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简介资料【精选60句】

谭嗣同简介资料

1、成书五十篇,分为二卷,五万余字。谭嗣同在而立之年就因参加社会革命而慷慨就义,也使得《仁学》成为他的学术绝唱。

2、1897年11月29日,时务学堂正式开学,暂租用长沙小东街(今中山西路至三贵街一带)刘权之旧邸为校舍。熊希龄被湖南巡抚陈宝箴任命为学堂总提调,谭嗣同被任命为学监,梁启超被任命为中文总教习,谭嗣同又与韩文举、叶觉迈、欧榘甲、杨毓麟担任中文分教习。李维格担任西文总教习,王史、许应垣为西文分教习。许应垣为数学教习,邹代钧为舆地分教习,杨自超为管堂兼测量分教习、杨福严为管仪器兼体操分数习。

3、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4、康有为、梁启超避往海外。许多人劝谭尽快离开,但他却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来”,决心留下来营救光绪帝。

5、每隔一段时间,他们会去谭嗣同的墓前送上“礼物”。送过鲜花、古琴、地图,还有《果壳中的宇宙》,他们觉得,热爱天文物理的谭嗣同一定会喜欢。(谭嗣同简介资料)。

6、此外,康有为还指示弟子梁启超撰出两份所谓谭嗣同狱中绝笔血书,把谭嗣同按照自己的政治目的打扮成保皇派的义士偶像。(注)康有为本意是给自己的保皇党壮声威,但实际效果却是让号召暴力反清的革命派获得了一个舍生忘死、慨然赴死的精神偶像,给留日学生中的反清思潮添油加柴。当然,康党伪造绝笔血书的行为也在几十年后被同为维新派的王照抖了出来,王照在《复江栩云兼谢丁文江书》里提到自己亲历的梁启超等人的作伪行为:“如制造谭复生血书一事,余所居仅与隔一纸桐扇,夜中梁与唐才常、毕永年三人谋之,余属耳闻之甚悉,然佯为睡熟,不管他。”(注)

7、主要成就   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四岁,与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并称为“戊戌六君子”。   

8、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来自山西的张维欣,把一本到三本的所有志愿,都报到了谭嗣同的家乡湖南。

9、他们像每次冲锋那样,相继跳下悬崖,狼牙山峰顶上响起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0、然而,虽对南京的官场十分厌弃,他却对相去不远的上海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上海,是当时“衰老”的大清帝国里最“年轻”的城市,也是西学传播的源头和“赛先生”上岸的地方。自1842年的《南京条约》将其作为通商口岸向开放之后,几乎所有冲撞旧秩序的知识和观念,都从这里传入、散播和发展壮大。

11、少年与继母不甚相得,遂养成内敛的性格。13岁时,谭嗣同随父亲第一次回到家乡浏阳,给母亲扫墓,便留在家乡,师从当地著名学者欧阳中鹄、涂启先、刘人熙。同时,他还拜师王正谊(大刀王五)和胡致廷(通臂猿胡七),学习武术。

12、最后一点,便是对谭嗣同自己来说,他的死其实是对他自己内心道义的一种成全。道义便是一个人心中的道德和正义,自古以来,那些捐躯报国之士,若他们心中没有道义,何以投身救国?救国虽然受阻,但他从容赴死,以死明志。我们历数华夏千百年历史可以观得,在国家危难之际总是会有人挺身而出,他们心存道义,为挽救民族危亡抛头颅、洒热血,谭嗣同又何尝不是如此。

13、这张合影,正是谭嗣同与《时务报》诸人交游之印证。冲印之后,吴嘉瑞从上海将照片带至南京转交谭嗣同。对此,他十分喜爱,专程写信要求光绘楼照相馆将底片留好,以便于他“随时晒印”。他还开玩笑道,倘若有一天此照流落尘寰,不知其中姓名的“考据家”或许会将其称之为“大魏龙门磨崖碑”。随后,他将照片冲印多张随信赠予亲友。其中就有浏阳人刘善涵在收到照片后,题写了一则《题谭壮飞太守小像》:“图中左肩偏袒、右膝着地,手合十而气沉肃者,其我壮飞尊者乎?”,又“大地山河,了了到眼,见者莫不皆欢喜。”目前流传最为广泛的谭嗣同合十像,即为此照中所截取。谭嗣同曾将自己的部分单独冲印并在旁签名以貽他人。

14、具体到清王朝,谭先是追溯了其建国纯依赖血腥暴力的往事:

15、早年在湖南举办新政,利用时务学堂培养了大量的维新志士;后来参与领导了发生在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的戊戌变法,期间他力辅光绪皇帝推行变法,整顿官制,革除弊政,最后怀着“愿以颈血刷污政”的决心为变法而牺牲,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

16、《谭嗣同书简》之所录,虽然都是稀松平常的书信往来,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所包含的信息。因为谭嗣同关注的焦点,直接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梳理谭嗣同所谈论话题的重点,大致就能看出他思考和行动围绕的核心。作为比较,鲁迅书信和日记所涉内容颇为广泛,从小说诗歌、碑刻拓本到柴米油盐无所不包,甚至在他与许广平的信里还写入了自己在厦门大学期间夜里撒野尿的乐趣(“每每在半夜的时候,跑到楼下,找一棵树,草草倾泻,了事。”)但与鲁迅这种“生活不忘忧国,忧国也不忘生活”的“老顽童”派头所不同的是,谭嗣同书简里几乎没有一丝个人的快乐和趣味,他的所思所想、所写所抒,全部只围绕一个主题:经世致用。具体的是说,如何让落后的中国步入现代国家的正轨。在儒家文化强调“家国一体”的思维习惯熏染下,谭嗣同认为忠诚于清廷与爱国是一体的,所以他日夜为清廷思虑就等于是在为国家分忧。(注)

17、“我自横刀向天笑”是承接上两句而来:如若康、梁诸君能安然脱险,枕戈待旦,那么,我谭某区区一命岂足惜哉,自当从容地面对带血的屠刀,冲天大笑。“让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18、在致刘善涵(光绪二十二年正月,1896年2月)的信件中,他再次申说:“《湘报》一事,愚见仍以设在湘省为妥。”从语气中可见,这是他与刘善涵反复研讨后对自己意见的坚持。如果说,这还是对《湘报》在省内选址的局限于一省的思考,那么,对《民听报》创设地点的思考,则体现出更为阔大的气度。

19、二是隐讳不合时期。廉泉与沈子肃去世前后仅相差一年,其时已是民国二十年,共和天下,不必再有担心清朝的“文字狱”等政治因素而隐讳称“某君”。

20、尽管近代出版业特别是报刊受各种因素制约很多未能行之久远,一些优秀人才也英年早逝未能发挥更大作用,但谭嗣同视人才为核心竞争力、不遗余力识才荐才惜才的做法,至今仍有启发意义。

21、总言之,谭嗣同是孤独的。因为他一方面试图按照儒家学说那种对士人力量不切实际的推崇倾向,幻想通过自己老师康有为那一套学说影响皇帝即能改造国家,救亡图存,结果到头来反而被他那别有用心的老师给连累致死。另一方面,他陷入自己学识的局限性之中,被后来的具有开阔视野和现代见解的孙中山之类留洋人士远抛在身后。他的思想跳不出自身所处的乡绅社会的局限,即便他没有死于慈禧与光绪的帝后之争,而是成为清政府的执政官员,其实他为清政府提供的方案还是无法应对晚清社会的巨大危机,无法阻挡大清帝国的倾覆。而这才是他个人除了血洒菜市口之外,此生当中最大的悲剧。

22、(作者简介)简圣宇(1981-),男,美学博士,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扬州225009)。

23、——彭晓玲(中国作协会员、湖南作协全委会委员、浏阳市文联副主席)

24、这里,对于首册之粗浅者仍然加以宽厚的评价,且肯定其前两册“图尚有心得之处”,而至第三册的“潦草抄袭”则不再容忍,且对其“阑入谈教之语”,“欲以教之虚无恍忽而文饰算之浅陋”,大加挞伐。

25、“保中国不保大清”,是“湖南腹地自立运动”的核心指导理念。梁启超等人主持湖南时务学堂,即在学生当中大力鼓吹革命:

26、2022-01-08笔者发表了《剑气阁联话|《对联话》沈子肃挽同年某君联补证》一文,对沈子肃的生平,秋声馆、谏草堂进行了补证,同时根据所掌握的史料对所挽“同年某君”进行了推测。一段时间来,对于联中所挽“同年某君”究竟是谁?联友中存在不同的意见和见解。这也成了悬在笔者心头的一个大问号。近期,笔者在阅读、查证了许多关联资料后,对沈子肃所挽“同年某君”进行了再证。现抛砖引玉,以飨联友,欢迎有兴趣的联友参与考评、争鸣。

27、马勇(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员):谭嗣同给我的印象当然是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变革的改革者。因为那时候我们主要读李泽厚的《谭嗣同思想研究》,我们读大学的时候就看他的《仁学》,分析他的哲学概念,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以太。《仁学》其实就是个读书笔记,是一个汇集起来的思想碎片。

28、并且认为儒学“名教”是维护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号召人们冲决君主、伦理、利禄、俗学、天命、佛法等专制网罗。对秦汉以来专制制度的抨击尤为猛烈,认为君主专制是一切罪恶的渊薮,提出“彼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在批判专制制度的同时,还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以及变法等主张。

29、对于这个历史人物,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慷慨就义。但在他的研究者们看来,这一形象太过单薄,他作为文人的才情和个性,也有值得被看到的一面。

30、她花了3年时间编这部年谱,最终写出了38万字的书稿。

31、袁幕府某曰:“荣贼并非推心待慰帅者。昔某公欲增慰帅兵,荣曰:‘汉人未可假大兵权。’盖向来不过笼络耳。即如前年胡景桂参劾慰帅一事,故乃荣之私人,荣遣其劾帅而已查办,昭雪之以市恩;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旋升宁夏道。

32、记录谭嗣同活动的《申报》 来源:受访者供图

33、●联都百家讲坛剑气阁联话之人物联创作技法系列讲座

34、在这种于新政、新学不利的情况下,谭嗣同深夜造访时任《湘学报》主笔的好友唐才常,请他入时务学堂执教,以声援势单力孤的梁启超,唐才常欣然同意,并在不久后就被添聘为中文分教习。

35、她走访了很多地方,也结识了很多与谭嗣同有关的前辈和好友。

36、作为旁证,有郭沫若提供的触目惊心的案例,他在其1929年完成的自传《反正前后》中就提到当时的状况:“说到成都学界的空气,那更是在―味绝望的状态之下。成都除分散中学、成都府中学、华阳县中学等官立的中学之外,有不少的私立的中学校。官立中学已经是人情的世界,私立中学更用不着说了,‘学堂大门开,有钱就识进来’,因而卖文凭的风气成了公然的秘密。在地方上连小学都只住得一两年的人,只要把中学五年的学费缴足,或者再缴纳些甚么手续费,便可以立地得到一张中学学业文凭。这样的文凭,它的效用却是非常的宏大。一个中学肄业生在当时是等于一名举人,有这样一张文凭,可以拿回家去贴报条,诓惑乡民,增长新地主的候补资格。而在省城也更可以飞扬。有这样一张中学文凭,可以投考本省的高等学堂、政法学堂、高等师范,京沪各地的官、公立学校,更可以参加文官考试、法官考试,乃至东西洋留学生的考送。”

37、《潼关》前两句写“云”和“风”:自古以来,潼关始终被高高的云彩所包围,而今萧瑟秋风吹散了得得的马蹄声。第一句写潼关的古老与高耸,第二句用“秋风”“马蹄声”来表现潼关的苍茫,同时也暗含一个“关”字。

38、逝世最早的吴铁樵,在有限年华里为《时务报》报务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

39、●联都百家讲坛|《对联话》小金山对联考证(主讲:蜀山剑客)

40、张维欣丨谭嗣同:第一个质疑万有引力的中国哲学家

41、1900年,毕永年在上海与唐才常会面,组织正气会。此时唐才常在保皇和革命道路上徘徊不定,毕永年与唐才常辩论无果,痛哭而去。之后毕永年南下福建、广东,联络会党。7月16日,孙中山抵达香港,布置起义事项,毕永年被任命为民政部长。但惠州起义终因弹尽粮绝告失败。1902年1月14日,毕永年在惠州病逝,年仅33岁。

42、1897年10月末,由于陈宝箴的邀请,谭嗣同再也不愿在昏聩腐败的官场浪费生命,该年年底的腊月,他毅然辞官回乡,投身维新运动之中。这张“时务学堂教习合影”正是拍摄于他归乡之后第二年的早春三月。

43、“他让我觉得很感动,就是跟我年纪相仿的人,他的人生追求是改变当时中国那样一种局面,把眼光投射的是整个社会。”张维欣说。

44、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初,谭嗣同创建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抨击旧政,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

45、张玉亮  中华书局副编审、《中国出版史研究》编辑部副主任、长期从事近代文献整理出版工作

46、李天纲:我觉得无论是谭嗣同,还是康有为、梁启超,都是热情有余,才干不足。“才干”不是说他们个人的智慧、能力、知识,而是指他们的知识结构。他们不清楚中国的未来走向,不及上一代人熟悉整个世界的大势。如果那个时候能够把那代年轻人的热情和上一代人的远见卓识结合起来的话,戊戌变法说不定还可以搞一搞。

47、谭君入狱后,题了一首诗在狱中的墙壁上:“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寄以思念南海。

48、观点的多样性和不同观点冲撞带来的独立思考,是YoungThinker的新定义。

49、谭嗣同的死,有一点重要意义便是告诉后人革命是一定要流血的,和平实现政体演变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谭嗣同等进步人士在面对民族危机日益严峻、国家危急存亡之时,选择了依托皇权、和平改革的方式来实现变法。可他们高估了光绪皇帝此时的能对变法起到的推动作用,也忽视了群众的力量。失败便要付出代价,谭嗣同及其他戊戌五君子的代价便是被斩首示众,为变法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同时也通过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向后人传达,依托皇权实现和平变法之路是万万行不通的。

50、在屠刀即将落下之时,谭放弃了逃亡。在给同志毕永年的诀别信中,谭写道,自己已决心“引颈”待死,希望毕氏志气不坠,在海外“为贵种觅一遗种之处”。他还将自己所著《仁学》一书及其他诗文稿交给了梁启超,希望他能够将之刊印,并勉励道:

51、李希烈派部将辛景臻、安华到颜真卿住所,在寺中堆起干柴说:“再不投降,就烧死你!”颜真卿起身跳入火中,辛景臻等人急忙拉住了他。

52、并且,此照还有效印证了一个事实,即谭嗣同是否在时务学堂亲自任教之争议。观察此照不难看出,其中人员皆为学堂教习(如梁启超、李维格、唐才常等)、高层管理人员(熊希龄),如不在学堂任教似不能参拍此照。另外,在1981年的第一期《湖南历史资料》中还收录了谭嗣同写给学生林圭的札记批语:“侃侃而谈,深中时弊”。皮锡瑞的《师伏堂日记》中还有关于谭嗣同为学生出考题、定名次等记载,由此可见,谭嗣同亲自执教时务学堂,应为确凿。

53、“要改变别人的看法,一定要自己做一点事情出来吧。”

54、他在能够出走的情况下没有出走,而是选择了舍身取义,准备用他的鲜血来唤醒沉睡的国人。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

55、《时务报》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由梁启超主笔、汪康年任总经理,二人后来都成为谭嗣同的挚友。谭嗣同对汪康年的友谊,是建立对其卓越出版才干的欣赏之上的。在信中,谭嗣同不吝赞美之词、不避面谀之嫌,对汪的出版实绩进行深入剖析并给予高度肯定:

56、这次《十三邀》,我们想聊聊一位最特殊的嘉宾——谭嗣同。

57、很多时候,她觉得自己的行动和“追星族”没什么不同:

58、张巡骂道:“我为君父死,尔附敌,乃犬彘也,安得久!”尹子奇佩服张巡的气节,本想不杀他,但有部下劝止道:“彼守节者也,终不为用。且得士心,存之,将为后患”。

59、谭世昌第一次编修族谱,明确提出了要走耕读起家的道路,并写了族训告诫后人:“举优行,循守道理,乡里敬爱。”由此,谭氏家族数代都有功名、受册封的地方绅士。

发布于 2023-08-11
收藏
分享
海报
上一篇:韩愈的诗有哪些【精选7句】 下一篇:帮助别人的作文300字【精选49句】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