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是什么意思【精选86句】

舆论是什么意思

1、特征命名法,最容易增加参与性,容易造成分裂、对立和歧视。

2、第一阶段舆论焦点:医生打小孩,舆论声讨医生及其丈夫。

3、法律既要有弹性,但又不至于被滥用,是可以做到的。第一是需要公正的程序,通过公开辩论,把所有的理由都摆出来,经过互相辩驳留下最有证明力、最有说服力的主张,这样做出来的判断失误就会比较少,即便出现了问题也容易被发现。

4、宋·苏舜钦《诣匦疏》:“朝廷已然之失,则听舆论而有闻焉。”

5、舆情报告既可针对某一事件,也能围绕某一时间段,又或者聚焦某一地域,由于需求以及与其相应的舆情信息不同,其框架结构、格式形式可灵活变化、达权通变。(舆论是什么意思)。

6、舆情不等同于舆论,舆情指的是潜在的或者显性的舆论的情势,通常可分为酝酿期、发展期、爆发期和衰退期。舆论是公开的公众意见,而舆情既包括了公开的公众意见,也包括了尚未公开的潜在的公众意见。

7、舆论场中标签化的舆情事件会刺激公众对事件的关注、扩散、讨论等行为,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事件的热度,尤其表现为越具备社会高敏感性的标签越能刺激并引起公众的围观和讨论,比如贫富差距、弱势群体相关的各类社会利益与情感的社会性标签。通过舆情信息构建起的舆论场将有效刺激舆情的发展和演变,促使事件不断受到公众的关注和参与。

8、“舆论”一词虽然在各类辞典中都比较普遍,但是也没有统一的定义,从两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来看,第一版甘惜分的定义,比较偏重于公众意见这样的广义,更靠近社会学、政治学的定义,将新闻传播、大众媒介只是视为反映舆论,形成舆论和引导舆论的工具,“舆论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新闻报道是舆论传播的主要方式”。在详细的阐释中,甘先生集中了比较常见的关于“舆论”的5种定义,最后总结道:“有多种关于舆论的定义。……虽然众说纷纭,但有以下共同点:①舆论是一种公众的意见;②这些意见涉及多数人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③表达这些意见的人们具有共同的利益”。而在第二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则将“舆论”分为了广义旳公众意见和狭义的媒体意见,并对何种公众意见才能称为“舆论”给了“七要素”判定方式。当前,新闻传播学界对舆论一词给予较为细致全面定义的是陈力丹,他的定义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有一定数量规模)、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这一定义融入了“舆论七要素”,对于公众意见进行了限定性的定义。

9、公论 (gōnglùn)公正或公众的评论。

10、同时,也是较多群众对于各种社会问题和现象所表达的信念、情绪、意见和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11、“爱”是舆论场中最伟大的旗帜。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美好字眼,都是舆论场的制高点。

12、从新闻学的角度看,新闻学的核心在于“新”,当事人回应其实是一个不断刷新的过程,没有后续新闻很快变旧闻,谁会关心旧闻?

13、国内各地具有不同的执法环境,部分区域的人文环境会影响到执法部门对涉税舆情的认知不足,如不重视其造成的影响、常以经验主义观念看待工作,以及轻视内部关系和矛盾等。

14、公论 (gōnglùn)公正或公众的评论。

15、新京报书评周刊“十问”栏目一直在寻找我们时代的真诚学者,请他们以专业精神在十组对话中同我们的迷思相遇。第7期对话学者季卫东,他的法学研究在历次重大学术问题及制度实践中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所提出的“程序应当成为中国今后法制建设乃至社会发展的一个真正的焦点”已成中国知识界的普遍共识。他现在是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凯原讲席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法社会学等。

16、第二阶段舆论焦点:10月29日 舆论质疑主流媒体,微博大V

17、特点:①公共性——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②公开性——舆论对社会生活现实直接或间接干预,都是在社会公共领域发挥作用;③急迫性——舆论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④广泛性——舆论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⑤评价性——它是一种意见,是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

18、NO.12丨信息茧房丨过滤气泡丨回声室效应丨电子乌托邦丨瓦釜效应

19、拆东墙补西墙、临时抱佛脚的结果是基层治理出现失控的问题,甚至在酝酿法律秩序的危机。由于基层失控,权力行使就会变得很难,或者握有权力的人也不愿作为,这样的状态一旦发展到某个临界点就会爆发出各种问题。当局者如果只是采取各种权宜之计和非正式的手段来保持稳定,最终会导致公信力的流失,会进一步引起民众对司法公正的怀疑。

20、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我们的信息环境越发纷繁复杂。提高民众的媒介素养对辨别信息真伪越来越有必要。

21、新京报:我们今天的主题是“法律与社会”,最后回到一个基本的问题上,请你谈谈怎样从社会看法律。“法律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但现在更强调法律是一种社会契约。两者有何差异?

22、舆论的传播力与舆论客体的链接点数量相关,链接点越多越容易传播。

23、明·胡应麟《诗薮·唐下》:“老杜律仅七篇,而首録《张氏隐居》之作,既於舆论不合,又己调不同。”

24、在舆论场中人们的意见经过交流、组合、调整、选择,会相较于普通环境中更强的加速舆论的蔓延趋势。

25、NO.16丨自媒体丨新媒体丨社交媒体丨智媒体丨智能媒体丨聚合类媒体丨平台型媒体丨复合媒体

26、舆情是舆情因变事项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民众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27、当事人必须要在第一时间反应,但未必需要在第一时间回应。第一时间反应的意思是确定要不要在第一时间回应。

28、新闻舆论监督只是舆论监督的一种方式,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29、传统媒体的观看方式是围观,新媒体是分享,新媒体的标题必须要刺激读者分享。

30、舆情信息是事件对公众的思想产生的影响,在宣传报道中舆情信息是报“目标”对人们产生的启迪和宣传“目标”公众有什么样的思想反应。

31、引用:徐迟《哥德巴赫猜想》:“一页一页的历史写出来了,大是大非,终于有了无私的公论。”

32、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一致性,强烈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

33、NO.02丨新闻专业主义丨新新闻主义丨新闻建构理论丨发展新闻学丨精确新闻学丨公共新闻学

34、每个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往往伴随着高效率工具的产生,舆情行业也不例外。

35、从时间律的角度看,没有连续不断不会死亡的舆论,从这个角度看舆论没有过不去的坎。

36、100天,一个影响了几千年的传播密码。100天是传播时间轴里最重要的密码,季播(百日传播),百日维新。

37、人物命名法,要么沉默无闻,要么轰动全国。人物命名法更容易成为故事,故事最容易引起共鸣,最不容易被理性说服。

38、第二次在知道真相后,网络舆论声讨男孩与其家长的同时,选择道德占位,言论透露出对女医生的同情和惋惜。两次舆论的焦点都是网友情绪层面的发泄,忽视了法律层面的审视。

39、基于以上,对于“民意”“舆论”“舆情”三词的定义建议如下:

40、对舆情信息进行监测、搜集和整理,及时对网站网民更新的信息进行回帖做好解释和说明,与网民进行交流互动。

41、百度百科的定义: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企业、个人及其他各类组织及其政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42、简单来说,分析和建议要“治标且治本”。“去粗方能存精”,舆情报告不再仅仅满足于第一个角色定位——个案舆情参考决策,而是向舆情分析的纵深化发展,借力大数据分析和融媒体传播评估,对社会治理现代化、企业品牌形象建设,不仅谋势,更要谋策。

43、第三阶段舆论焦点:11月2日,公交车黑匣子视频内容公开,坠江原因为司机和乘客互殴致车辆失控。网络上,大部分网友开始舆论批判司机和女乘客、部分网友质疑公交车上的其他乘客。

44、新京报:你多处都提到了职业化律师在司法实践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平等、公开的庭辩能帮助克服审判中的腐败,但他们有时也受到争议。你是否有担忧?

45、新京报:法律的本身不完备,可以依靠司法来调节吗?怎样来理解你提到的“制度不配套”?

46、舆论传播应该向病毒学习,越简单的结构越容易传播。

47、引用:冰心《寄小读者》十八:“最可敬的是他们很关心于船上别国人对于中国学生的舆论。”

48、方法论工具:舆论的分析工具,舆论的解释工具,舆论的实战工具。

49、第二是法律解释、法律推理,既可使法律条文的使用按照严格的论证规则进行,同时也有了根据具体情节进行斟酌调整的弹性空间。但现在,程序公正被轻视,透明度也不是很高,律师的作用也受到限制,法律解释的学识不是很发达。从1999年的法院改革纲要以来,大多数举措都在强调司法效率和后果责任,但却忽略了辩论、推理和解释的环节。再加上法官的素质如果不是很理想,就么审理和判断就会缺乏睿智、技巧和正义观,做出来的判决就可能非常轻率粗糙。

50、随着媒介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介信息传播形式复杂多样,我们生活在信息充斥的媒介环境中,想要对信息加工进行优胜劣汰,必须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在当今社会,媒介素养成为公民素养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审阅能力,以及使用这些信息促进个人和社会生活发展的能力。新闻反转现象的出现,是对媒介信息出现错误解读,也是群众媒介素养缺失的一种表现。

51、2)及时监测。因为软件设置了敏感词表,可以对全网信息进行实时分析,无论是出现在搜索引擎上还是出现在新媒体平台上的敏感信息,都可以被第一时间发掘。监测的及时性为后续的危机公关提供了宝贵的时差。

52、无论你同意与否,没有什么舆论的价值高度可以超越爱国。

53、此时,让我们再次回到“PublicOpinion”的定义。大英百科对于“PublicOpinion”的解释可以翻译为:(PublicOpinion)是通过特定社区或群体对个体就某一特定话题的看法、态度和理念的整体表达。其在进一步的阐释中给出的也是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的定义和解释。从英文本义上,“PublicOpinion”译成“民意”简单易懂,译成“舆论”雅致、有内涵。而“舆情”一词虽然古已有之,但是近些年这一词语再次流行,却是因为互联网传播在中国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当我们再次广泛使用舆情一词时,我们是在互联网传播的新的环境下,我们不得不仔细地思考时代和生活实践赋予的词汇的新意。

54、第二阶段舆论焦点:网友一边倒谴责13岁男孩与其家长。

55、引用:徐迟《哥德巴赫猜想》:“一页一页的历史写出来了,大是大非,终于有了无私的公论。”

56、“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们的国家,我最后的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57、如果你你记不住“弱传播”的四大规律,不妨记住舆论的性别——女。不要和女生讲道理,也不要和舆论讲道理。女生有什么特点,舆论就有什么特点。平息舆论的方法,想想“哄女朋友”的方法。谁更善于团结女同志,谁就更善于和舆论打交道(女性的情绪更容易被激发)。

58、2008年中国开始流行网络舆情监测,很快网络舆情监测和研究成为一个专门的行业在国内迅速普及,“网络舆情”“舆情”也演变成一个流行词汇和专门词汇。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王来华等人,则在更早的几年就开始关注舆情方面的理论研究,他们对于“舆情”“民意”“舆论”三个词做了一些从词源开始的回溯和辨析。他们研究指出:“‘舆’‘情’两字的连用,最初应是指百姓的情感、情绪。在现在的《新华字典》中,也采用了这个解释。在《辞源》中,则把‘舆情’解释为‘民众的意愿’。”他们研究了关于“舆情”一词起源的古文献,指出,据现有文字记载,“舆情”一词的最早使用在中国唐朝,出自《全唐诗》中唐诗人李中所作《献乔侍郎》一诗:“格论思名士,舆情渴直臣。”并研究指出,古人关于“舆情”一词的使用,基本含义指民众的意愿。

59、舆情本身的概念也比较抽象,在实践中需要对舆情概念涵义的理解包括。第一个是,舆情是公众意愿和诉求的反映,公众的舆论是形成舆情的始源,没有公众的参与就没有舆情;第二个是,舆情所表现出的意愿和诉求,是对涉事方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而并非公众意愿的全部。

60、例如应对危机个案时,舆情报告对舆情处置的得失进行阶段性的点评总结,在给涉事主体造成压力的同时,也可以改变其认为舆论可控的错误认识,走出眼高手低的实务困境,以端正的态度、得当的措施和灵活的方法,迅速调整策略,沉着冷静地应对舆情。

61、客厅里的战争是指那些无论怎样打都是输的战争,要想办法逃出客厅。要选择自己被认同可能性大于敌人被认同可能性的战场。

62、如果你想更多的人的参与用特征命名,身份特征或者游戏精神。

63、在舆论的世界里,一切关系最终都会转换为强弱关系。

64、常规情况下我们认为“互联网某行业舆情”属于“网络舆情+”的范畴,但实际上还要包括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条件,形成从第三产业向第第一产业发展,进而使各产业、行业、企业都包含在舆情系统当中进行全面立体的舆情监测与分析。

65、以《中国大百科全书》为例来看“舆情”“舆论”“民意”三词的词条收入和定义,会发现其中只有“舆论”一词,没有“舆情”“民意”这两个词条,但是收有“民意测验”。该书第一版和第二版中都有“舆论”,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中,“舆论”作为词条出现两次,分别在心理学卷和新闻出版卷。新闻学卷“舆论”词条的作者是甘惜分,他给出的该词的定义是“公众的意见或言论”,紧随定义之后的是2500多字的关于“舆论”的解释和阐述。甘先生从“舆”字开始,说文解字:“舆”字的本义为车厢或轿,又可以解释为众、众人或众人的……“舆论”作为一个词组,最早见于《三国志魏王朗传》……其中“舆论”即公众的言论,或公众的意见。作者通过中国古代和欧洲古代的历史说明舆论的观念在中西古已有之。2009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直接按照字母排序,并没有对词条进行学科归属的划分,其中明确将舆论与媒体相关联,“舆论通常指在一定范围内的多数人的意见;有时也特指大众传播媒体发表的意见,人们常把媒体视为舆论的承载者。”

66、针对具备一定舆情素养的对象提供的舆情报告,分析要求也不再仅仅停留于“个案”,而是需要在报告中体现和反映出,能够从深层修复政府公信和企业品牌形象,从而在社会治理层面起到防范“舆情搭车”现象、从企业管理方面起到防范“品牌塌方”现象的治本之策。

67、季卫东:舆论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当然具有民主问责的含义。因为舆论可以发现问题、放大诉求、引起社会以及政府的重视,促使上级机关来调查、处理,这就会产生民主问责的效应。例如我们知道的一些热点案件,如果没有舆论的压力,检察院或者其他联合工作组可能就不会进入调查,更高层的监督机关也不会采取行动。这些都表明围绕审判的舆论的确能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

68、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或者团体都没有特权,这样的状况是公正的,是可以正当化。正因为法治是对权力进行限制的,是讲理的,是公正的,是以承认、共识为基础的,所以,法治可以被视为权威体系。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法治的内在本质就是维护权力和限制权力的两重性,它体现了权力通过受限制而获得权威的悖论。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推行法治可以推动稳健的、有序的中国政治改革,是国家体制转型软着陆的关键。

69、网络舆情分析师是2013年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纳入CETTIC职业培训,并授权于人民网的舆情监测室来负责相关的培训和考核,合格者将获得《网络舆情分析师职业培训合格证》的从业凭证。其学科中的基础内容包括,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统计学,使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对社会心理、网络文化、刻板印象进行长期观察与研究,进而又细分为搜索引擎专家、网络调查专家、图表专家,以及统计专家等技术领域中的专业人员。

70、从舆论的本体学角度看,对于舆论事件的回应如果不能做到一锤定音,那么回应就是放大舆论。

71、盖楼理论:集中资源,收缩战线的方式,打造唯一的或者最好的可传播产品,形成出列的品牌效应。比如迪拜为了吸引全世界的富豪去旅游和投资,曾用27吨黄金建造了迪拜塔,成为全球唯一的七星级酒店。

72、舆情是民意集合的反映。换句话说,民意是形成舆情的始源,没有民意,就没有舆情;

73、同样引发热议的还有重庆公交车坠江案件从2018年10月27日事件发生至11月2日,网络讨论热度居高不下,期间出现了三次舆论反转:

74、对话学者: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凯原讲席教授季卫东

75、例句:舆论的力量就像排山倒海一般,令人无法抵挡。扩展资料近义词:

76、由于具备提供信息、建言献策等作用,广义上的舆情报告也包括内参、领导决策信息等。具体而言,舆情报告需具备以下两大特点:

77、NO.05丨MGC新闻丨PGC丨UGC丨OGC

78、“舆论”。已经形成了广泛接受和较为普遍的定义和翻译,认可度和统一度较高。建议基于原来的定义进行微调。

79、季卫东:当存在明显的司法不公时,如果没有舆论监督,当事人便没有办法来改变自己不利的谈判地位。如果律师的作用受到限制,当事人的声音也不能充分反映到审判过程以及司法判决中。这时候,如果一概反对围绕个案审理的舆论,就会存在问题。

80、然而,我们也要看到,由于制度不配套,不得不默认民众诉诸舆论的做法虽然是无可厚非的,但确实会带来各种不利的深远影响。其中最大的影响是,既然舆论可影响法律的适用,其实舆论本身也就变成了审判者和法律,社会最终就会滑向无法的状态。

81、而当前“舆情”一词不仅是社会流行语,而且在研究领域也被广泛使用。以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为例,2005年至2013年立项有关舆情项目80项,其中48项为网络舆情项目。“舆情”“社会舆情”“网络舆情”“微博舆情”等等都直接出现在研究项目的题目中。同时,“舆论”“网络舆论”“微博舆论”这些词汇也广泛出现在国家社科基金的项目题目名称中,有关舆论的研究题目从1992年持续到2014年。2005年开始,尤其是2008年以后,随着“舆情”“网络舆情”等以舆情为组词的相关词汇在中国的普及和广泛使用,引发了学界关于“舆情”“舆论”“民意”词义的重新辨析和思考。

82、引证:西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朗传》:设其傲狠,殊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

83、第三个是,影响事件的发展和变化的因素是产生舆情的基础,舆情需要深入研究和分析这些因素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第四个是,舆情影响的空间范围对舆情传播及其涉事方行为的影响有十分重要作用。

84、网友们对女司机进行舆论暴力的同时,宣扬了主观情感,释放失衡压抑的心理情绪,满足泄愤心态。

85、是社会中相当数量的人对于一个特定话题所表达的个人观点、态度和信念的集合体。

发布于 2023-08-10
收藏
分享
海报
上一篇:耐心的近义词【精选33句】 下一篇:木槿昔年【精选28句】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