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精选52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

1、《岳阳楼记》是宋代作家王安石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朋友巴陵郡刺史滕子京之请为重修洞庭湖而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在列举了悲欢两种情景后,笔风忽然激昂,道出了远超这二者以上的一种更强的入世与出世,那便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欢虽然是以直报怨,但并非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部条件的转变动摇。

2、先天下之忧而忧之的意思,相信很多人对岳阳楼记这一篇文章都不陌生,这篇文章有很多经典的名句,特别是先天下之忧而忧之,但是有很多人对先天下之忧而忧之的意思不太理解,下面我和大家分享相关内容。先天下之忧而忧之的意思1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意思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

3、释义: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其:指“古仁人”。而,顺承。必:一定。扩展资料《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

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5、                                         (先天下之忧而忧)。

6、浦江县县长丁政认为,“我们与你在一起”总结表彰会落户浦江,无疑将有力提升浦江文化品味和内涵。浦江上山文化先于河姆渡文化3000年,历时积淀丰厚。“我们与你在一起”大型诗歌公益活动,第一次将诗歌与公益活动有效创新融合,其本质是文化顶层设计,有益于浦江新时期精神和文化需求。

7、范仲淹处理西北战事的功绩,让宋仁宗对他的才干和忠诚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当时,朝中官僚机构臃肿,军队膨胀,财政支出很大,这就是史书中所说的“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局面。“三冗”的负担都是以沉重的赋税加在百姓的头上,官僚不仅享有免役的权利,还侵吞良田,导致阶级矛盾不断上升。宋仁宗面临这样的政局,就想到了范仲淹。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被升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与枢密副使富弼、韩琦等人一起主持朝政。仁宗任用范仲淹的意图很明显,就是想让他积极提供改革的意见,以求国内大治,创造太平盛世的局面;而范仲淹也“以天下为己任……日夜谋虑,兴致太平”。

8、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9、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正值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但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10、2016年3月1日,由中国诗歌学会与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联合倡导、发起大型诗歌公益活动——《我们与你在一起》。号召诗人们深入到社会现实中去,深入到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及城市流浪儿童中去,感受他们的痛苦和忧伤,唤起社会的关注和同情。用诗人手中的笔写出时代和社会对他们的关心。向他们表明了他们没有被忘记。同时,也向社会呼吁,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需要帮助和同情的人们。活动得到了全国诗人和各级政府的热烈响应和积极支持。诗人们自费、自发的深入到农村和街头,流着热泪写下了感人的诗篇。用发自肺腑的诗句揭示了当今社会中存在的精神贫困和物质贫困现象。截至目前,中国诗歌学会共收到近600位诗人的2000多首作品,正在结集出版。拟于明年初举办“我们与你在一起”大型诗歌公益活动表彰会。向全国人民彰显中国当代诗歌具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时代新气象。

11、《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

12、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3、南怀瑾先生:多注意一下文学,走文学的路子可以调整自己的感情

14、到了春光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水鸟在天上飞,鱼儿在水中游,岸边和沙洲上的兰花,长得郁郁葱葱。到了晚上,皓月之下,渔歌此起彼伏,像是在互问互答。什么荣耀啊,侮辱啊,全忘了!

15、明道二年(1033),刘太后去世,宋仁宗亲政。亲政后的仁宗皇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一批忠直的大臣从外放中召回,范仲淹就在其中。仁宗任命他为右司谏,就是我们常说的言官或谏官。有了这种身份,范仲淹上书直陈政事的得失就更无所畏惧了。据记载,有一年江淮一带闹蝗灾,为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请仁宗马上派人前去赈灾。谁知仁宗对此事不予理睬。范仲淹冒着触犯天颜的危险问仁宗:“如果宫中半日不食会怎样?怎么能置百姓安危于不顾?”仁宗只好派他去江淮一带安抚灾民。这就是范仲淹,即使面对的是于己有召回之恩的皇帝,但在事关天下百姓利益的事情上,他依然敢于直谏,据理力争。

16、“先天下之忧而忧”,好就好在一个“先”字上,“后天下之乐而乐”,妙就妙在一个“后”字上。“先”“后”比照,何其独特,真能启人思索,引人深思。自古及今,的确有许多人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启发下,勇敢地奋斗着。宋朝大将戚继光,为了宋抗金保国,撤兵,驰骋沙场。他不惧佞臣馋言,不顾君主软弱无能,在被招回朝中被害以前,还念念不忘“长驱直入,救下‘二圣’,占领大好河山”。此“忧”可谓“先”,其“乐”却在“后”。

1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原句为: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出作者的远大政治抱负。同时,他也在勉力后人发愤读书。

18、“劳之”,也是处事领导的原则。左丘明的《国语》一书中,有一篇敬姜论劳逸,叙述鲁大夫公父文伯的母亲敬姜对儿子的一番教训,政治思想非常高。她说人必须要接受劳苦的磨练:“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一个人环境好,什么都安逸,就非常容易堕落。民族、国家也是这样。所谓“忧患兴邦”,艰难困苦中的民族,往往是站得起来的。所以古代许多懂得为政的人,都善于运用“劳之”的原则,使得官吏、百姓没有机会耽于逸乐。劳包括了勤劳、劳动、运动许多意义。所谓“君子劳心,小人劳力”。人在辛劳困苦的时候,对人生的体会较多,良善的心性容易发挥出来。不过这是好的一面的看法。另一方面,我们都知道,也有把这个原则反用了的。所以同样一个学问,正反两面如何去用,在乎个人的道德。这个劳同时也包括自己。在个人修养中,一个领导人宁可有困难时自己先来,有劳苦的事自己先做,绝不能自己坐着享受,有困难都让别人去。这样永远带不好人,尤其带部队,打起仗来,就看得更明显。

19、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2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原句为:“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1、初任官职的范仲淹不同于官场中那些碌碌无为之辈,而是表现出了心系百姓、刚直不阿的品德。在广德军中,他审理案件,不枉不纵,经常抱着审理案件的文书与长官争执是非曲直,并将争论的一些内容写到自己的屏风上,以起到反思、自警的作用。范仲淹还十分重视教育,广德这个地方学习风气不浓,范仲淹就兴办教育事业,聘请名士作老师,使当地读书风气日渐高涨,不断有人考中进士。

22、仁宗看后,表示赞同,并下诏颁布全国。于是,历史上著名的“庆历新政”就在范仲淹等人的领导下开始了。在范仲淹的严格执行下,一大批只领俸禄不务公事的官员被除名,一批有才干的人被提拔到要职。官府的办事效率提高了,百姓的负担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财政、漕运等也均有所改善。当时暮气沉沉的北宋逐渐有了起色。但是,好景不长,一股内在的反对势力逐渐上升,那就是被削夺权力或被抑制财产的大官僚特权阶级。他们联起手来,污蔑范仲淹、富弼等人私树d羽。此时的仁宗皇帝动摇了。到庆历四年,范仲淹见改革再难以推行,便申请以河东陕西宣抚使的身份重返西北前线。

2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原句为:“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思就是为官者(作者当时的身份)应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愁担忧,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出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

24、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25、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先天下之忧而忧之的意思2意思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出作者的远大政治抱负。同时,他也在勉力后人发愤读书。

26、应该看到,范仲淹初入仕途的十余年都是在地方从政,他兴利除弊,踏踏实实地做着有利于国计民生之事,并取得了良好的政绩,这也为他将来入京为官奠定了基础。

27、范仲淹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这是他自幼的心语,这是他的政治决心和人生态度,这是他不平凡的一生的信条。许多人在做官后便忘记了当初勤政为民的誓言,变得自私无比,决疣溃痈。而范仲淹不同,无论何时,百姓在他心中永远摆在第一位,栉风沐雨又如何,百姓幸福就够了。

28、         2016年12月9日,中国诗歌学会与浦江县人民政府在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签订由中国诗歌学会发起的大型诗歌公益活动《我们与你在一起》合作协议。这一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城市对大型诗歌公益活动的需求和支持。也标志着,中国当代诗歌具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时代新气象。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背景下,中国当代城市和社会走向了注重社会文化建设,民族精神塑造的新阶段。也表明了,当代中国诗歌回归社会、贴近生活、靠近人民的生命力和审美能力。

29、西夏国小,资源也不丰富,长期的战争给本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百姓怨声载道。议和成为西夏国君的最好出路。终于,庆历四年(1043),宋、夏双方正式达成和议,规定:元昊取消帝号,向北宋称臣,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双方恢复互市贸易;宋朝每年给夏国绢、银、茶等“岁赐”。至此,宋、夏恢复了和平,西北的局势也趋于稳定,范仲淹功不可没。

30、范仲淹说,此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想而知,这个凛然大义的诗人,用他的清正廉洁书写了他的心中所向,不悲不喜,为国为民。这便是宋代士大夫精神觉醒的真实写照。

31、在邓州三年任期满后,范仲淹又到杭州任职。在杭州任上,范仲淹又做了一个壮举,就是用毕生大部分的积蓄,在家乡购置良田千余亩,设立义庄。义庄的作用就相当于现代的慈善机构。这里要说明的是,范仲淹购置义庄的钱是他从自己俸禄里一点一点省下来的。据说,范仲淹晚年有个习惯,睡前都要在心里核计一下一日所需的费用,才能安心入睡。而且,范仲淹一生节俭,他的妻子孩子饮食、衣着都很朴素。他的儿子范纯仁结婚时,有人说新娘子用锦罗做帷幔,范仲淹知道后很不高兴,说:“我们家向来节俭,怎么能用锦罗做帷幔,坏了我们的家法。如果拿到我家,我一定把它烧了。”但是,范仲淹却愿意将钱舍给那些受困的人们。设义庄的这一举措,同样是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实践。

32、然而,当时朝中势力很大的宰相吕夷简善于迎合帝意,他玩弄权术,排斥异己,最终借着仁宗废后的契机,将敢于直谏的范仲淹排挤出了京城,让其知睦州(今属浙江)。不久又徙知苏州。苏州是范仲淹的家乡,这一次他是以地方父母官的身份回到这里。在苏州,范仲淹主持了一项大的水利工程,为百姓解除了水患,保证了农业的生产。此外,他还兴建学校,培养地方人才。

33、上面是孔子告诉子路的三大原则。孔子为什么对子路作这样的答复?这须要我们用头脑去思索一下了。假使子贡、子夏问从政的问题,孔子也许不是这样答复。我们知道子路的个性很有侠气,脾气一来,动辄“算了!”或者“干了!”这一类的个性,容易偾事。有些人是慢吞吞的个性,就容易误事。所以孔子严格告诉他这三个原则。但是,我们每人自己反省,个性上有这种成分没有?学问修养的道理,就可在这三个重点上去体会了。

34、投稿方式:书名+节选名称,音频不超过4分钟,格式为MPMPwma,个人生活照一张;文字投稿内容为读书感悟、作者所知、身边故事等。投稿邮箱:ytjiweiwx@1com

35、此时的范仲淹已经年过半百,但他忠心报国的壮志并未减退。他接到任命就奔赴延州前线察看,只见眼前一片荒凉,处处残败。更重要的是,宋朝这个时候还没有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军事方略。正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范仲淹对宋朝和西夏的形势做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积极防御的应对策略。应该说,这不是身为文官的范仲淹胆小怕事,而是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战略决策。但是,这个决策却遭到了韩琦等人的反对,他们认为应该速战速决。结果,好水川一战,宋军失败,不仅证明了韩琦等人速战速决是错误的决策,也让宋仁宗放弃了进攻的方针,而采取范仲淹的守策。于是,范仲淹在宋、夏边界的前沿阵地修筑寨堡,建立军事据点;又精炼士卒,提高军队的战斗力,随时防备西夏军的进攻。他还大力争取宋、夏交界处的少数民族,从而巩固了边防,扭转了宋朝被动的局面。

36、然而,此时守旧势力并不罢休,反而更加嚣张。仁宗最终选择了退缩,庆历五年,他下诏废止一切改革措施,解除范仲淹参知政事和宣抚使的职务,贬至邓州(今属河南)。“庆历新政”失败了。但这次新政,传播了改革的思想,也为后面的王安石变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借鉴。

37、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范仲淹广德任期满,擢文林郎、权集庆军(今安徽亳州)节度推官,依然负责案件审理等刑法事务。就在这期间,范仲淹奉母命上书朝廷,奏请恢复范姓。得到朝廷许可后,他又因敬佩南朝文学家江淹的文章誉满天下,而给自己取名“仲淹”,字“希文”。

38、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39、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40、然而,不幸的是,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其父范墉便去世了。母亲谢氏因“贫而无依”,只好带着范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的朱文翰。从此,范仲淹改姓名叫朱说。

41、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42、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43、可以预料,在今后的合作发展中,浦江县会更好,更丰满的提升社会文化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和进程。中国当代诗歌也会由此迸发出崭新的、符合时代的、受到社会欢迎的诗歌艺术魅力。

44、天禧五年(1021),范仲淹调任泰州(今属江苏),任西溪镇盐仓监官。这期间,他最主要的功绩就是和张纶主持修筑捍海堤。泰州和附近的楚州(今淮安)、通州(今南通)都位于淮水以南,东临黄海,经常受到海潮的威胁。唐朝时曾在这里修筑过一条捍海堤,但因年久失修,早已毁坏。因此,每年秋季海潮泛滥时,沿海各州往往庐舍漂流,人畜丧亡。即使在退潮后,良田也都变成了盐碱地,百姓无以为生,只好举家逃离。范仲淹任盐官,修堤之事本不属于他的职责范围,但是他从国计民生的角度出发,向淮南制置发运副使张纶上书,建议修复捍海堤。张纶也是实干家,他十分赞同范仲淹的意见,并奏请朝廷任命范仲淹为灾区中心兴化县知县,主持整个修复工程。尽管这项工程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其间甚至出现了将要停罢之势。但在范仲淹和张纶的一再主张之下,这一工程终于没有半途而废,并在天圣六(1028)完工。需要指出的是,天圣四年,由于范仲淹的母亲去世,他不得不解职回家服丧,因此没有亲眼见到这项工程的完工,但这不能抹杀他修复海堤的政绩。海堤修好后,解除了这一带的潮水灾害,保护了农田和盐场,外逃的居民纷纷返回家乡从事生产。

45、“居朝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把自己的利益最小化,而把国家和人民百姓的利益最大化,无时无刻不在忧思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居安思危是一种能力,他总是能够提前想到各种问题,从而在问题来临之时更好地应对。

46、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47、天圣六年(1028)十二月,范仲淹居丧期满,来到了京城。此前他在地方为官的政绩和声望得到了宰相王曾的赏识。一次,晏殊要向朝廷推荐馆职人员。宋代崇文,执政大臣多来自馆职,因此宋人将其看作是仕途的捷径。宰相王曾得知此事就让晏殊推荐范仲淹。晏殊立即起草推荐书。得到推荐的范仲淹,顺利通过考试,被任命为秘阁校理(负责图书典籍的管理、编写、校勘等)。这是范仲淹再次进入仕途,也是第一次到京城为官。

48、南怀瑾先生:这是中国文化的重点,美国至少还要学一百年

49、形成一个较有进步性的政治集团,与代表大地主官僚利益的“邪d”(以夏竦、吕夷简为中心)作斗争,由于大地主官僚的经济力量仍然保持支配地位,在政治上也自然握有实权,因而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中的许多人物,都一再遭到打击,做了“迁客”。

50、三川口惨败的消息传到朝廷中,宋仁宗盛怒之下罢免了范雍的官,但更换的几个统帅都不得力。在危急之时,朝廷任命夏竦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不久又任命韩琦和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作为夏竦的副手。韩琦负责泾原路防务(治所在渭州,今甘肃平凉),范仲淹负责鄜延路(治所在延州),夏竦驻扎在永兴军(今陕西西安)。三人互为犄角,组成西北防线。

51、 范仲淹的三次被贬,都是为了自己的心怀天下的爱国信念。

发布于 2023-10-17
收藏
分享
海报
上一篇:春天的词语描写春天的句子【精选54句】 下一篇:辛夷坞小说推荐【精选27句】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