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精选48句】

康德

1、康德继卢梭之后指出了实现这个理想的具体操作手段。1795年,71岁的康德在《致永久和平》中提出世界永久和平的基础是公民的自由和权利。公民之间的权利由法律保障,全体公民作为立法者制订法律,公民服从法律就是服从自己的意志,公民因此而获得自由。

2、车夫回答:“有,先生。在上游的地方还有一座桥,离这里大概有6英里。”康德问:“如果我们从那座桥上过去,以平常的速度多长时间能够到达农场?”“最快也得40分钟。”车夫回答。这样康德先生就赶不上约好的时间了。

3、一般人都认为康德跟他的哲学一样无趣。其实,跟食不厌精的孔夫子一样,康德也是个美食家。柯漂时代,康讲师天天吃完饭馆吃朋友,欠下一屁股人情。康老师对友谊很看重,他说:“完美的友谊是两个人之间通过相互对等的爱和尊重缔结的同盟。”于是买房之后,便将请客吃饭视为乐事。

4、这一思想在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是这样体现的:审美带给人以“自然的合目的性的美学表象”,但这表象中的“合目的性”却又是无目的的。就其无目的而言,它通着自然概念的领域,就其合目的性而言,它又通着自由概念的领域;自然的领域和自由的领域由此得以契接,相关于自然的认知(知性)和相关于自由的欲求(理性)也因着相关于审美判断的愉快或不快而得以贯通。

5、康德有所不知,专制社会,是否犯法并非善恶标准。多事之秋,秀才妄议朝政,国王很不耐烦。10月12日,康德收到沃纳秉承“国王陛下的特别命令”写来的训斥信:“陛下很久以来就非常不满地看着你滥用哲学——尤其是你的《单纯理性界限内的宗教》一书和其他文章——来歪曲和贬低《圣经》和基督教基本学说。我们一直期待你自行改正,因为你本人一清二楚,你的这种行为非常失职地违背了你身为青年导师的职责,违背了你自己心知肚明的国君旨意。我们要求你尽快做出认真检讨。要想保住陛下的恩宠,今后你必得避免此类过错,履行职责,运用你的声望和才能协助国君意志的逐步实现;否则,如果一意孤行,必将招致严峻的处理。”

6、第一:你行动时,总要让你的行为同时具有普遍立法的意义

7、义务上的爱也是爱,但这是实践的爱,而非情感的爱。“理性承认建立个好意志是它的最高的实践上的目的”,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亦可称为“好的意志”的形而上学,它从“好的意志”起始,又最终归结于“好的意志”。

8、如上所述,是康德发现了“自然”,因此,康德才提出了“人为自然立法”的必要而充分的条件;同样是康德发现了自由、“至善”,提出人类精神境界的追求问题是对“至善”的人生境界的探询,成为贯通康德哲学的主旨性问题。他借着对古代哲学的回观把哲学界说为“求达至善”,这哲学界说正是他对自己既经建构的哲学的旨趣的告白。

9、凯撒琳伯爵夫人(GrafKayserling)和帝国女伯爵区夏笛(CharlotteAmalie)被公认为“康德的女人”。这两个宫廷贵妇将康家教引入上流社会,亲手为他画像,长期管饭,而且康德“每次必坐在女主人身边”,恨得相当一部分男伯爵眼中滴血。据说凯撒琳再嫁另一伯爵后,康德立刻辞了家教。(康德)。

10、《实践理性批判》提出了康德伦理学核心——著名的“绝对命令式”。

11、康德上课,从不迟到、缺席,从不照本宣科。从未出过国的康德讲课趣闻逸事不断,间杂异国风土人情,经常把学生讲得当堂大笑或落泪。康德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资质中平的学生能听懂为标准。他常说:“我不是教给你们哲学,而是教你们如何进行哲学思考”,开素质教育之先河。

12、《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革命的开端,它彻底改变了西方哲学的发展方向,奠定了批判哲学体系及其后全部哲学研究的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基础,至今仍是西方哲学经久不衰的最本质源泉。

13、每个真正领会康德思想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热血沸腾。法国大革命奉康德哲学为理论基础,并非偶然。

14、康教授不仅成长为康校长。他的真正成长在于他读了几十年的书。

15、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曾提到马克思,他写道:“政治的和社会的理论只是政d政治的基础之但它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基础。

16、(2)“人是目的”,即人的行为必须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是当作工具。康德提出人是目的,强调意志自律和道德原则的普遍有效性﹐它体现了康德道德的人道主义和人文情怀。

17、康德为写《纯粹理性批判》沉默了11年,但《实践理性批判》出版后两年,《判断力批判》就接踵而至。《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是人类第三大问题:人类是否还有希望?这是个美学问题。康德说,只有民主政体能够保证人类的自由,因此人类的希望在于建立民主政体。他与爱因斯坦殊途同归:人类的希望在于实现永久和平与建立世界政府。康德继卢梭之后指出了实现这个理想的具体操作手段。1795年,71岁的康德在《致永久和平》中提出世界永久和平的基础是公民的自由和权利。公民之间的权利由法律保障,全体公民作为立法者制订法律,公民服从法律就是服从自己的意志,公民因此而获得自由。

18、同时,欧洲社会因宗教分歧而不时陷入严重分裂,乃至长期的血腥战争,特别是在1618年至1648年之间因宗教派别引起的三十年战争,更是淋漓尽致地呈现了欧洲社会现实的失序与血腥,相比之下,宣称以伦理(德-孝)治国的中国社会则显得更理性、温和,更文明、稳定,而从法理学角度审视,以伦理治国而不是以神学教义进行统治的中国,至少更接近以理性自然法进行管理的社会实体。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社会甚至可以被视为一个贯彻与实践自然法的一个典范,是自然法理论具有普遍性的一个范例。简单说,“以德治国”的中国似乎更象一个理性法治的国家。

19、听课费虽多,但康老师与学生的友谊却足为世界教坛榜样。他在生活上经常慷慨解囊资助贫困生,导致很多学生把他当爹看,连他的家务也概由学生张罗。康德仆人浪泊是个退伍老兵,老眼昏花,精力不济,工作态度也很成问题。有次外出前康德忘了关书房窗户,回家后发现满屋子臭椿象。康德以为它们追光而来,从此不开书房窗户。实际上是浪泊懒于打扫,屋里太臭招来了这些昆虫。此后,学生瓦西安斯基就一声不吭地接管了康家的卫生工作。免费!

20、康德元年是1934年,因此,康德9年对应的公历年是:1934+9-1=1942年,距今有2022-1942=80年。

21、女人对康校长的吸引力显然没有大到让他愿意转天穷一半。有他自己的话为证:“当我需要女人时,我养不起她们;当我养得起时,我不需要了。”

22、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思索得越久,就越是对它充满赞叹和敬畏:那是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

23、青春是无限地美丽,青年是人类的希望,也是我们祖国和人民的希望,这样个信念,贯穿着我的全部作品。

24、哲学思想之外,康校长的婚姻观,也是我们的好榜样。

25、13:00—16:00,与自己点名邀请的友人共进午餐。

26、如此看来,人生还能有多大价值?人还能谈什么崇高与伟大?康德又指出:从伦理的角度看,却可以提高人作为人的价值和人格。人不再是一个物质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自我,是一个灵物。作为一个有道德法则的人格,人独立于物质世界,有无限的价值意义。正是在近代科学的强大冲击下,科学与伦理,世界与人生的矛盾强烈地突出起来,康德最深刻地思考了人类面对的这一巨大矛盾,形成了他关于科学与伦理各依不同法则的著名学说。

27、我对此事曾经百思不解。康德穷困潦倒时拚命烧弗王子的冷灶,现在王子如愿登基,他官居校长,功成名就,德高望重,况且康校长年过六旬,血气也理应不再方刚,为什么突然冲天一怒,莫非失了心疯?

28、“我在伯爵家里和一位学者共进午餐,他是柯大最伟大的成员之受人尊敬的康德教授。这位著名教授是社交中活泼有礼的人物,他拥有如此优雅的生活方式,以致让人很难想象他体内藏着这样一颗深深探求的心灵。但是,他的眼睛和面容流露出大智大慧,与达朗贝尔的相似之处确实引人注目……康先生很久没有发表哲学著作了。他保证他不久便会出版一本小册子。”

29、实际上,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康德哪怕是见过一个女人。晚年康德身负世界级盛名,如果他真有情人,该情人能忍得住不跳出来昭告天下乎?

30、因此,康德不可能是同性恋。因此,康德热爱孩子。

31、此事至今不知真假,但大家都已经“快使用双截棍,哼哼哈哈”一通儿乱打,酿成事件。

32、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康教授的职业决定他无法成为国王的忠实走狗。在哲学官员的大力举荐之下,文化部早就把康德列入黑名单。按思想论罪,康校长已够六马分尸。皆因他与弗国王谊交莫逆,文化部投鼠忌器,所以康德才得以躲进小楼成一统。

33、在康德那里,理性的理论运用(所谓知识理性)与理性的实践运用(所谓实践理性)在不同的向度上,前者在于认知判断,后者在于价值判断;它们各自有其问题域,分属于这两个问题域中的“知识”和“上帝”并不相遇。康德从未否弃过上帝,不过他对上帝的信念始终基于道德的祈向,而不在于知识的逻辑。

34、康德付了钱,说“如果您马上从破屋拆下几根长的木条,在20分钟内把桥修好,我将把破屋还给您。”

35、暴君和独裁者,肯定不愚蠢,但他们肯定不喜欢自由。

36、第一哲学家ID:firstphilosopher

37、康德之前,通常认为人类认识的惟一来源是经验(实际上现在还有N多的人这样认为)。康德证明,经验在成为认识之前必须经过人类大脑的加工。就是说,在认识过程中,人本身比客观事物更重要。所谓“主观唯心主义”。康德认为我们根本不可能认识客观事物,只能认识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最典型的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关键看观察者站在哪个角度。

38、这些抱持傲慢与偏见的敌人和身扑地,幡然皈依,变成口服心服的信徒。

39、康德说:在这种广泛的意义上,哲学所从事的事业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些问题:(1)我能够认识。(2)我所应做的是什么?(3)我所可期望的是什么?(4)什么是人?前三个问题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1781)一书中就已经提出,第四个问题是康德年近古稀之际着意增补的。

40、康德跑到河边的一座农舍,向主人打听,“请问,你的那间破屋要多少钱才肯出售?”

41、4:45浪泊叫醒康德。康德命令:无论他怎么赖床,浪泊都必须把他从床上提溜起来。这是康德一生中最激烈的斗争,但每次都以浪泊胜利告终。

42、康德为写《纯粹理性批判》沉默了11年,但《实践理性批判》出版后两年,《判断力批判》就接踵而至。可见江郎也许才尽,廉颇却尚能饭。

43、误解的缘起在于误解者所执着的认知理性一元论,因这一执着,康德对认知理性无由迫近上帝的理智反倒被领会成上帝经不起有着无限效准的认知理性的逼视。康德原是要限制认知理性(知性)——它只能施于现象界——向着超验界或本体界的思辨运用的,此即所谓“为信仰留地盘,则必须限定知识”,那些误读“批判”的人们却把认知理性(知性)的思辨运用在上帝这一“理念”面前的不堪判断为上帝在知性思辨面前的虚妄。

44、康德傍晚时分喜欢眺望窗外柯城大教堂的尖顶,休息眼睛,放松思想。然而另一邻居尼科罗维斯花园里的杨树疯长,不久即遮住教堂。康德向尼氏抱怨。尼氏比养鸡的邻居好。他应康德的要求把杨树砍了。

45、他就是一个穷怕了的、节俭过度的孤寒老头儿。

46、1798年,刚退休的康德出版《学院之争》,在前言中公布弗国王训斥信和他的回信,并点出回信伏笔:他是“作为(弗里德里希)陛下的忠实臣民”发誓的。这誓言只在“弗陛下”在世之年有效,并非永远放弃一切有关宗教题目的公开学术活动。现在“弗陛下”既已不存,誓言当然也就随风而去。以此事观之,所谓“知识越多越反动”,从弗国王的角度看过来,也不能说完全没道理。

47、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Kant),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的思想使哲学深入到了一个新的理论维度,也是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康德的哲学主要关注认识论和形而上学问题,在康德之前,唯理论和经验论持续了几百年的论战,最终无法较好解决知识的来源问题。

发布于 2023-11-22
收藏
分享
海报
上一篇:古风仙句摘抄【精选60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