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精选51句】

十五夜望月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2、中庭地白树栖鸦意思是: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面一片银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

3、   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了解传统习俗,感受民风民俗,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4、南北朝时的诗人谢庄在《月赋》里叹:隔千里兮共明月。

5、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

6、所以,环境描写要和表达的情感要匹配,要吻合,写诗是这样,我们现在写文章也是这样。我们再来读读整首诗。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的《清明》

8、温儒敏特别指出,“小孩子的想象力相当丰富,‘诗无达诂’,不应对诗文分析作标准化,以教授分析代替他们的个性化读解。”古诗文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兴趣,不宜要求过高,更不可照搬文学史,过分强调字词、主旨理解,最好可以多讲掌故,当堂吟诵。是啊,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语文课堂,只要教师善于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教学生态——对话场,就能实现阅读与对话的完美结合。这节古诗诵读课,希望能成为学生记忆中的那轮最圆最亮的明月,在孩子们童年的星空高高地升起。

9、这首诗原来的题目是《十五夜望夜寄杜郎中》,是中秋节的时候,王建和朋友相聚时所作,只是聚会时,其中一个好友杜远颖远离家乡不能参加。聚会嘛,应该是喝酒畅谈,热热闹闹的,为什么诗人完全不写热闹的场景,却写“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10、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

11、古诗就是这样含蓄委婉,意在言外,让人思而得之。下来再与大家一起吟诵几句咏月诗,体会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念之情。

12、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13、除了“中庭地白”,在《十五夜望月》的前两句诗里,一直在强调冷清、寂静的环境,你再去找找。

14、关于这样一种印象,苏东坡有篇小文章《记承天寺夜游》写过这样一种感觉。说他有一天晚上睡不着也没人陪她他玩,就去找一个好朋友,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正好朋友也没睡着,两个人就在庭院中散步,这时候看到的景色:庭下如积水空明。像极了一滩安静的水一样。在月光下水非常的清澈透亮。“水中藻荇交横。有水藻、有荇菜,有很多水草在这个水里漂。那我们就得问了,你明明就不是水啊,你怎么说这个月光下的庭院里边有这个水草呢?紧接着他给了一句解释,“盖竹柏影也。”就是院子旁边的这个竹子、柏树的影子倒映在庭院中的月色下,就像是这些树倒映在水面一样。这个联想非常的有趣。先把这个庭院比作一滩积水、一个池塘。然后庭院地面上倒映着影子。就像池塘里有水草好这都是写月色下的地面那种空灵透亮雪白皎洁这样一种感觉。

15、再看这前两句古诗,不由得想到诗人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大家自己对比这两句诗,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16、直到今天,我们还在望月!天空的明月还是那轮明月,阴晴圆缺,周而复始。正如我们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晚,月亮依然会升起,当我们再次抬头仰望时,一定会想起一个人——王建,一定会吟诵一首诗——《十五夜望月》,一起背诵这首诗。

17、“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18、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诗人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带给人以美的联想。

19、“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他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诗句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美的联想。

20、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21、教师小结:这两位诗人都很善于观察,善于使用意象,善于借景抒情。尽管它们描写了不同的意象,但却都表达无限的思念之情。真是处处景语皆情语。

22、首先,让我们先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其次,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

23、十五夜是指是农历八月也就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在中秋之夜,月圆如镜,此月之圆也寓意人之团圆,更寄托着深深的思念之情。说到中秋节,它有着悠久的历史,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

24、“以诗带诗”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利于学生知识储备的积累,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求知欲。

25、——“今夜月明人尽望”,所有人都抬头望月,只有中秋节才能发生这样的事。

26、通过视频了解王建以及古诗创作背景,有助于古诗的理解。

27、“今夜月明人尽望”从单纯的写景,转到了写望月的人。由己及人,从一个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的望月人。同是“望月”,每个人都有着感秋之意,对月怀人之情,而每个人所感所思,却又不尽相同。

28、生齐读诗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29、掌握借景抒情的描写方法,了解中秋节的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

30、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领悟作者望月思亲的情感。

31、全诗意境悠远,情韵含蓄,令人回味无穷。本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借景抒情,表达出作者望月怀人的情思。

32、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3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元日》

34、“秋思”:指秋日的情思。这里指怀念人的思绪。诗人明明自己思念友人,却偏偏说“落谁家”。更能体会到诗人望月怀人的情思,这里也有委婉的语气,将离别之情推向了高潮。

35、大家自己对比这两句诗,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36、题中的“十五夜”,结合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3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

38、——《十五夜望月》里写到“中庭地白”,意思庭院是“白”的,像打了霜一样。

39、译文: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小诗借用中秋赏月这一习惯,巧妙含蓄地把诗人的别离思绪表现了出来。

40、到了宋朝,人们依然在望月,读诗句——(大屏幕出示)

41、“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42、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43、知作者,了解古诗创作背景。通过另一个视频了解作者王建。本首诗在《全唐诗》中名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则是作者的好友杜元颖。这是一首中秋夜望月怀人的七言绝句。

44、“中庭地白树栖鸦”诗人开篇点出了望月的地点。以“地白”二字,给人以积水空明,素洁清冷之感。又以“树栖鸦”三字,凸显出夜的寂静和空灵。全句无一字着人,却已抓住了读者的心,时时都在窥探清宵树影里的孤独清冷的望月者。

45、“地白”:是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诗人没有直接去写月亮,而是通过地面映射的月光,给人以积水空明的清冷之感。“地白”一词,你能想到什么呢?这不由得联想到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因望月而思乡,王建亦因望月而怀人。

46、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雀先后进入了梦乡。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在仰望皎洁明亮的月亮,却不知道秋天的思念之情落在了谁家?

47、王建,唐代著名诗人,颍(yĭnɡ)川(今河南许昌)人。与张籍齐名,被世人称“张王”。王建出身寒微,从军走马十三年,晚年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

48、像这样直白地毫不掩饰地抒发自己感情的表达叫直抒胸臆,又叫直接抒情,但王建却没有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像这样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而是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来表达,叫间接抒情,读起来更加委婉含蓄,更易打动人心。

49、读古诗,不但要注意节奏、韵脚,更要注意你自己在读诗时的那份感觉。

50、——“冷露无声湿桂花”,露是冷的,桂花是湿的,一直在强调冷。

发布于 2023-10-28
收藏
分享
海报
上一篇:关于毅力的事实论据【精选46句】 下一篇:名人对读书的名言【精选60句】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