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功劳最大是谁【精选59句】

两弹一星功劳最大是谁

1、九院后来还曾发生过一场关于氢弹“发明权”的风波。在原子能所轻核理论小组时,一位姓沈的年轻人是兼职保密员,也参加研究工作。刘恭梁回忆,那时于敏与何祚庥总是不停地讨论,总有点子,这位年轻人在一旁听着,也琢磨一些想法。后来,这位沈姓年轻人随着轻核理论组去了九院,氢弹突破后,他坚持认为氢弹的成功应有他的一份功劳。

2、第三站:山东省政府旧址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

3、程开甲后来说,如果留在国外工作,成就再大,也是外国人,他认为自己回国之后所获得成就更大。“我从事核武器事业至今,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为人民贡献,为国家贡献。”

4、两弹一星元勋是指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

5、湖北省麻城市人,1915年生,男,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8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5年与N·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的麦克杜加耳——布列兹班奖。1948年被选为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1947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等职。

6、谈及对黄祖洽的评价,何祚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这个人最大的特点还是一个‘书呆子’,书生气十足。虽然他对很多事情的认识都很清楚,但整个的兴趣还是搞科学,而不是玩政治的人。”

7、1984年,组织考虑到程开甲的年岁已高,把他从戈壁滩调到了北京,担任原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员。

8、辽宁省复县人,1929年生,男,中共党员,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58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获金制奖章,同年回国。历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总体设计部室主任、部副主任。1967年调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历任院总体设计部副主任、主任、副院长、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航天工业部副部长,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委主任。

9、他们是历史选择的一代人。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果断地作出了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两弹一星功劳最大是谁)。

10、山东省荣成市人,1909年生,男,中共党员,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1、上世纪60年代,程开甲建立发展了我国核爆炸理论,上世纪80年代,又开创了我国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领域,在他的指导下,我国建设了先进的实验模拟条件,自行设计、建造出了核辐射模拟设施。为专心于核试验任务,他曾把一家人从江南迁到戈壁深处,隐姓埋名度过了20多年的“罗布泊时间”。他曾说过,“我一次又一次地改变我的工作,一再从零开始创业,但我一直很愉快,因为这是祖国的需要。”

12、谈到《国家命运》的创作初衷,陶纯顿时打开了话匣子,“‘两弹一星’是新中国取得的标志性的伟大成就,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荣耀,令全世界为之赞叹,它奠定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到现在它的影响仍然显而易见。但是,很多年来,由于保密的原因,‘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的很多故事,都一直埋藏着,近年也出了一些这类题材的作品,有纪实文学,也有影视作品,但是,编造现象很普遍,错误很多,误导了读者和观众。我和陈怀国长期在解放军总装备部工作,而总装的前身国防科工委下属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和新疆核试验基地,被认为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发祥地,我们掌握大量的素材,因此我们决定合作,写一部全面真实反映‘两弹一星’研制过程的作品,也是创作这部剧的初衷。”

13、钱学森的一生是辉煌的,作为爱国者,他花费了五年的时间冲破层层阻力回到中国;作为科学家,他在新中国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钱学森说过,他一生有三次最为激动的时刻,第一次是在得知美国方面终于肯放他归国,第二次是在得知自己将会同焦裕禄、孟泰等人,一起列入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行列;第三次是在建国十周年的那天,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4、安徽省芜湖市人,1916年生,男,中共党员,火箭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47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风一号”副总设计师兼控制系统总设计师、“东风二号”副总设计师、“东风三号”副总设计师、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及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总设计师,航天部总工程师、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15、2015年,坐落于今天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的中国科学院“怀柔火箭试验基地”,改建为“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

16、钱学森(1911-20031)火箭、导弹、卫星

17、颁授仪式上,对程开甲的介绍是:原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正军职常任委员,忠诚奉献、科技报国的“两弹一星”元勋。

18、冯世平1984年3月成为黄祖洽的第二位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北师大物理系工作,如今是北师大物理系教授。他感到自己特别幸运,近30年都是在黄祖洽的指导下工作。

19、肇庆是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腹地、最具发展潜力的主体城市,正大力实施工业发展“366”工程和创新驱动发展“1133”工程,着力推进新区崛起、府城复兴,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大西南枢纽门户城市。

20、当时黄祖洽、于敏、何祚庥和萨本豪等人在一个办公室。何祚庥回忆,他和于敏坐前后桌,他总是一有灵感就掉头与于敏讨论。黄祖洽不太爱与人讨论,总是一个人安静地想问题。

21、1945年到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停息后,国内解放战争也在节节胜利,钱学森先生意识到民族解放、复兴在即。他决定要回国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但是归国路途确实是想象不到的坎坷和艰难。

22、“两弹一星”精神是民族的史诗,“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为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跃,创造了宝贵的经验。“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不仅使我国的国防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广泛带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就了一支能吃苦、能攻关、能创新、能协作的科技队伍,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开拓前进、奋发图强的信心和力量。

23、1958年、1959年、1960年这三年,既是这三大基地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时期。“大跃进”让整个中国蒙受巨大损失。不可避免,三大基地建设也是雪上加霜。

24、“两弹一星”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的重要标志,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

25、最近离开我们的元勋包括朱光亚、屠守锷和陈能宽等。朱光亚于2011年离世,他是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2004年12月,为表彰朱光亚对我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原子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我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038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

26、朱邦芬曾问黄祖洽,为什么1980年时选择北师大而不是回到自己的母校清华,黄祖洽恳切地说,清华条件比较好,而他去北师大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27、1964年10月16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8、读研读博:投稿经验 | 写论文 | 学术牛人 | 论文工具 | 科研工具 | 学术资源 | 读研 | 读博 | 找工作

29、江苏省无锡市人,1922年生,男,中共党员,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194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7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留学,1951年获博士学位,1954年赴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1957年回国后,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员、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长。1968年逝世。

30、作为我国核技术领域的开创者,程开甲曾度过20多年“罗布泊时间”。

31、钱学森在力学的许多领域都做过开创性工作。他在空气动力学方面取得很多研究成果,最突出的是提出了跨声速流动相似律,并与卡门一起,最早提出高超声速流的概念,为飞机在早期克服热障、声障,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高亚声速飞机设计中采用的公式是以卡门和钱学森名字命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此外,钱学森和卡门在30年代末还共同提出了球壳和圆柱壳的新的非线性失稳理论。

32、“甘肃人民当年为了支援‘两弹一星’,做出了重大的奉献。现在人们大都知道,中国的第一个导弹、卫星发射中心,就是以酒泉命名的,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33、1980年5月1日,黄祖洽从九所调任到北师大,在刚成立的低能核物理研究所任教授兼所长。由于他的到来,北师大理论物理学科于1981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理论物理学博士点。

34、王希季 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

35、街疃社区总占地540亩,建设面积40万平方米,计划安置6个村3400户1万口人。目前街疃社区一期总投资9亿元,占地面积300亩,建设63座居民楼,建设小学1处、幼儿园1处、医养综合中心一处、社区服务中心1处,建设商业配套设施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是全县最大的农村社区。

36、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3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64年,他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37、他们是创造历史的一代人。1964年10月16日,大漠深处一声巨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两弹一星”的宏伟事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邓小平同志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38、耄耋之年的程开甲仍然没有离开科研工作。在他的家里,立着一块大大的黑板,想到什么问题时,时常随手就拿起一支粉笔演算。有一次媒体记者到家中采访,他在黑板上写下了一行英文谚语:“Romewasnotbuiltinaday”,意思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表示一个人啊,要成就努力,不是一天的功劳。”他操着伴随了一生的南方口音说。

39、目前在世的4位是97岁的王希季、92岁的于敏、89岁的孙家栋和89岁的周光召。

40、原子弹成功爆炸后,1965年5月,兼职的黄祖洽正式调入二机部“九院”,于敏等轻核理论组的31名科研人员也调了过来,两支队伍在主战场汇合了。黄祖洽、于敏被任命为理论部副主任,理论部“八大主任”齐聚。轻核理论组另外的十余人,包括去了河南参加“四清”的何祚庥则留在了原子能研究所。

41、前些年,程开甲与他的大女儿程漱玉天各一方,开始合作著书———《超导机理》。研究中,程开甲在电脑上打出英文书稿,女儿协助做计算和校对,近20万字的英文专著终于问世。接着,程漱玉又用中文整理出版。程开甲不倦地对材料科学的理论和应用开展创新性研究,建立了程氏“TFD”电子理论,并在一系列的试验中取得了重要进展。

42、▲程开甲(后排左1)与导师玻恩教授(前排右1)在一起

43、其中,当时已经不在人世的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被追授了这枚奖章——姚桐斌去世时不满46岁。在世的有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

44、彼时的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中。中国大地烽火四起,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内部军阀混战,百姓困苦,民不聊生。钱学森在这样的背景下过完了他的童年。幼年时期的钱学森就意识到中国积贫积弱的现象,他立下壮志要改变中国的现状,走出一条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星光大道。

45、王淦昌(190028~1910)生于江苏常熟,核物理学家,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

46、搞原子弹、导弹,发射卫星,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可以说,原子弹、导弹、卫星是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工业技术和现场试验的高度结合。也就是说,光掌握了科学原理不行,能造出来也还不能算成功,只有在实践中真刀真枪地使用了,实践证明它是管用的,那才能真正说明咱们的原子弹、导弹、卫星是成功的,否则就不能算成功。

47、直到离世,程开甲这位老科学家对很多人而言可能都还比较陌生。有人说,他可能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公开学术成果最少的一位了——一个直观的数字是,在他参加核武器研试的20多年中,其发表论文数量为零。

48、张蕴钰坚持认为,敦煌不合适,尽管是苏联专家定的,也不行,应该另选地方,继续向西,到新疆罗布泊搞靶场建设。张蕴钰立即回到北京,把看到的和自己的想法报给了老上司陈赓。陈赓听后认为,核试验基地眼下只能搞一个,要搞就要搞一个能爆炸百万吨级的。随后,陈赓领着张蕴钰等专程向聂荣臻汇报情况。

49、于敏 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60年底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关键问题。2015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50、孙家栋 长期领导中国人造卫星事业,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上世纪60年代,孙家栋受命为卫星计划技术总负责人。

51、人们有这种想法并不奇怪。当年与他并肩作战的战友们,很多都担任了重要的领导职务。原“九院”(即现在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理论部赫赫有名的“八大主任”中的四位物理学家,除他之外的三人,邓稼先担任了九院院长,周光召担任了中科院院长,于敏担任了九院副院长兼九所所长,且都列名“两弹一星”元勋。

52、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50年代领导建成中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以及一批重要仪器设备。使我国的堆物理、堆工程技术、钎化学放射生物学、放射性同位素制备、高能加速器技术、受控热核聚变等科研工作,都先后开展起来。在苏联政府停止对中国的技术援助后,一方面迅速选调一批优秀核科技专家去二机部,直接负责原子弹研制中各个环节的攻坚任务,一方面会同中国科学院有关领导人,组织联合攻关。使许多关键技术得到及时解决,为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重要贡献。早在1960年,即在原子能所组织中子物理理论与实验两个研究组开展氢弹的预研工作,为氢弹研制作了理论准备,促成了中国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仅两年零八个月,就研制成了氢弹。

53、除了程开甲院士外,近一个月内,还有李连达、陈创天、侯芙生、邓起东、谢世楞等5位为中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两院院士离世。他们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54、在程开甲的指导下,我国建设了先进的实验模拟条件,自行设计、建造出了核辐射模拟设施,开展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促进了我国抗辐射加固技术的持续发展,为提升我国战略武器的生存与突防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撑。

55、钱学森被世界公认为世界航空技术的开创者、重要技术的奠基人和控制工程学的开山鼻祖,他是应用数学、应用力学等学识领域的领袖人物,他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学识上留下了创造性的贡献。

56、他们才华卓越。他们中有“无论在哪里都可抵五个师兵力”的空气动力学家,有让老师赞叹“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的物理奇才。他们无私崇高,为了研制“两弹一星”,许多人扎根大漠,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连家人都不了解他们具体从事的工作,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自力更生,从新中国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以超常的毅力和投入向世界宣告:“别人已经做到的事,我们要做到;别人没有做到的事,我们也一定要做到。”

57、任新民(195-2012)火箭、导弹、卫星

58、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有“中国核司令”之称的程开甲院士昨日上午逝世,享年101岁。至此,我国23位“两弹一星”元勋,仅剩王希季、于敏、孙家栋、周光召四位在世。

发布于 2023-08-01
收藏
分享
海报
上一篇:相濡以沫下一句是什么【精选78句】 下一篇:好句1000摘抄【精选77句】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