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门尼德名言【精选61句】
巴门尼德名言
1、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
2、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
3、中国人较早接触的西方哲学是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他们发现康德、黑格尔关于Sein的论述与中国传统哲学所说的“本体”和“有”甚为契合,于是把Being理解为“有”。马克思主义成为主导的意识形态之后,中国人又采用了恩格斯关于Sein的意义的翻译。后来海德格尔和存在主义成为显学,他们关于Being的理解进一步支持了“存在”的译法。最近,一些学者从希腊哲学的文本出发,指出Being的哲学含义是从“是”动词的意义引申而来的,因此应以“是”取代“存在”的译法。
4、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
5、现在人们习惯把笛卡尔的第一原则说成是“我思故我在”,这容易产生解,以为笛卡尔通过“我思”肯定我的存在。实际上,笛卡尔的问题不是:我有什么样的存在,而是:我有什么样的本质。“我思”不是人的存在,而是人的本质。按照笛卡尔主义,人的存在是灵魂和身体的结合,人的身体和其他事物一样,都以“广延”(参考亚里士多德、西方哲学史中在谈及其以及更早时关于“空间”的叙述)为本质,只有“我思”才是人区别于其他一切事物的本质。
6、一个青年来找苏格拉底,说:“苏格拉底,我想跟你学哲学。”苏格拉底问他:“你究竟想学到什么?学了法律,可以掌握诉讼的技巧;学了木工,可以制作家具;学了商业,可以去赚钱。那么你学哲学,将来能做什么呢?”青年无法回答。
7、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材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事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8、做导师的人自己便当具有良好的教养,随人、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与礼貌。
9、马基雅弗利,意大利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外交家和历史学家。他是一位深受文艺复兴影响的法学思想家,他主张建立统一的意大利国家,摆脱外国侵略,结束教权与君权的长期争论,在他看来,君主国是最理想的。
10、这是最近兴起的一种主张,不但希腊哲学中的Being的意义为“是”,全部西方哲学,甚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Being的意义也为“是”。按照这种“从古到今,一‘是’到底”的理解,“本体论”应被译为“是论”,恩格斯所说的哲学基本问题应是“思与是的关系问题”。甚至海德格尔所说的Sein也为“是”,OntologischeDifferenz为“是论的区分,这是关于“是”与“是者”(Seiendes)的区分。
11、另外,海德格尔在专门讨论判断理论的著作《逻辑的形而上学基础》一书中,联系亚里士多德和莱布尼茨的逻辑学说,对系词“是”的意义做了批判性的分析,把它在判断中的联系和表述作用归结为存在性的意义。按照他的解释,“A是B”中的“是”不仅仅起着联系事物A及其规定性B的作用,更重要的作用在于指示做判断的“此在”与A和B的关系。如果把Sein译做“是”,不仅没有突出Sein与“存在”的联系,而且违反了海德格尔对从系词“是”引申出Sein的形而上学的传统做法的批判。
12、 巴门尼德把大量可感觉的事物都斥之为单纯的幻觉,唯一真实的存在的便是“一”,这个“一”是无限的,不可分割的。即便有人认为巴门尼德受过毕达哥拉斯的影响,然而毕达哥拉斯时代的数学是与神秘主义混淆在一起的。因此,巴门尼德的真实存在的“一”与赫拉克利特所言的对方面的统一显然有所不同,因为巴门尼德的学说根本没有论及对立面的问题。譬如说,巴门尼德仅仅认为:“冷”仅仅意味着“不热”,“黑暗”则仅仅意味着“不光明”,巴门尼德认为“一”是物质的,是将空间所占有的,它既不可分割,因为“一”的全体无处不在,无所不在。(巴门尼德名言)。
13、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14、一个善于思考的人的最高成就是,把可知的事物寻个水落石出,对不可知的事物敬而远之。
15、这是最近兴起的一种主张,不但希腊哲学中的Being的意义为“是”,全部西方哲学,甚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Being的意义也为“是”。
16、人,总有根据前人思索过的记忆来使用眼睛的习惯,因而一切东西都一定还有未被探索到的地方。
17、看书求理,须令自家胸中点头;与人谈理,须令人家胸中点头。
18、西方哲学的传统的核心和基础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Being(希腊文的动词einai及其动名词on,拉丁文的esse,英文的动词不定式tobe和动名词being,德文的Sein,法文的être),是西方哲学的中心范畴。从古到今的西方哲学充满了Being的意义的辨析和改变。在西方哲学史上,Being有各种不同的意义,任何固定的意义都被颠覆,被颠覆的意义又被更正和修改。Being的意义的每一次变动都伴随着形而上学体系的新旧交替。由于Being的意义的复杂性,西方哲学界多次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其中也包括如何用现代西方翻译希腊哲学中与einai相关的术语的问题,但至今也没有一致的意见。
19、老子是“周守藏室之史”,即东周王室图书馆的官员,管理王室的典籍,有机会博览群书,更能熟读民间得不到的卜筮之书《易经》,甚至夏之《连山》、殷之《归藏》等类似书。
20、杨老师强调,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诠释学所思考及挑战的对象是“意义”,即形而上学传统在先验的本体上所释放的终极意义。早在《存在与时间》的《导论》部分,海德格尔即把“存在问题的本体优先性”追问到了巴门尼德的“存在论论点”;在《形而上学的存在-神-学构造》一文中,海德格尔再次以“第一原因意义”指涉了最高权力话语的终极意义——逻各斯(logos)。可以说,海德格尔的诠释学对象从未面对过文学“文本”的增殖性问题,而是凸显“Dasein”——“此在”的在世存在,在与他人的共在中所构成的关联性意义。通过蓄意在“Sein”与“Dasein”之间造成差异性,海德格尔达向了对统治西方思想之权利话语的挑战与瓦解。因此,我们极有必要提醒从事相关理论工作的学者,准确地界分文学阐释学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诠释学是走近西方诠释学经纬的基础。
21、笛卡尔的第一原则是Cogito,ergosum(Ithink,therefore,Iam)。这句话中的“是”(sum/am)的意义指实体的本质,这就是“我思”(Cogito)。就是说,“自我”的本质在于思想属性。
2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Being的意义暂且不论,海德格尔始终从“存在”(Existenz)入手来分析Sein的意义,他再三说明了Sein的首要的、基本的意义是存在的道理。并且,海德格尔明确地反对把Sein的意义归结为系词“是”。他认为,人们在使用逻辑判断之前已经对存在的意义有了在先的理解。他说:“对‘是’(ist)的解释,不管它在语言中被表达的自身意思,还是词最终指示的意思,都导致我们了解到属于存在性分析的问题的语境”。又说:“对于浮浅的命题与判断理论所曲解的作为系词的‘是’,我们要规定它的存在论的(Ontologische)意义。”
23、Being也是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前提。证明的前提是abeingthanwhichNothinggreatercanbeconceived。这句话可被译为,不能设想的比之更完满的“所有者”,或者,可设想的无以复加的完满的“所有者”。这里的being不能译为“存在”,否则上帝的being就表示上帝已经存在,不需要进一步的证明了,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就毫无意义可言了。证明的结论是:我必须设想上帝存在(ImustconceivetheGodbeing)。这里的being必须译为存在,否则证明没有达到目的。Being在拉丁文中是同一个词:esse。但安瑟伦在前提和结论中赋予该词以不同的含义。他的论证是这样一个逻辑推理:上帝既然是不能设想比之更完满的所有者,它必然具有存在;否则他所具有的就不完满,就不能被设想为无以复加的完满的所有者。因此,我们必然设想上帝存在。
24、在西方哲学史上,他开创了用事物量的变化来说明事物在性质上的区别的历史。
25、与谈人:杨若尧、李盛、陈永江、康添俊、丁艳、王涵、吴雪凝、胡雨玭、吕祉萩、徐依凡、张宁、彭嘉杨沛隆、马千紫
26、“是”、“非是”、“既是又不是”的区分是如何确切地判断认识对象的认识论的区分,而不是关于世界的本原的唯物论、唯心论或不可知论的区分。柏拉图对知识的对象(理念)与意见的对象(可感事物)所做的区分是可以理解的,其中的道理如同我们经常所说的那样:“感觉到的东西不一定能被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被更深刻地感知。”
27、陈世美不就是这种忘恩负义之徒吗?中了状元就忘了前妻秦香莲和父母了,做了附马的陈世美有着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花天酒地,纸迷金醉,衣紫腰金,出车入轿,前呼后拥,好不威风!搂着金枝玉叶的公主,比和蓬头跣足、荆钗布裙的农妇在一起有味多了。可怜兮兮的秦香莲拉扯着一对儿女,和公婆一起艰难度日。公婆去世了,她东借西凑把老人拥殡到土底下,咬咬牙领着儿女要饭逃荒来到东京,昧了良心的陈世美不认她,还派人去杀她,她一怒之下告到包青天那里,包公铡了负心贼,为秦香莲出了气!
28、作为哲学家的笛卡尔,是公认的现代西方哲学的奠基人。
29、也正是这个原因,在西方,伟大的科学家同时又是虔诚的宗教徒。我可以列出一大串名单:牛顿、爱因斯坦、笛卡儿、罗素、莱布尼茨……
30、拥有的想放弃,没有的想拥有,也许这就是生活。但生活也同时告诉我们,有些东西可能失而复得,如健康、金钱、地位、朋友等,有些东西一旦失去,便不会再有,如青春、生命。
31、看到“括囊无咎无誉”,扎住口袋,不进不出,封住嘴巴,无咎无誉,所以倡不言之教,收无为之益,“圣人行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看到“利永贞”,则知利于永远用阴、守静、贵柔、守雌。上地下山为谦,谦之言欠也,嵌也,遣也。
32、“本体论证明混淆了现实存在与想像中的存在”
33、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上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
34、如果你想纠正你的学生的弱点,你就应该把你自己的弱点暴露给他看,就应当让他在你身上也发现他所体验到的斗争,使他照你的榜样学会自己克制自己。
35、在此基础之上,杨老师进一步考察了“Vernehmen”在印欧语系下的词源学意义。他指出,海德格尔的“Vernehmen”作为一个德文词语,所荷载的是巴门尼德“νοεῖν”的存在论哲学观念;而唐玄奘的“觉知”作为一个汉语词语,所荷载的是佛教禅修者体悟的身心观念“बोधि”,在希-德-英-中四重语际的连续转码中,三个术语“照面”(begegnen)了。杨老师提到,诠释学理论翻译的译者诗学是非常复杂的,无论任何译者都无法规避“误译”现象,因此,如何合法化地评判自觉的“误译”与不自觉的“误译”也必然会推动我们对诠释学研究的思考。“觉知”为汉语学界提供了一个多重理解的维度空间,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一误译背后实则含括了不同“意识形态”的混合。
36、按照这种“从古到今,一‘是’到底”的理解,“本体论”应被译为“是论”,恩格斯所说的哲学基本问题应是“思与是的关系问题”。甚至海德格尔所说的Sein也为“是”,OntologischeDifferenz为“是论的区分,这是关于“是”与“是者”(Seiendes)的区分。
37、第“存在”既不产生、也不消灭。“它没有过去和未来,因为它整个在现在,作为完整、统联系的(连续的)东西。”巴门尼德沿用了克塞诺芬尼的归谬法来说明“存在”既不能从“存在”中产生(因为这样就无所谓产生),也不能从“非存在”中产生(因为“非存在”是无,无中不能生有)。
38、马克思主义哲学中Being的意义暂且不论,海德格尔始终从“存在”(Existenz)入手来分析Sein的意义,他再三说明了Sein的首要的、基本的意义是存在的道理。并且,海德格尔明确地反对把Sein的意义归结为系词“是”。他认为,人们在使用逻辑判断之前已经对存在的意义有了在先的理解。他说:“对‘是’(ist)的解释,不管它在语言中被表达的自身意思,还是词最终指示的意思,都导致我们了解到属于存在性分析的问题的语境”。又说:“对于浮浅的命题与判断理论所曲解的作为系词的‘是’,我们要规定它的存在论的(Ontologische)意义。”
39、老子深明阴阳之理,把得道之人喻为“未孩(咳)之婴儿”,即是坤小女也,把道比作“玄牝”,即坤老母也,“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老子深深咂味坤卦,知道应该效法大地,“人法地”,要像大地一样宽广,居下不争,承载万物,安定、宁静而稳重。“安贞吉”,安宁贞静自然吉利,故倡清静无为。“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要因循自然,不要勤扰民。“履霜坚冰至”,踏着霜,则知坚冰不久将结,须防微杜渐,因而老子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40、以下用几个例证,说明对Being的片面理解而产生的误解的广泛性。
41、他有一系列桂冠和荣耀:“法兰西最优秀诗人”、“高乃依和拉辛的继承人”、“欧洲思想界的泰斗”、“凡尔那教长”、“法兰西学院院长”……
42、他的全部著作多达1000多卷。亚里士多德的研究几乎覆盖了当时所有的知识领域。
43、教师也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
44、 从赫拉克利特那里,吸收了感觉世界中没有任何东西是永久的。再结合巴门尼德就达到了知识并不是由感官得到的而只是由理智获得的这一结论。
45、人有没有学问,就像麦穗一样;如果它们是空的,它们就傲岸挺立,昂首睨视;但当它们臻于成熟、饱含鼓胀的麦粒时,它们便谦逊地低垂着头,不露锋芒。
46、武汉文联主席池莉:有生之年,不再屈服于羞辱,不再过度害怕他人
47、教师真正的教养性表现为:学生能从他身上看到一个引导他们攀登道德高峰的引路人,从他的话里听出他在号召他们成为忠于信念,对邪念不妥协的人。
48、对于新生说来,教师具有无可怀疑的威信,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资仿效的榜样。然而决定着儿童对教师的进一步关系的建立的还是教师的工作作风和他的人格品质。
49、奥古斯丁哲学的目的是用哲学的手段论证基督教的信仰,指引人们寻求上帝的路径。
50、从以后苏格拉底的反驳来看,苏格拉底并不反对“人是尺度”说,他只是否认普罗泰戈拉的感觉主义,因为后者所说的“尺度”,只是感觉而已。每个人有不同的感觉,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尺度,相对主义的知识标准必然会取消人类知识。苏格拉底的潜台词是:只有理智才能成为人类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
51、实际上,巴克莱并没有否定感觉以外的事物的真实存在。他明确地说,他和大家一样承认在个人的心灵以外,有山水河海和动植物,以及其他人的存在,只不过它们不是独立于任何心灵的物质存在,而是精神实体上帝的创造物;我们对它们性质的知觉也是上帝铭刻在我们心灵上的印记。他的感觉主义和精神实在论在逻辑上是一致的。
52、士非天分之高,则知识不远;非学问之功,则义理不明。
53、过去把“是”理解为“存在”,巴门尼德的思想被理解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而且被贴上了“唯心主义”的标签。似乎他主张想到的东西就是存在的,似乎这一论断没有任何理由。他的思想变成了武断的、荒谬的唯心主义。这是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漫画式的解释。
54、”由于“是”动词(tobe)以及动名词复数(thosewhichare)都被译为“存在”,于是,那句话被翻译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这一翻译造成了一个误解,使人觉得普罗泰戈拉在这里宣扬一个赤裸裸的唯心主义命题:人决定着万物的存在或不存在。
55、伏尔泰——幸福是由若干快乐感觉构成的一种抽象概念
56、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
57、要以行动而不以言辞去教育青年,他们在书本中是学不到他们从经验中学到的那些东西的。
58、这句话完整的说法是“如果尖锐的批评完全消失,温和的批评将会变得刺耳。如果温和的批评也不被允许,沉默将被认为居心叵测。如果沉默也不再允许,赞扬不够卖力将是一种罪行。如果只允许一种声音存在,那么,唯一存在的那个声音就是谎言。”
59、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匆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益也。
60、 巴门尼德作为意大利南部埃利亚地区的人,以及作为埃利亚学派的哲学家,与赫拉克利特的观点相反,埃利亚学派的哲学家们断言变化是虚幻的,是人们的感觉所呈现出来的表象,而存在的实际的则是永恒不变的。
发布于 2023-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