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和孔子思想异同【精选62句】

苏格拉底和孔子思想异同

1、而东方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学说,更多是一种思想,而不能称之为“哲学”(此处指狭义的哲学)。

2、墨家论“爱无差等”及其与儒家“爱有差等”的辨析

3、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4、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实质是举一反即通过教师的引导,引起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让学生自己去获得新知识。具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讲授内容、方法等要精心设计,突出重点和难点,使自己的讲授成为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楷模,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追根究底。而练习题的布置在个体上说要典型,群体上要科学,数量上要适量,力求做到“少、精、活”。  (苏格拉底和孔子思想异同)。

5、该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苏格拉底和孔子思想异同)。

6、(1)孔子——世界最早启发思想;苏格拉底——西方最早启发思想

7、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8、同:均为启发教学,都十分注重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

9、最后,希望学弟学妹们坚定自己的初心,也能够踏踏实实地走下去,甩掉标签,轻松启程,都能考上自己理想的院校!有问题我都愿意帮助你们的哦~

10、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祖籍宋国栗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11、孔子的教育目的较为明确,是培养志道弘道、志仁的志士和君子。孔子提出了“志于道”,在《论语》中多次提到“道”,这也暗含了他所希望培养出的理想人格就应该把人生的根本目标定位在“道”上。《论语·子张》:“子夏曰:‘学而优则仕。’”知识学好了就可以去从政为官,治国理政。当然,能去从政的人才必然是需要德才兼备的,这就需要通过教育这一方式来实现。在对于人才培养这一方面,孔子提出了他所要培养的志士的标准是:“行己有耻,始于国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将个人价值与社会紧密相连,自己通过学习获得良好的知识技能、优秀的品格修养以后,就要出去为这个社会做事,忠于自己的使命。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出有德有才的志士君子,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12、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

13、不管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都属于唯心主义思想。

14、孔子作为中国的教育祖师,他是完美道德化身的圣人,上天将宗法制道德赋予了他(“天生德于予”),他的使命是“诲人不倦”,学生只能接受他的权威思想。

15、和以上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一样,事实上的苏格拉底的确是古希腊文化乃至整个西方文化的一个异类。

16、孔子: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

17、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伯里克利死后,雅典由于没有好的领导人,民主制度变成了极端民主,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连国家领导人都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来。

18、苏格拉底侧重于思,孔子侧重于行。这样差异的更深的根源,是由于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价值取向与认知特征不同,东方人不善于主客体分化机制,虽然能质朴地接近与再现自然,但也阻碍了抽象化的理性与逻辑的发展。

19、(感谢阅读。本篇本来昨天要发,无奈自己挖坑,竟然写起了两大圣哲,写起来惶恐不安,错漏之处还望各位看官海涵)

20、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最受统治者重视的是法家思想;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1、基础阶段(4——7月):这个阶段我主要是开始列框架和作对比的阶段,原计划是看完两遍书。因为我本科学的管理,跨考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就先看了一遍书,并且把将讲义上没有的知识点简略得补充上去,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列出属于自己框架,同时还得有比较,比如说中教史,我会把它分为的人物思想,制度发展,国别史,大致三大部分来看,我会去纵向和横向地简单比较,例如我是不是应该想想孟子和荀子思想的异同点,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点等等。由于教原和教心,教研对我来说比较难理解,所以我就反复得去看视频,记一些书上和视频里的例子和研究案例来帮我更好地去理解它。至于这段时间需不需要做习题或者看很多教育热点,我的建议是可以去做一下大纲解析里的选择题,因为那个选择题考的很细,也能很快做完,所以我一般就每天利用上午刚吃完早饭的那段时间去做,能让我立刻进入学习的状态,同时它花的时间也比较少;对于,热点问题,我觉得每天可以看一些新闻,就当睡前的消遣,培养一下教育学的思维,每天大概10几分钟就差不多了。

22、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23、孔子: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24、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与苏格拉底所处古希腊,都处于社会的转变动荡时期。二人的政治态度则截然不同,孔子处于专制社会,尊崇西周的宗法等级制度,强调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秩序。

25、颁职事及居处、土地、赋税、商业之制度与政策

26、(2)共同点是:都吸收其他学派或宗教的思想,将其改造、融合进儒家思想;都适应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借助统治者的力量。

27、第苏格拉底认为我们应当以德报怨,而孔子则认为以直抱怨。而且他们两人都四处游历,广收弟子。都是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启迪学生,都不收取任何学费。

28、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强调“知德合一”。

29、所以,通过分析得出,孔子和苏格拉底在教育对象上的主张是很相像的,施教范围广泛,有教无类。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孔子和苏格拉底身为一名教育者都具备了无私奉献、热爱学术,能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高尚品质。

30、虽然孔子在政治上比较保守,有着森严的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但由于他提倡“仁者爱人”,“有教无类”,所以他对所有的学生包括那些出身贫苦的学生都不歧视,确实做到了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这反映了孔子坦白的胸襟和宽大的怀抱,同时也是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正因为孔子与他的弟子们之间有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孔子的教学态度是非常谦和和民主的,经常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3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最受当时统治者重视。

32、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启发式教学法是选择和应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它可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来进行,如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法、讨论法、谈话法等等,这些方法虽然各有特定的运用要求,特定的作用,但如果教师能根据自己所处的具体情况而灵活变能,运用得当,都可以起到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33、面对生死的考验,二人所表现出来的从容与镇定,超越个人生死的理想主义精神,又是何等的相似。这或许就是作为一个道德哲学家所共同的特征吧。

34、明清时期的反封建民主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35、苏格拉底在教育对象上也主张“有教无类”的平等教育思想。苏格拉底作为一位智者,和他的智者具有显著区别:苏格拉底的教学活动从不收取任何学费。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也是教无定所、教无定规,餐桌,私宅,公共场所等都是他进行教育活动的地点,或作公开演讲,或个别交谈,或进行辩论。

36、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37、1-都注重研究人这个命题。孔子主张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苏格拉底主张认识你自己。

38、同一时期分别奠定东西方文明基石的两位圣哲,有着很多相似的教育理念,但在“启发式”教学法上,苏格拉底更胜一筹。苏格拉底问答式的教学方法以及开创的伦理哲学思想,与古希腊追问世界本源的自然哲学相结合,经其弟子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的传承、拓展之后,形成了一整套的古希腊哲学体系。古希腊哲学强调对终极问题的追问,构成了一套严密的逻辑体系,最终形成了西方文明中“哲科”文化。哲科文化具备较强的外延性和拓展性,引发了近代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而东方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学说,更多是一种思想,而不能称之为“哲学”(此处指狭义的哲学),东方的思想家们崇尚“述而不作”、“微言大义”、“社稷关怀”,缺乏对终极问题的思考与逻辑推演,形成了东方文明中的“技艺”文化,导致了在近代在科学及工业革命上的滞后。

39、《中国哲学的特色》论及传统形上学的基本特征、从场有论的视域看中国哲学的特征、中国哲学及其自主性、建构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反思、哲学史方法论、中国哲学研究30年的反思、诸子学的历史命运、先秦诸子的真理史观、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家庭伦理、老庄道论及其异同、儒墨的区别与争论、郭店简与孟子、先秦儒学关于社会公正的诉求、道德心性的普遍性、孙中山的心性文明观、文化守成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传统、现代新儒家的易学思想等。 

40、苏格拉底注重逻辑与思辨,要求概念反映本质特征并具有普遍意义,结论依赖于推理与论证过程;而孔子注重于感悟与经验,结论不需要详细的论证过程。

41、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他认为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让经过训练,有知识才干的人来管理,而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他说: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权柄、以势欺人的人,不是那些由民众选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管理的人。

42、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伯里克利死后,雅典由于没有好的领导人,民主制度变成了极端民主,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连国家领导人都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来。

43、苏格拉底注重逻辑与思辨,要求概念反映本质特征并具有普遍意义,结论依赖于推理与论证过程;而孔子注重于感悟与经验,结论不需要详细的论证过程。

44、这样的差异性直接影响到东西方各自科学发展,古希腊一系列科学体系能够得以建立,中国正是缺乏逻辑与抽象性思维,科学就具有先天不足,中国读书人更多地涌入感悟作赋的大军,或踏入学而优则仕之路。

45、如伏尔泰说:“孔子既没有给予他们新的世界观.....他只是传授古代法则的智者”;而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没有智慧,“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他只是“爱智慧者”,苏格拉底的聪明就在于认识到自己所不知。这种思想一直激励与推动着西方理性主义进步。

46、由于这种怪异的行为和思想,苏格拉底最终以败坏青年、亵渎神灵的罪名被雅典民主政治戕害,而他自己也是以及其从容的姿态面临死亡,在生命的尽头也在不停地呐喊。苏格拉底由此成为西方历史上为理想而殉道的典范。

47、苏格拉底也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但是他并没有创办自己的学校。他和孔子一样,“有教无类”,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而且不收学费。他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才行。

48、第都强调,学习就是为了能够付出自己的用处。

49、追求知识的传统与独立的批判精神的结合,应该是知识分子的特质,西方的知识分子的这种特质有利于科学的进步。中国读书人缺乏西方知识分子那样追求知识的传统,更多地流入或依附于政治领域。

50、第两者都主张修身,孔子主张修身,君子与普通人不同之处就在于可以通过修身克制自己内心私欲。苏格拉底则主张听从善的教诲,心中有了美德,有了善的概念就要听从自己内心善的教诲。

51、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古希腊知识分子具有独立性,中国古代文人具有依附性。政治制度决定了教育思想,专制制度下的国家权威重于一切,民主制度中则人权最神圣。这样的不同社会制度与教育,也决定了中国与西方知识分子人格特征的不同。

52、而从中西方文化整体来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似乎多于之间的共性,既然如此,苏格拉底作为西方文化的代名词,何以能跟整个中华文化具有相似之处?唯一的解释就是苏格拉底是西方文化,至少说是古希腊文化的一个异类。

53、这样的差异性直接影响到东西方各自科学发展,古希腊一系列科学体系能够得以建立,中国正是缺乏逻辑与抽象性思维,科学就具有先天不足,中国读书人更多地涌入感悟作赋的大军,或踏入学而优则仕之路。

54、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读书而不思考,就容易上当受骗;只思考而不读书,问题仍将疑惑不解,认为只有把学习和思考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有所成就。

55、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古希腊知识分子具有独立性,中国古代文人具有依附性。政治制度决定了教育思想,专制制度下的国家权威重于一切,民主制度中则人权最神圣。这样的不同社会制度与教育,也决定了中国与西方知识分子人格特征的不同。

56、而同时期的古希腊,也有一个圣人--苏格拉底,他对古希腊以及西方文明的影响也持续至今。

57、背景: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奴隶社会走向没落,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孔子提出了他的治国思想。

58、结束了中间这段小插曲,后期我就一直处于强化学习的阶段了。8月份,辅导员学姐让我大概把6本参考书的框架背了一遍,既每次辅导都会抽查上一次任务章节的框架(主要是一级和二级标题,比如孔子的思想从教育目的,人性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以及他们的论点),然后会问我一些有关的更细的知识点,看我理解了没有(例如化性起伪,教心的图式等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9月份上旬我还没有开始系统的背书,就是再过了一遍讲义,整理了下自己之前的笔记,结合着辅导班给我的一些思维导图,再次把自己的思路整理了一遍,也看了一些北师的习题包括它的真题(不包括13——16的真题),但是并没有做。下旬快结束的时候,我开始了痛苦但是有效的背书阶段。

59、最不利者应受到最大关怀——养老、救济弱者、荒政与社会保障的制度设计及其落实

60、错误。明清时期反封建民主思想在当时并没有成为主流思想,当时主流思想仍然是理学和心学,主要原因是当时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思想上实行专制。

61、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则常常通过一系列机智地安排好的问题去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他常以“无所知”自勉,为承认自己无知是认识真理的第一步,所以他并不是以一种对答案似乎早已了解的态度来对待教学情境,而是把教学看作是充满着疑问的,他自己首先扮演了一个主动的学习者的角色。当学生尝试着问答了一个问题之后,他又会进一步地提出新的问题来证明的答案是不恰当的。通过一步步地反诘,使得学生了解他先前认为是真的东西,原来是假的;他先前认为是对的,原来是错的。这样就会迫使学生积极思索,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避免了填鸭式的硬性灌输,所着眼的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激发人们自觉去探求知识,其教学方法定名为“产婆术”便深刻反映了苏格拉底的这一指导思想。  

发布于 2023-11-20
收藏
分享
海报
上一篇:成长语录【精选35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