自己的判定,结果不遵守纪律的现象就变成了偶然现象。儿童必须通过生活的自理获得身体的独立,必须通过自由的选择获得意志的独立,必须通过不受干扰的工作获得思想上独立。上述3个方面都独立了,完善的人格才会建立。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明白,当儿童不顺从的时候,是他没有能力顺从的时候,也是他意志力没有完善的时候。

90、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本能的,真正会爱孩子的父母,会鼓励孩子的独立,舍得孩子的离开,并且在孩子独立或离开之后依然爱他。因为孩子也是生命的个体,生命需要尊重。我们应该顺应孩子自然发展的规律,父母给予孩子爱的环境和自由的空间,不要管理孩子,让孩子能够自我成长。

91、我们从不相信也不知道,胎儿在母体中形成的那一瞬间,他内在就有一样东西,那东西将在儿童一出生就指导儿童如何发展,指导儿童去抓什么、摸什么……蒙特梭利把它称为“精神胚胎”。这好像要求我们相信儿童是一个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这种精神发展模式发展。儿童好像很弱小,其实他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要给他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有了10年同孩子们在一起生活的经验,我们越来越坚信这一点。接受这个观念就像要发生一场内在的革命,因为我们一直相信儿童依靠成人来建构;接受这个观念也意味着我们将无处发挥我们因自卑、受压抑而产生的自大。人类的幼儿期非常漫长,大概没有任何一种动物的幼儿期能有人类这么长。说得短一点,可能是零到6岁,说得长一点,大概要到12岁。12岁还不能离开母亲,法律上认为孩子真正成人的年龄是18岁。这个期间,儿童处在一个很弱小的状态,必须有成人来帮助他成长。帮助儿童成长不是说由成人来塑造儿童的精神。如果那样,人类的整个水准都会下降。我们的问题是我们扮演了“上帝”,孩子的“上帝”。  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儿童会自己吸收。遵循这个发展规律,孩子就会发展得很完善。  蒙特梭利幼儿院最小的孩子是1岁半,我们用1岁半到6岁的孩子做试验,把超越智力水平的教具给孩子,如果教师不强制,不给儿童压力,儿童只会按照他的内心需求走。比方说,他喜欢玩水和玩沙子,只要把他带出去,多么具有“吸引力”的体育器材和体育活动他都不参与,他只玩沙子,脸上懵懵懂懂,成人对他怎么说孩子的脸上都是这种表情。他知道他要干什么,如果成人阻止他,他会同成人抗争。  我自己的孩子也有这么一个过程。在他两岁多的时候,他爸爸买了两个玉米,对他说:“你一个,你妈妈一个。”他走过来说:“这两个玉米,爸爸说都给我吃。”我问他爸爸,他爸爸说:“不是的,是给你一个,给孩子一个。”我对孩子说:“爸爸说给你一个,给我一个,并不是说都给你吃。”我的意思是他撒了一个谎,他听完这话后脸上丝毫没有做错事的表情,站在那思考了1分钟,一动不动,然后毫无表情地走了。“怎么会这样?”真奇怪。但是,后来有一天,他对自己做错事突然有了感觉,脸上表现出特别尴尬和难为情,还不让人说。这根本不是大人的说教能做到的,孩子已经按照他内在的发展规律到了这一步。如果成人没有按照这个规律让儿童发展,而是强加于他,逼迫他做,这个孩子的发展就可能进入误区,真正的道德感就无法建立了。  婴幼儿早期的发展规律跟有些动物类似。比如蝴蝶,母蝶通常将卵产在树权中间,幼蝶刚出生时必须吃特别嫩的叶于,它怎么去吃嫩叶子呢?因为幼蝶对光最敏感,所以它一生下来就向着光线最亮的地方爬过去,那梢头必定是最嫩的叶子。但是当幼蝶开始强壮起来,能够吃粗糙的叶子时,它对光的感觉就完全消失了。这个过程遵循的是它内在的发展规律,没有任何外力的控制。  人们从不会为一个孩子长不大而担忧,但却从不认为精神的种子曾在儿童内心存在过,从不认为儿童内在也有一个自然、有序的成长过程,它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在儿童的精神上,我们一直在充当一个角色——“造物主”。  让我们看看儿童是如何同环境建立和谐的关系而发展自我的。比如语言,任何一个国度和民族的儿童,都能够在这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听到和学会人类的语言,并在头3年中能掌握本民族的基本语言,学会语言中的各个细节。这种发展,绝没有人去专门给他上课。我们不难看出,6岁前的儿童更喜欢看你做什么而不是听你说什么。儿童的语言能力是他自己作用于环境的结果。所以心理学家才说,儿童3岁前掌握的东西,成人需要60年的努力才能完成。我们为什么不思考_下,这是怎么回事呢?人类已经发现了这个秘密——儿童是自我发展的。  我可以举一个相反的例子。哈佛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生了个儿子,他准备把儿子培养成天才。在儿子三四岁的时候,这个孩子已经会几国的语言,6岁的时候,考人中学,10岁上了哈佛大学,16岁攻读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心理学家每一分钟都让他的孩子不断地“吸收、吸收”。18岁时,孩子成为英国伦敦一家商店的售货员。可是他什么都不干,他拒绝任何“知识性的活动”,他觉得做一名售货员特别高兴,“满腹经纶”对他没有用,事实上“知识”使他非常痛苦。我想如果人只有一个大脑而没有感官,让大脑为这个世界服务,使它成为工具,我们的痛苦可能会少很多,但我们还有感觉、心理、精神和心灵,我们必须寻找到我们自己,才不会痛苦。人的发展、人的精神必须从感觉中发展并由感觉伴随着。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之上的。  如果我们了解儿童成长的科学规律,让儿童按精神胚胎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他一定会成为人才。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一旦遭到破坏,他整个发展都不会正常,包括智力。所以蒙特梭利说:“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但是今天,当我们把儿童的自我、知识各分一堆时,一切都被破坏了,我们再也找不到儿童内在的秘密。迫不及待地想让儿童获得知识的想法桎梏了我们,并使我们产生了偏见,还有一大堆被称为知识的垃圾,这些都破坏了一个具有生命和人格魅力的人的发展。只有承认儿童有精神胚胎并相信他,人类成长的秘密才会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展现给我们。

92、 我第一次知道了“精神胚胎”,明白了成年后的“孩子”问题出在哪里,惊讶于孩子的“吃”居然能发展智能、建立自尊和意志,对“自由与纪律”、“发展心智与掌握知识”等有了科学、理性的认识......一边接受着书中的理论,一边饶有兴味的观察着孩子的活动,心头萦绕的是安静的喜悦。我不再怀疑自己爱的能力,我相信我可以走出爱的误区。

93、爱,是理解与尊重。正如孙瑞雪在他的《爱和自由》中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

94、06因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的意志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的自我控制能力丧失了。

发布于 2024-01-09
收藏
分享
海报
上一篇:错落有致的近义词是什么【精选64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