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是什么意思【精选67句】

物候是什么意思

1、黄梅天气晴天夹杂着阴雨,这是我们的普遍感受。但是也有两个不同极端的描写。试读赵师秀的“有约”(又题“约客”)诗:

2、  桃花与杜鹃组合表示暮春。杜鹃也是古代文献和文学作品中常见的鸟,是暮春和初夏的候鸟,杜甫《杜鹃》写道:“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杜牧《惜春》亦言:“花开又花落,时节暗中迁……繁艳归何处,满山啼杜鹃。”古代文学中,桃花与杜鹃组合则表明暮春时节,如元卢挚(双调·沉醉东风)“春情”:“白雪柳絮飞,红雨桃花坠。杜鹃声又是春归。”则是暮春物候描述,柳絮翻飞、桃花飘雨、杜鹃啼归,植物物候和动物物候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宣告了春天的结束和初夏的到来。

3、俗语:“冬至三日晴,瓮里米生虫”只是当时社会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现代社会看来并没有实际意义,要辩证对待俗语。想要粮食高产要从品种、日常管理等方面入手;想要瓮里米不生虫只要晒干粮食,控制温度和湿度就能解决。

4、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物候是什么意思)。

5、桃花与莺组合表示初春时节。莺,又名仓庚、黄鸟、黄鹂、黄莺,《禽经》:“仓庚、黧黄,黄鸟也。”晋张华注曰:“今谓之黄莺、黄鹂是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黄莺初春始鸣,自古就是早春的物候标志,如北周王褒《燕歌行》:“初春丽日莺欲娇,桃花流水没河桥。”黄莺娇啼、桃花开放,河水上涨,以至于没过了小桥,一派初春的明丽景象!杜牧《为人题赠》:“绿树莺莺语,平江燕燕飞。”朱淑真《谒金门》:“好是风和日暖,转与莺莺燕燕。”也都是以莺歌桃花渲染出有声有色的初春景象。    

6、如果你也要一直对于中医养生感兴趣,想要用食谱、茶疗的方式,为自己和家人调养身心。

7、“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廿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8、在保留文化性的同时,『物候历』也是具备了实用的功能性,有标识常规公历、星期的功能,又保留了农历节气提醒。

9、萧耐园,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院退休教师。爱好外语和文史,也爱好摇笔杆。退休后曾翻译英语、法语和意大利语书籍10余本,写天文专业著作6-7本,科普文章近百篇。

10、我国古代的物候观察和记载开始很早,例如《诗经·豳风·七月》有“蚕月条桑”、“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夏小正》载有每月物候,是先秦较早的物候专篇。物候能指示农事安排,也可供预报天气参考。

11、  以上几则材料证明,桃花开是古代文献中常见的春天的物候。然而,不难发现,《吕氏春秋》、《礼记·月令》所记桃始花的时间比现在黄河流域的桃花开花时间早。学术界研究认为,《吕氏春秋》的成书时代是在战国,《礼记·月令》成书时间约在汉代,有关物候记载均是黄河流域。据竺可桢先生研究,西周初年、战国、汉代前期是气候历史上的温暖时期,平均气温偏高。这种现象也可在文学中找到证据,如《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如《豳风》、《卫风》中有许多蚕、桑农事诗;《左传》、《史记》中则有对竹、梅、橘、漆等亚热带植物的记载。一般在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较为发达的桑蚕业在先秦时期的黄河流域如甘肃、山西、河南、山东等地曾经很普遍,竹、梅、橘等植物可以在北方生长,这说明当时黄河流域的气候比现在温暖。(6)(P20-21)

12、二十四节气读下来,就会发现原来节气里藏着万物生灵的生存智慧、自然规律。

13、有许多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诗歌,诗人在借景抒情的同时,也咏及时令季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观察和记载物候的作用。唐朝诗人杜审言的诗“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提到了“物候”这个词,而且其中4句诗涉及物候,诗云:

14、有了物候历,我们方能知晓和了解节气之外的物候,才发现,原来每一个物候都如此的可爱有趣,物候于现在的我们而言,仿佛是唤起城市生活里另一种诗意的存在。

15、——柳宗元我昔少年日,种松满东岗;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苏轼马啃一树,杖责补栽十棵。

16、冬至将至,农村俗语“冬至无雨一冬晴”,冬至是晴天好不好?

17、72候的“候”应包括非生物和生物两大类,前者如“水始涸”、“东风解冻”、“虹始见”、“地始冻”等;后者有动物和植物,如“鸿雁来”、“虎始交”、“萍始生”、“苦菜秀”、“桃始华”等。

18、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段时间候平均气温多在10℃以上,桃李含苞,樱桃花开,确以进入气候上的春天。除了个别年份外,霜期至此也告终止。

19、杜甫说“万里悲秋常作客”,为什么秋天容易让人产生悲伤、抑郁的情绪?

20、跟枯燥的“掉书袋”不同,这套书读起来就像听故事一样活泼有趣。

21、——陶渊明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22、古代农书、历史等文献中桃花的物候记录    

23、  九月寒露:这个节气表示冬季的开始,预示气候的寒凉程度将逐渐加剧,寒露是公历的10月8日或9日。

24、七十二候的起源很早,对农事活动曾起过一定作用。虽然其中有些物候描述不那么准确,其中还有不科学成份,但对于了解古代华北地区的气候及其变迁,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由于当时确定物候的始见单位较小而气候的实际及地区差别很大,所以很难广泛应用。

25、人们可以通过其生命活动的动态变化来认识气候的变化,所以称为“生物气候学时期”,简称为“物候期”。

26、类似的诗实在不胜枚举,如把它们谑称为“物候诗”似不为过。不知读者诸君以为然否?还有许多诗词吟咏节气,更是体现了物候诗的“定位”,且容笔者慢慢道来。

27、这套由中医界权威,解读华夏祖先千年智慧的中医养生典籍,落实到了每个人的饮食起居、生活细节中。

28、——李白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杜甫持钱买花木,城东坡上栽。

29、上巳物候。上巳是中国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的三月三日,在魏晋后也被称为“三日”。在物候上,农历三月三日适值桃花开放,人们出门踏青,随处都可见到桃花。魏晋时期,文人已经以桃花的物候表示上巳时间了,如谢惠连《上巳》云:“四时着半分,三春禀融烁。迟迟和景婉,夭夭园桃灼。”之后,越来越多的题材的文学作品以桃花为上巳物候,如唐代刘宪《奉和三日祓禊渭滨》:“桃花欲落柳条长,沙头水上足风光。此时御跸来游处,愿奉年年祓禊觞。”写唐代渭水一带的上巳祓禊情景,以桃花欲落、柳丝变长为物候动态过程。又如张说《舟中和萧令》:“暮春三月日重春水桃花满禊潭。”宋代杨万里《上巳诗》:“正是春光最盛时,桃花枝映李花枝。”都是对于三月的气候和物候关系的描写,表明了上巳时桃花盛开的时令特点。    

30、比如秋分时节可以打枣,打栗子,收谷子,刨红薯,刨花生,体会丰收的喜悦。

31、二十四节气的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每个月有两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里,“节”指的是一年中的一个节段,是一段时间的表示;而“气”则指的是气候,是天气变化的概述。是古人根据每个阶段内特有的气候或物候现象、农事活动定出的名称。

32、小到喝什么茶,吃什么水果,如何调养身心。一目了然。查阅起来也非常方便。

33、 清明物候。桃花一般在阳历三月中下旬至四月初开花,花期一般为十天左右。到清明,南方大部分地区的桃花花期已基本结束。因此,在清明节令诗词中,文人往往以桃花落表示时令景色,这在宋、元文学中多有表现。宋代郭应祥《卜算子》上阕:“春事到清明,过了三之二。秾李夭桃委路尘,大半成泥滓。”第一句就点明清明是暮春,第二句就具体以桃李的纷纷凋谢为清明的植物物候,表示了“清明至”与“桃李落”之间节气与物候的相应关系。喻良能《三月六日清明节道中》:“清明时候雨初足,白花满山明似玉。十里春风睡眼中,小桃飘尽馀新绿。”写出清明时候,路边桃花落尽、桃叶显绿的物候信息。元代柳贯《寒食日出访客始见杏花归而有赋》:“京华尘土春如梦,寒食清明花事动……马上风来乱吹塕,秾桃靓李杳然空。”也以桃花飘落记录当时都城的清明物候。从以上几例还可以看出,在宋、元时期,清明物候大致相同,都是在桃花飘落时。    

34、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

35、『物候历』区别于惯常所见的日历,以农历为轴,七十二候为主、二十四节气为节点、一候五天为一页,用插画的表现形式,再现经典,传承这一古老的中华文明。

36、例如,立春和立秋,是春秋二季的开始,而在气候上仍是隆冬和盛夏;夏至和冬至,是夏季和冬季的中点,可是在气候上,它们并非一年中最热和最冷的时候。

37、七十二候,是中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源于黄河流域,完整记载见于公元前2世纪的《逸周书·时训解》。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

38、确有一些诗歌,既记叙了物候,又描绘了天象。试看唐杜牧的“秋夜”诗:

39、生物的周期性现象(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候鸟的迁徙,某些动物的冬眠等)与季节气候的关系。也指自然界非生物变化(如初霜、解冻等)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40、古人虽没有享受过现代生活的便利,但在流转反复的物候里,他们物道合一的恬淡惬意不曾让生活有过多的乏味。

41、  由上可知,桃花广布我国南北,是为人们普遍熟悉的春天物候物象。在物候意义上,与其他较常见的、物候期相近的花卉如梅花、杏花、李花相比,桃花的历史更为悠久,使用也更为频繁。这是因为先秦时期,对于梅,人们关注的是梅子的实用价值(16)(P14),杏花的物候记载较早出现在汉代《氾胜之书》,(1)(P118)李花为节令物候的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之月……始雨水,桃李华,仓庚鸣”,其他文献使用较少。笔者通过有关古籍系统的检索发现,魏晋之前,人们对梅、杏、李等植物的关注都是基于其不同的实用价值,如食用等。“二十四番花信风”中的“梅花风”、“杏花风”、“李花风”等名目,也多见于宋代的文献或文学作品。(1)(P118-119)相比而言,桃花是被引用频率最高、出现地域范围最广的花卉,由此可见桃花的物候作用与价值。

42、每年桃花盛开的时候往往会下雨,雨量不大,然时间绵长,雨停的时候也是桃花即将凋谢的时候。桃花盛开时烂漫娇美,凋谢时如红雨般飘洒,十分美丽,引人注目,因此,这个时节的春雨被称为“桃花雨”。与“春雨”这一名词相比,“桃花雨”具有一种视觉上的美感而倍受文人的青睐。作为一种文学意象,“桃花雨”较早出现在追求浪漫的唐代文人作品中,如戴叔伦《兰溪棹歌》三首其一:“兰溪三日桃花雨,夜半鲤鱼来上滩。”写的是浙江兰溪春日雨后的活泼生机;李咸用《临川逢陈百年》以“桃花雨过春光腻”描写临川春日美景。之后,历代文人写到春雨,往往以“桃花雨”代称,就像明陈贽《桃源行》中所云“三春处处桃花雨”。“桃花雨”是文学意象,又是春天的物候。    

43、    (9)贾思勰.齐民要术(M).北京:中华书局,19

44、寒食物候。寒食在清明节前一天,也常常以桃花为寒食物候,如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诗歌不仅以桃花为寒食物候,而且表明了山区(陆浑别业所在)比平原(洛阳城里)地区的桃花开得晚。又如,梅尧臣《湖州寒食日陪太守南园宴》:“寒食二月三月交,红桃破颣柳染梢。”苏辙《寒食前一日寄仇池》:“寒食明朝一百谁家冉冉尚厨烟。桃花开尽叶初绿,燕子飞来体自便。爱客渐能陪痛饮,读书无思懒开编。秦川雪尽南山出,思共肩舆看麦田。”据《后汉书》卷八仇池在今甘肃成县西。两首诗所写分别为浙江湖州和甘肃仇池地区的寒食节。梅尧臣以桃、柳的物候特征点明了寒食节的时间;苏辙以桃花开和燕子来点明仇池的寒食节令景色。然而,不难发现,寒食时,两地桃花的物候期并不一样,湖州的“红桃破颣”,而仇池的桃花才刚刚“开尽”,这是因为两地所处的纬度和地势不同,湖州属于低纬度平原地区,甘肃属于高纬度的高原地带,因此,湖州地区桃花开的时间比甘肃仇池地区的早。   

45、  桃与李组合指早春或三月。桃、李同属,物候期相近,因而,文学作品常以桃李并称表示春天。唐代于季子《早春洛阳答杜审言》:“路傍桃李花犹嫩,波上芙蓉叶未开。”洛阳地处黄河中游,桃花的物候期较华中、华东地区晚一些,开花盛期一般在四月上旬,因此,早春时节,洛阳的桃花尚未盛开而尤显娇嫩。桃李并称还可以指三月,如南朝陈江总《雉子斑》:“三春桃照李,二月柳争梅。”唐代顾况《洛阳早春》:“故园桃李月,伊水向东流。”宋代邵雍《同府尹李给事游上清宫》:“洛城二月春摇荡,桃李盛开如步障。”“二月”即阳历三月。可见,桃李盛开是阳春三月的景象。

46、按照《辞海》的释义,物候学是“研究自然景观与季节关系的学科。这些自然景观(如星象、气象、水体的凝冻、生物的生长发育阶段等)的特征出现,往往能表示季节的进度。”所以物候应是“自然景观的特征”,具体地说,包括如植物的萌芽、长叶、开花、结果、叶黄、叶落等,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繁育、迁徙等,气象上的始霜、始雪、初冰、解冻、初雷等。

47、两种划分方法本身都是天文上的,因而都不可能全面地考虑气候的特点。

48、要使春夏秋冬四季反映地面上的气候条件,必须采用气候本身的标准来划分四季。

49、  四月立夏:这个节气表示夏季开始,炎热的天气将要来临,农事活动已进入夏季繁忙季节了。立夏是公历的5月6日或7日。

50、作者是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张洪钧副教授。

51、以打磨的竹制木盒为『物候历』的载体,木盒沿用中国传统大门的主要元素,背后仿照传统门环形式,中间绘以“椒图”形象在嘴部开槽卡口,使得金属环支撑时恰好在兽首咬口处,寓意锁住平安美满之意。

52、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53、《吕氏春秋·十二纪》各纪的首篇、《礼记·月令》等书中,都有依照节气而安排的物候历,其中,就以桃花作为春天的物候。《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之月……始雨水,桃李华,仓庚鸣。”(4)(P17)显然,桃树开花、雨水增多、仓庚鸣叫都是仲春的物候。《礼记·月令》中也有类似记载:“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花,仓庚鸣。”《礼记正义》注曰:“皆记时候也……汉始以雨水为二月节。”(5)(P297)显然,桃花开是这一时节最稳定的物候标志。    

54、建议所有人都读读里面的“调心”哲学,急脾气的人,会变得淡然从容。焦虑、迷茫的心情,也会找到释放的途径。

55、它的二分二至和四立(合称八节),表达的是天文季节;而雨水、惊蛰、清明、谷雨、小满、芒种、小暑、大暑、处暑、白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和大寒等气,则明显地表示气候和农事季节。

56、  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57、某种意义而言,冬至不止是节气,还具有文化性质。在冬至当天,我国部分地区会举办祭祀庆祝活动,北方地区喜欢在冬至吃饺子。

58、4本书,像饭后聊天一样,用平实、质朴的语言,道尽了真正科学、高级的养身葆命之法。

59、(8)石声汉.氾胜之书今释(初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

60、古人对于桃花的认识逐渐成为物候常识在历代文献中皆有直接或者间接表现,“桃花开”、“桃花水”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春天物候用语。宋代吕祖谦《东莱集》卷十五《庚子辛丑日记》记载南宋淳熙年间(1180-1181)今浙江金华(婺州)的物候,就以桃花盛开作为当地惊蛰的标志:“惊蛰三日,鸤鸠晴和桃杏盛开;淳熈八年辛丑二月辛卯二十六日,晴和,桃花开。三月壬辰清明二十六日,晴,百叶桃开。”(11)明代王逵《蠡海集》中则明确将桃花列为惊蛰的第一候。(12)(P34)清初刘献廷《广阳杂记》记载:“长沙府二月初间已桃李盛开,绿杨如线,较吴下气候约差三四十日,较燕都约差五六十日。五岭而南,又不知何如矣。”(13)(P66)刘献廷(1648-1695),字继壮,一字贤君,别号广阳子,直隶大兴人,但大部分时间居吴下。(13)(P1)这则材料是以桃花盛开的时间不同表示清代初年的五岭、长沙、吴下、燕都为代表的南北、东西地域之间的物候差异。    

61、如果你的家庭群里也经常看到,长辈们转发一些真假难辨、没有出处的中医养生知识。

62、反映了在离长安更远的沣水畔僻静之处,也不乏竹子。

63、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总结出来,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规律,古人们依此来进行农事活动。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节气”作为民俗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4、不如推荐家人读读这套真正权威、详尽的“养生科普书”。

65、  三月清明:这个节气表示气温已变暖,草木萌动,自然界出现一片清秀明朗的景象。清明是公历的4月5日或6日。

66、这本书就是他从传统文化和中医理论的角度,详细解释了每个节气、物候的科学来历,以及对人体产生的具体影响。

发布于 2023-11-11
收藏
分享
海报
上一篇:表达对母爱的赞美【精选40句】 下一篇:主动结束感情的女人【精选38句】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