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简介资料大全【精选69句】

王阳明简介资料大全

1、王阳明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官的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以读圣贤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他兴趣广泛,不仅诗文出众,还热衷于骑射兵法。15岁时,他开始随父亲游历黄河南北、大江上下,了解风土民情,熟悉边塞形势。

2、上古版《王阳明全集》首次出版后,迅速在读书界产生巨大影响,为学界广泛引用。此后的20多年间,收集各方反馈意见,不断进行局部修订,又于2011年进行了全面修订和改版。上古新版《王阳明全集》扫清了此前存在的错讹,为各方公认的高质量可靠版本,并成为古籍出版的一个品牌象征。

3、这一次短暂会面,两个忘年之人几乎没有浪费每一分每一秒,他们投入地谈学问,谈志向,谈人生。虽没能自成一大派,但娄谅毕竟是用了毕生精力研究宋儒学问的人,他教王阳明要“收心、放心”,“何思何虑、勿助勿忘”……他说“圣人必可学而至”,这是娄谅尽其一生对“格物致知”的最好体会,而他所说的“学而至”,也指引着王阳明一生践学。

4、简介:此系列有9集,是浙江大学的公开课,董平老师讲授,现场有学生听课并提问。

5、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6、有了大志,王阳明仿佛看见了理想灯塔发出的光束。只是,沧海横流,他该如何把持住那一颗初心?他该如何操控手中那只难以指清灯塔光源的罗盘?他又该如何追逐?

7、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8、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中历来重视实践理性的问题,也就是强调只有禁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或者说教才是真理。因此说,重视实践的问题也就成为我们民族思想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主题,到了明代的时候,更是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提出了“知行合一”的重要观念。然而,这位哲学家却是率先垂范的,也就是说他的理论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正是根源于他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的感悟和总结,是具有相当的真理性的。而这位哲学家就是明代的“心学”大师王守仁。

9、王守仁思想中包含着某些促进思想解放的因素,为中国近代康有为和梁启超所注意,受到熊十力的推崇。王守仁的哲学思想在明中叶以后传到日本,并成为显学,后来影响到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思想界,对日本的革新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10、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王阳明简介资料大全)。

11、王阳明不知道的是,夜深人静时,父亲总会翻出这些信件反复阅读。王华欣赏那份考察报告,他觉得那是一份具有些含金量的边防资料,图文并茂,还详细地记录着居庸关当地的地形、地势、地貌,风土人情,及当地少数民族的优劣势,同时,还有王阳明就敌我双方的军事部署附上的攻略。从儿子的请命书中,王华还看到了担当与视死如归。

12、弘治五年(1492年),王阳明一举通过浙江省的“乡试”,取得了进京参加“会试”的资格。这年,王阳明二十一岁。

13、又是诸府。婚宴在尴尬中散场,诸家人渡过了一个四处寻新郎的“洞房花烛夜”。第二天早晨,大家发现王阳明独自一人,怡然自得的自己回来了。

14、不等父亲责问怪罪,王阳明就先绘声绘色地介绍了自己的出行见闻,他还展示了几招自己学来的武艺。末了,王阳明还郑重地递上一个厚厚的信封,他一本正经地对王华说:“这是我此次的军事考察报告,里面有对边关军事建设的意见,麻烦父亲大人转交”!

15、中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16、吴光、钱明,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董平,浙江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传奇王阳明》主讲人。

17、嘉靖四年(1525),王阳明作《稽山书院尊经阁记》(《王文成公全书》卷七)。其中写道:“故‘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指出圣人之“六经”是“吾心”之常道,因此应该向“吾心”之内求“六经”之实,而不应该去寻求“文义之末”。

18、这部书是目前市面上唯一的文白对照版《王阳明全集》,也是历史上首次将《王阳明全集》全部翻译成白话文,是多位学者长达数年努力的成果。

19、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20、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21、“阳明心学”的最大特色,是教我们要从心地上去用功,把我们的良知良能显发出来。“良知”是我们每个人本有的,之所以得不到显发,是因为被我们心中的贪欲、妄念等等所障蔽。正如阳明先生所言,“圣贤之学,心学也。”圣人之心和常人之心相去不远,不过就是去妄存真而已。

22、弘治元年(1488年),王阳明十七岁,奉父命,带着婚书和彩礼从北京出发,前往南昌,迎娶江西布政司参议诸养和的女儿。

23、弘治五年,王守仁第一次参加浙江乡试,与胡世宁、孙燧同榜中举,其后,学业大有长进。但他越来越喜欢谈论军事,并且很会射箭。后来被贬,后来又平定江西、平定叛乱、立院讲学,创建阳明书院,其弟子亦开始讲学,传播“王学”。

24、首先说,王守仁的道德理想和道德修养不只是体现在一种口头或者表面化的思想上的,一旦需要他做出某种必要的牺牲,他就绝不会像那些满肚子道德文章而临危畏怯的小人一样,而是敢于挺身而出。在他考中进士在朝廷任职的时候,因为他实在看不惯大宦官刘瑾的专权和霸道,于是不顾生命危险起而反对刘瑾,结果被刘瑾廷杖险些要了性命,而且还被贬官到当时极度偏僻的贵州龙场做了一名小小的驿丞,尤其一路上还被刘瑾派去的杀手追杀,幸好他足智多谋,否则早就殒命荒山了。

25、第五集讲述王阳明晚年回到绍兴,度过六年讲学时光,其心学思想日渐成熟,六年后身体带病的他再次被朝廷召唤,前往广西平叛,事后返乡途中回顾其一生重要的人与事,随后留下遗言去世,着重表现其思想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26、第二集讲述王阳明为官后,因得罪宦官刘瑾,遭遇廷杖、入狱、流放,几度死里逃生,从北京到贵州龙场的心路历程。

27、找到了方向,也有了方法,那就开始干吧,从哪下手呢?王阳明想了又想,世间万物都遵循理运行,以不变应万变,应该先格出理,就能一通百通。找了半天,找到了家中最多的东西,没错,竹子(老王伦一生爱竹,又自号竹轩先生,自然少不了竹子)。找到了最为要好的钱同学,一头扎进了老王伦的竹园,开始了格竹子,两人盘膝而坐,目不转睛的盯着竹子,一言不发。

28、王守仁还是一个很有理想和抱负的人,他青年时代就认为“人人皆可为圣人”,而在他生活的那样一个时代要说出这样的话来可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自信的。然而,王守仁却绝不是一个只会空谈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的人,他知道如果想真正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必须要经受住实践的艰难考验,而要能够经受住这样一番考验,一个人就必须首先加强自我修养及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而不只是在单纯的道德与伦理上下工夫。因此,一方面,他学文研艺,钻道砺心,而又不忽视身体方面的修为,他努力学习骑马射箭,而且还注重学习军事,注重到实际去研究与发现问题、并体察各地的人情风貌、山川地形,以备自己将来更好的施展。比如有一次他在作兵部主事时,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位博学之士,但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却认为他是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一定只是会纸上谈兵,便很蔑视他;所以有一次在众目睽睽之下他竟强令王守仁当众射箭,想以此令王守仁出丑;不料王守仁提起弯弓,轻松地连发三箭,三发三中,全军为之欢呼,令张忠十分尴尬。

29、上一节中已经提到,王阳明在龙场开设了书院,并在此教授诸生。书院教育从宋代开始便逐渐兴盛起来。当时的书院不是由中央或地方政府出资兴建的学校,而是由民间发起创建的教育机构,因此书院和政府设立的国子监、府学、州学、县学等机构在教育目的上存在一些差异。

30、总之,开卷有益,《王阳明全集》像一个思想宝库,只要进来就可以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31、②近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

32、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王阳明创立阳明心学,参透世事人心,终成一代圣哲;曾国藩研习阳明心学,编练湘军进攻太平天国,历时十二年克尽全功,再造乾坤;稻盛和夫将阳明心学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缔造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

33、而这一切成功的奠基,也其实正在于王守仁既不片面的重视“知”或“行”,而是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因此说,当我们在头脑中形成一种认识或理想时,就应该积极地到实践中去检验它、完善它,并最终将它转化为一种真理性、现实性的东西。要敢于实践,不要怕失误,如果只是想一味地在纸面上得到所谓真理,那最终只能是自欺欺人的。生活是个无比广阔的大舞台,也只有敢于实践的人也能意识到它的宽广,从而不断在实践中丰富自己,以至最终超越自己。

34、这一年的七月,王阳明到了南昌,诸养和见到了未来女婿,只见少年意气风发,风流倜傥。自然大喜过望,当即决定,挑选日子举行婚礼。

35、近年来,传统文化热持续升温,《 王阳明全集》整理者之一的董平教授也被央视“百家讲坛”邀请主讲《传奇王阳明》,王阳明五百年来第一人”的形象深入人心,拥有了学界之外的大量的读者和崇拜者。应读者之需,上古社又陆续推出了《王阳明全集》简体本。

36、2013年7月,与陈怡蓉、柯佳嬿主演了《飞越龙门客栈》,饰演安全局队长周怀安。与尹航、高以翔、周韦彤、赵奕欢等联袂出演了由林孝谦导演执导的爱情时尚情趣剧《钱多多炼爱记》,首次饰演一位“同志”李桐,《钱多多炼爱记》是王阳明来中国内地拍戏影视圈首部作品 。

37、每所书院都有自己的学规,在这一点上和学校没有什么差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二者的学规都很严格。此外,在书院内供奉孔子及其十哲弟子的塑像也成为一种惯例。

38、就这样三天过去了,两人不吃不喝,理没格出来,钱同学身子骨弱,一下晕了过去。要说王阳明的身体素质还是要比同龄人强上很多,可能这与他长期玩军事游戏有关系。就这样王阳明一坐就是七天,就在第七天,他看着竹子,就感觉自己的思维好像脱离了身体,飞呀飞的,“咚”的一声晕过去了,全家上下一阵忙乱。

39、五百多年前,王阳明在贵州修文的龙场驿悟道,被誉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段传奇。贵州不仅是王阳明人生道路的重要转折,也是阳明心学的起点,更是成就王阳明一生”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事业的重要节点。

40、以上书院都持有院田,所收田租用来支付日常费用和学生的食宿支出。有些院田是个人捐赠的,有一些则是国家划拨的。此外,书院所藏书籍多由个人捐赠或者国家提供,多被用作讲学资料或教科书。

41、又是三年。王阳明老老实实地待在京城家中读书、奋进,虽然他这次还是会分散些精力到兵书上,但他总算是没有放下正经的复习资料。

42、我们现在平日谈的立志、理想,与传统语境中的立志有何差别?

43、1519年,居住在南昌的宁王朱宸濠举兵叛乱。短短30多天的时间内,一场危及江山社稷的叛乱,几乎是在王阳明的谈笑之间就灰飞烟灭了。王阳明尽管屡立战功,政治声望不断升高,但是仕途却日趋坎坷。1505年,正德皇帝继位,无心朝政荒淫无道,王阳明出于义愤,冒死辩护被重打四十大板后谪迁至贵州龙场,作一个没有品级的驿丞。

44、  该片采用真实再现历史人物的创作手法,以今人视角梳理王阳明的人生历程,阐释心学思想的演变历程、核心要义,通过一个个生动演绎的人物故事体察阳明先生“知行合一”“致良知”“明德亲民”的思想精髓。五集片子,每集40分钟,依次“溺”、“困”、“悟”、“功”和“明”五个主题切入。第一集讲述王阳明少年至青年期间“五溺”的故事。他早年立下圣人之志,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反复求索,经历一次次彷徨和怀疑后,最终回归儒学。第二集讲述王阳明为官后,因得罪宦官刘瑾,遭遇廷杖、入狱、流放,几度死里逃生,从北京到贵州龙场的艰辛历程。第三集则是讲述王阳明到龙场后重建生活,参悟生死。通过“龙场悟道”,他的生命与思想都进入新境界,阐述“知行合一”观点,后到庐陵讲学传播。第四集围绕平叛宁王的核心事件,讲述王阳明作为军事家的传奇经历。他在作战同时并未放弃讲学,甚至作战间隙仍勤奋讲学,并发展出“致良知”学说。第五集讲述王阳明晚年故事。晚年回到家乡后,王阳明度过六年讲学时光,其心学思想日渐成熟。六年后,身体带病的他再次被朝廷征召,前往广西平叛。叛乱平定后返乡途中,他回顾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与事,留下遗言去世,着重表现其思想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纪录片将王阳明和阳明思想同步解构,既讲清楚其人生历程,又明确展示他的思想,从而打造出一部独具匠心的心理探寻类纪录片。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该片采用了ARRImini数字摄影机,变形宽银幕镜头,以及1:35的画幅比。这一画幅比在电视片中极少出现,体现了追求中国卷轴画的空灵意趣,给观众以明代文人赏玩手卷的视觉感受。

45、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指出了“五伦”(五教),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同时还指出了“学之序”,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朱熹认为,学、问、思、辨是知性功夫,是格物穷理的必要条件。“笃行”则涉及自身的修身养性以及日常的处事接物等。

46、因为他曾经住在室阳明洞,所以给自己叫做阳明子,很多学者称他为阳明先生,也就是王阳明。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47、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48、纪录片在国家广电总局宣传司指导下,浙江省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精心打造,李东珅担任制片人,吴琦担任导演,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辛柏青扮演王阳明,全片共五集,依次按“溺”“困”“悟”“功”“明”五个主题切入,全景式揭开王阳明波澜壮阔的一生,沉浸式体会阳明心学的脉络。

49、时间过去了一整年,王阳明十二岁了,这一年的时间让他慢慢的适应了离开余姚老家,北京总是那么繁华和喧嚣。

50、立志立诚,做学问要先诚心立志,再去格物致知。

51、孩子到了青春期,有逆反心理,听不进家长的话。但孩子有不当的言行,家长该怎么办?

52、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

53、书院最早由民间发起,所以在讲课内容方面比较自由。有时,一些学者会讲得比较尖锐,甚至批评时政。明末盛极一时的东林书院就盛行批评时政,朝廷认为东林学者是在聚众结党、攻击朝政,所以称他们为“东林党”,并对他们加以镇压。因此,东林学者和明朝政府之间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这也成为明朝灭亡的一大原因。受明朝前车之鉴的影响,清政府决定强化对书院的控制,规定每个省只能开办二十所官办书院。但不可否认,宋明时代书院学的盛行对新儒学的兴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54、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的跋文中告诫弟子不要把做学问当作沽名钓誉的工具,“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

55、朱熹还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学规,认为刻意做出学规让诸生去遵守,其实是违背了古人的趣旨。古人施教时,相信人的本性,所以不会刻意去制定学规。

56、弘治十二年(1499年)会试,王阳明总算是榜上有名,二十八岁这一年,王阳明终于考上了进士,成绩还算不错,考到了殿试第十名。

57、立功上——王阳明多次平定叛乱,几乎没有败绩;

58、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存善去恶是格物。

59、提示:此两讲已包含在「21天中国文化溯源共学班」的内容内,已参加共学班的同学们不用重复购买哈~除非您是想长期反复观看!

60、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

61、书院在唐代后期出现,经五代至宋代达到顶峰。五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很多学校都遭损毁。当时,一些有识之士选择在风景优美之地开设书院,教育弟子,这就是书院教育的起源。

62、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王阳明的“心学”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他开创的一代学术新风,不仅浸润了明代近百年的儒学,在明清之际掀起了一股近代的启蒙思潮,而且直到现在,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63、明嘉靖三年(1524),王阳明与弟子共度中秋,王阳明写下了著名的《月夜二首》,其中“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两句为全诗之点睛,也充分展示了王阳明“圣狂合一”的胸襟和志向。

64、《王阳明全集》问世以后,受到无数学人的一致赞誉。

65、梁启超评价他说:“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具伟大,军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勋业。”又说:“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

66、明成祖死后,学校教育开始衰退,大学也逐渐被荒废,但国子监学生的身份得以保留,而且在各地刮起了特权风,这也成为明代政治堕落的一大要因。王阳明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这对他来说,也许是人生中的一大幸事。因为以朱子学为中心的官学的没落,才使得王阳明能够倾力于书院教育。

67、古人讲性命双修,修性、修命,有没有修行的先后次序?还是一起修最好?

68、婚礼当天,全府上下忙前忙后,到了良辰吉时,突然发现,“新姑爷不见了?”晴天霹雳!这下,连阅历丰富的诸养和也不淡定了,:“找,挖地三尺地找!”

发布于 2023-08-19
收藏
分享
海报
上一篇:描写月亮的词语和句子【精选47句】 下一篇:菜根谭经典名句及赏析【精选87句】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