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精选61句】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1、相关链接: 春秋战国 | 百家争鸣  | 孔子 |  孟子

2、每个人生来都同时具有善和恶的特质,两种特质随着人生的进程不断纠结挣扎、此起彼伏,构成了人性的复杂,而恶的特质总是更容易被唤醒。

3、中国的先哲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并论证说:

4、小编推荐价:八折包邮(偏远地区除外,如:新疆,西藏等地)!

5、荀子回答道:“这才是我们要推行儒学的真正理由啊!人的本性,经过礼义的引导,是可以改恶而从善的。正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只有在礼义制度和道德约束下,人性中的恶才会被祛除,天下才会真正的太平。”

6、可从目前来看,在中国符合无限防卫权的情况真的是太过于严苛了,而且正当防卫的界定标准也很难把握,稍有不慎就会变成防卫过当了。

7、孟子权威越来越高,自程、朱理学兴起后,孟子非仅次孔子而且有的地方可以说是大大超越了孔子。朱熹的老师程颐便说:“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

8、那么,荀子的学说真的是认为“人性本恶”吗?

9、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10、但我们还知道,二程和朱熹也是彻底的性善论者,为什么程朱理学既推崇孟子的性善论,又批评荀况的性恶论,还要教人努力读书呢?貌似很矛盾,其实并不矛盾。我曾经讲过,他们把人的天性分成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是善的,后者是恶的,所以人要通过学习,摒弃气质之性里的恶,恢复天命之性里的善。说得浅白一点,天命之性有点像个幌子,是一个理想值,气质之性才是每个人真真切切最能感受到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性善论和性恶论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性善论也要强调天性之恶,但因为有了天命之性这个美好的理论值,最能照顾人类的自尊心;

11、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人性论的探讨主要围绕人性的本质、人性的品级层次、人性种类等问题展开,形成了具代表性的人性善恶理论、人性品级理论、两种人性理论,不仅成为中国传统修身文化的牢固基石,也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内容丰富的精神财富。

12、2016年,一位得知妻子被强奸的丈夫在追赶强奸犯过程中将其打伤,被判故意伤害罪,

13、荀况的这些道理很直白,也很能和现实合拍。如果我们把性善论坚持到底,也真的会发生荀况担心的事情,那就是不读书,不学习,释放天性;这种局面真的出现过。我们知道,王阳明就是一个很彻底的性善论者,相信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圣人,成圣成贤只应该向内心去求,不该在书本和其他外部条件上找。所以在阳明心学的影响下,很多人都不读书了;

14、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天命、天道的问题一直是先秦时期各家关切的问题。殷商西周时期,“天”、“天命”是被作为人格神看待的。到了孔子,它的人格神色彩被淡化,孔子主要借亲亲之情论仁德,而视天命为一种盲目的主宰力。荀子有取于道家在天、天道、天命上的自然观的成分,认为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视为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视为天。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对传统的宗教迷信持批判的态度,认为自然的变化与社会的治乱吉凶没有必然的联系。认为祭祀哀悼死者的各种宗教仪式,仅仅是表示“志意思慕之情”,是尽“人道”而非“鬼事”。(《礼论》)。在荀子看来,与其迷信天的权威,去思慕它,歌颂他,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以为人服务。荀况强调“敬其在己者”,而不要“慕其在天者”,主张“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

15、很多学问(比如伦理学、人类学和宗教学)可以假定人之初性本善,可以假定人可以被教化,可以都是好人;经济学则不同,必须假定坏人的存在。

16、甚至还冒了被国家认为属于学习平民学问的风险。

17、那么人性到底善还是恶呢?我们可以从两点来讲。第人性受制于社会性,社会体制越良善,人性就一定越良善。社会制度越败坏,人性就一定越败坏。因为在一个败坏的制度中,你保持良善之心就无法生存,你只有用败坏的方式才能在里面攫夺自己的利益。所以人性首先受制于社会性。第就人性总体来说,它一定是越原始的人性越善,文明越发展的人性越恶。因为人类文明是一个不断败坏和堕落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越原始的学者越主张人性善越后发的学者越主张人性恶的原因。

18、荀子的这个观点和孟子的“性善论”是对立的。

19、     荀况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基础上,又博采众家之长,并加以综合、改造,从而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现存《荀子》三十二篇,大部为荀子所作,涉及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其中首次提出了“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理念。战国名人蒙恬、李斯、韩非等皆为荀子弟子。

20、监控视频里能看的很清楚,恶人一直咄咄逼人,主动殴打路人,觉得不过瘾,还到车里拿了一把长刀,想要追砍路人,这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意图太明显了。

21、把人性的本质看作是利己主义的,是西方人普遍持有的观念。

22、公安部月初刚公布的《黑恶势力29种常见外在表现形式》,前两条就是佩戴夸张金银饰品炫耀的人员和以凶兽文身等彪悍、跋扈人员从事违法活动的,态度蛮横、粗暴,随身随车携带管制刀具或棍棒的。

23、一名24岁,在日本东京的女留学生在2016年11月3日被人捅死在日本的家门口。

24、这恶人对照着表现形式一看,就可以怀疑为黑恶势力分子,在这个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的时刻,他还敢公然动刀行凶,简直是目无法纪了。

25、不过人性既然是恶的,那些改变人性而强人为善的“礼”却是怎样产生的?荀子以为人虽有恶性,同时也有教他趋乐避苦、趋利避害的智力。人们的智力不齐,智力最高的便是圣人。“礼”,是圣人为着人类的福利而创造出来的。人们要生存不能不分工互助,不能没有“群”(社会)。但人们若顺着本性做去,则任何人都是其他任何人的仇敌,根本不能有“群”。圣人造出种种礼制就是要使人们相让相安,使“群”成为可能。以人类的福利为礼制的根据,这是荀子本自墨家的地方。

26、我们真的会喜欢耿直的人吗?如果某人真够耿直,讲话直来直去,一点都不掩饰,他肯定会把所有人都得罪光。他会为所欲为,不会在意别人的感受,如果他年纪还小,大家还会宽容点,如果他已经长大成人,就会处处受人嫌弃;他会和所有人一样贪财好色,但他不会有节制,追求财色不择手段。过分点来说,只要他想,那么他就能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停车,乱插队,架起高音喇叭跳广场舞…今天我们身边真的有很多以“耿直”自居的人,让我们既惹不起又躲不起。

27、在一切的礼制中,荀子特别注重贵贱贫富的阶级的差别。他以为若没有这种差别,社会秩序是不能维持的。他说:“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赡(供给),则必争,争则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这就是说,人们天生是这样坏,若没有一种势力在上面镇压着,则除了所欲皆遂的人,个个都会做强盗。要维持这种镇压的势力,不能不设立一个特别贵和特别富的阶级。这是荀子对许行的“神农之言”和惠施的“去尊”(废除尊卑的差别)说的总答复。这是荀子对于传统制度的拥护比孟子更要细密的地方。

28、道家学问属于贵族阶层的思想,儒家学问属于平民阶层的思想。

29、要知道先秦时代,诸子百家文人学者,绝大多数都是民间学者都不是官方路数,因此它缔造力极强,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齐备。老子出身州官,但老子在做官期间,做守藏使期间没有著作,失业以后才有了《道德经》。荀子出生官学,但是在在做官学期间做兰陵令官员期间没有著作,罢官以后,嫉浊世而著书,诸子百家像这样出身是非常罕见的。所以荀子的出身别致。

30、不过来路不正也没关系,只要努力学习、一心向善就好。我们在初中语文课上都学过《荀子》的《劝学》篇,你大概还记得“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些句子。但初中生不会深究荀况为什么要劝学,以及劝学和周礼、人性有什么关系;

31、所以,要想把一个人变成恐怖分子或者杀人犯,很简单,只要强调让他专注看到人和人之间的不同处,就可以把他变得很残忍。就像当我们认为自己是动物,而树是植物的时候,我们砍树是不会觉得树会痛的。因为树和我们是不一样的。

32、以孟子为代表的认为“性本善”,而以荀子为代表的坚持“性本恶”,二位贤人都是儒家的先锋人物,却对人性抱有不同的观点,究竟是善还是恶?

33、第先顺着对方说,赞同对方的一部分观点,然后提升一个层次,也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高维打低维”。

34、小时候,那时候我们还没有游戏机和iPad,大院里的孩子们的娱乐包括捉蚂蚱,碾蚂蚁。最喜欢的就是把蚂蚱的腿揪下来,看他怎样适应残疾的躯体。还喜欢碾蚂蚁,有时候蚂蚁被碾得半死在地上挣扎,或者被水淹得四处乱逃。做为屠杀者的小孩子们,我们当时心里只有快乐,从来没有内疚过。

35、     出自《乐论》的有: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

36、走在自己的路上,祸却从天降!没有过错,却要被恶人辱骂,这真是笑话。恶人拿着大刀片子,要伤路人的命,岂有此理!

37、在一个每个人都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人们的利益会有重叠、每个人的行为会有许多外部性的世界里,必须有制度来防止一些人的正当利益被别人损害。假定存在坏人,是为了保护好人。

38、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人之本性像一张白纸,善——是“近朱者赤;恶——是近墨者黑”。

39、作为孟子的后辈荀子,则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都是利己主义者,因为物质资源的有限,人们不得不互相争夺,如果顺着人性恶的方向发展,结果一定是暴虐,所以他主张恶的人性应该受到礼制的约束,才有向善的可能。

40、上次留下的问题是:李斯用秦国强盛的现实来质疑老师荀况的王道兵法,如果你是荀况,你会怎样教育李斯这个功利心太重的学生呢?

41、韩非子的身份是韩国失落皇族,李斯的身份是蔡国破落贵族(一般读书人有姓在当时也是贵族身份的体现),他们都不如意,只有在同样不如意的荀子那里学习学问。

42、我记得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如果有十倍的利润,你会不惜冒险;如果有百倍的利润,你会不惜舍命。当然,这句话也有些以偏概全,但在这个人的社会里,总有一些不是人的存在,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择手段。

43、第二是荀子是公认的儒家学说的传人,荀子的两个弟子名气丝毫不下于他们的老师,而最奇特的在于这两个弟子都是典型的法家思想,而根本没有传承儒家学说。一个是法家的理论家----韩非,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建立了法、术、势的法家的哲学体系;一个是法家实干家----李斯,助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使书同文、车同轨。他充分运用法家的手段而否定了一切人性善良。

44、听完淳于越的问题,荀子开口道:“想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得弄清楚一个前提,那就是,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天下所谓的善,是合乎礼义。所谓的恶,是逾越规矩。人不学礼就不知礼,不知礼怎么能知道规矩呢?而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后来学的。经过人为地改造后的善,不就是‘伪’善吗?好比我用泥土制造了陶器,这泥土就是本性,而仁义礼智就是我们用这泥土做出来的杯盘。泥土是自然天成的,而杯盘是加工出来的,这就是‘本性’和‘人为’的区别。”

45、缓了一缓后,荀子又说道:“国家想要强大,就必须倡导礼义,严肃法规,改变人恶的本性。但愿从我们今天在座的官员、先生、学士之中,能够真正走出几位圣人来,这才是天下苍生的福祉啊!”

46、渐渐扒出作恶者的名字叫刘海龙,人送绰号“龙哥”。他肯定到死都想不到,平日里拿刀吓唬人的伎俩这下不灵验了,从刀掉了被路人捡起来反抗后,命运就发生了转变。

47、站起来的这位年轻学士名叫淳于越,在齐国当时任职是博士,也是后来非常有名气的一位学者。

48、     “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的性恶论。荀子从天人相分的立场出发,否定人性中先验的道德根据。在他看来,所谓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所谓“生之所以然者”。其自然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荀子认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所以说人性是“恶”,而不是“善”。针对“人性本恶”的前提,荀子提出了“化性起伪”的道德教化论。荀子以为,就人的先天本性而言,“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都是天生性恶,后天的“贤愚不肖”是由于“注错习俗之所积耳”。但是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其礼义,制法度”,转化人的“恶”性,则“涂之人可以为禹”。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因为人本来就是善的,而荀子论证涂之人可以为禹是因为人本来是智的。性恶论的价值在于提出了人的自然本性的先天合法性,为其进行礼乐教化开辟了空间。因此,荀子进一步提出“所积而致”的“成圣之道”:“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

49、的确,“伪”在《荀子》那里就是“人为”的意思,但杨倞和《四库全书》的编辑说对了结论,却搞错了训诂过程。“伪”应该是个形声字,右边的“为”是它的声旁。这种错误很常见,经常有人把汉字用会意字的解读方法解读出深刻的涵义来,其实呢,很多字都不是会意字;

50、     出自《臣道》的有:明君之所赏,暗君之所罚也,暗君之所赏,明君之所杀也;罚其忠,赏其贼,夫是之谓至暗,桀、纣所以灭也;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之持禄养交而已耳,国贼也;敬人有道:贤者则贵而敬之,不肖者则畏而敬之;贤者则亲而敬之,不肖者则疏而敬之。

51、事情的经过很明显,起因让人打抱不平,看似嚣张跋扈的恶人恃强凌弱,被欺凌的路人奋起反抗,以暴制暴,最后的结果出人意料。

52、我们总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看待某些现象,但无奈这是一个利益最大化的时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是个极度利己主义的动物,自私是人的天性,当遇到危险时,总会趋利避害,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面,所有才会有见利忘义,重色轻友。

53、对生命的不尊重,还要求他对公序良俗尊重吗?不强求了,有自媒体深扒出恶人的过往,可这又有什么用,路人也受了伤,谁来负责?

54、荀子提出法后王,提出性恶论。而且提出一反孔子“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也就是不承认天命说。

55、下面我们会从劝学谈谈性恶论,如果我说“性恶论和性善论”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你能够接受吗?

56、今天我们继续来聊荀子,荀子从秦国回到齐国后,重新踏上了稷下学宫的讲堂。看着台下众多学生热切的目光,荀子开口说道:“我今天要讲的主题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57、我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了制止不法侵害时造成损害免责的正当防卫制度;

58、     荀子为后世影响至大,其思想概要轮廓如下:

59、“三者偏亡,焉无安人”,他说如果这三者任何一个丢失了,天下就不得安宁。他说“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他说由于这个原因,你的整个政治文化就应该做三件事,敬天地,尊祖先,隆君师。好了,我对这三段话现在做总结评价。首先大家要知道,人性恶,从西方到荀子以后完全一样,古希腊哲人都认为人性恶。环地中海文明其实丢失了人类最原始的文明思绪。由于它那个地方交流过度,进步太快,所以人类最原始的那一层思绪它用光了。

60、自媒体的表现各有不同,有的用漫画或游戏的画面来戏谑地调侃,有的还援引美国的不退让法,附上一则残疾人枪击欺凌者的视频。

发布于 2023-12-05
收藏
分享
海报
上一篇:孙武名言【精选45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