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简介及思想主张【精选33句】

荀子简介及思想主张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3、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所以治乱者异道。”而众人惑焉。彼众人者,愚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其所见焉,犹可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传也?妄人者,门庭之间,犹可诬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上乎?圣人何以不可欺?曰:圣人者,以己度者也。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以说度功,以道观尽,古今一也。类不悖,虽久同理,故乡乎邪曲而不迷,观乎杂物而不惑,以此度之。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无善政也,久故也。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

5、秦昭王接着问道:“那么儒者居于人上时会怎么样呢?”荀子回答说:“儒者居于人上的作用可就大了!他们内心意志坚定,用礼节治理朝廷,用法度整治官府,以忠信仁爱为天下做出示范。做一件不仁义的事情,杀一个无辜的人,即便能因此得到天下,他们也不会去做。他们的信义被百姓接受,传遍四海,于是天下的人都会响应他们。他们高贵的名声传遍四海,天下便可得到大治。离他们近的人,会用音乐歌颂他们;离他们远的人,就会不顾一切地想要投奔他们。四海之内如同一家。这样的儒者被称为人师。《诗经》中说:‘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就是这个道理。儒者无论居于人上或人下,都能有如此大的作用,怎么能说儒者对国家没有用处呢!”

6、骄傲轻慢,是人的祸殃;恭敬谦逊,可以屏除各种兵器的残杀,可见即使有戈矛的尖刺,也不如恭敬谦逊的厉害。所以和别人说善意的话,比给他穿件衣服还温暖;用恶语伤人,就比矛戟刺得还深。所以磅礴宽广的大地,不能踩在它上面,并不是因为地面不安稳;踮着脚没有地方可以踩下去的原因,都在于说话伤了人啊。大路很拥挤,小路又危险,即使想不谨慎,又好像有什么迫使其非谨慎不可。(荀子简介及思想主张)。

7、士君子的仪容是:帽子高高竖起,衣服宽宽大大,面容和蔼可亲,庄重,伟岸,安泰,潇脱,宽宏,开阔,明朗,坦荡,这是做父兄的仪容。那帽子高高竖起,衣服宽宽大大,面容谨慎诚恳,谦虚,温顺,亲热,端正,勤勉,恭敬,追随左右,不敢正视,这是做子弟的仪容。

8、学习从哪里开始?又到哪里终结呢?回答是:如果从学习的科目顺序来说,是从诵读《诗经》、《尚书》开始,到读《礼经》为结束;就学习的意义而言,是从做一个有知识的人开始,到成为圣人为止。真心诚意,日日积累,力能持久,才能学而有成,学到老死后才停止。所以,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终结的,但若从学习的意义上说,是片刻也不能停顿的。做到了这样,人成为人;半途放弃学习,就成了禽兽了。《尚书》记载的是古代的政事;《诗经》收集了的是有和谐乐律的诗歌;礼是法制的前提、事物的规范。所以学习到礼义就算达到尽头了。这就是达到了道德的顶点。《礼经》的恭敬节文,《乐经》的中正和谐,《诗经》、《尚书》的广博,《春秋》的微言大义,这些典籍囊括了天地间一切事物。

9、但事实上,荀子的思想却从来没有离开儒学的发源之地,在他灵魂深处生长的思想之树,宛如孔庙之中苍劲的银杏,两者同样枝繁叶茂,而又相通相融,生生不息。就比如在《荀子·乐论》一文中,他的观点就和孔子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

10、一见面,秦昭王就问荀子:“儒者对于国家有什么用处呢?”荀子回答说:“儒者效法先王,尊崇礼义,谨慎地遵守臣子的本分。君王如果任用他们,他们在朝廷上执掌事务可以处置得宜。君王如果不任用他们,他们就作为百姓恭谨而顺从,即便穷困受冻挨饿,也不会依靠歪门邪道取利来满足自己的私欲。他们即便没有立锥之地,也能明白维护国家社稷的大义。他们通晓让百姓安居乐业的道理。他们居高位时,具有足以成为王公的才能;居下位时,则是国家的栋梁,国君的重宝。”

11、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法先王,顺礼义,党学者,然而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也。故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故君子之于言无厌。鄙夫反是:好其实不恤其文,是以终身不免埤污佣俗。故易曰:“括囊无咎无誉。”腐儒之谓也。

12、人类不能离物质而生活,而质不能为无限量的増加,故常不足以充餍人类之欲望。

13、课堂伊始,张焕君老师以孟子、荀子等人的思想主张作为开篇。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孟子的论述由唐代韩愈以及明朱熹等人继承和发展,而荀子的弟子则为韩非、李斯等法家代表。

14、如:《礼论》篇云:“礼起于何也?日: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15、观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鉴别他立身处世的方法。相貌不如思想重要,思想不如立身处世方法重要。立身处世方法正确而思想又顺应了它,那么形体相貌即使丑陋而思想和立身处世方法是好的,不会妨碍他成为君子;形体相貌即使好看而思想与立身处世方法丑恶,不能掩盖他成为小人。君子可以说是吉,小人可以说是凶。所以高矮、大小、美丑等形体相貌上的特点,并不是吉凶的标志。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16、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而好治怪说,玩琦辞,甚察而不惠,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为治纲纪;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惠施邓析也。

17、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周朝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世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

18、(2)荀子,战国末期人,⑴思想主张:①“仁义”、“王道”、“以德服人”;②提出“君舟民水”民本思想;③提出“性恶论”伦理观;④主张进行法治.⑵荀子贡献:他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经过孟荀发展后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19、吾语汝学者之嵬容:其冠絻,其缨禁缓,其容简连;填填然,狄狄然,莫莫然,瞡瞡然,瞿瞿然,尽尽然,盱盱然;酒食声色之中,则瞒瞒然,瞑瞑然;礼节之中,则疾疾然,訾訾然;劳苦事业之中,则儢儢然,离离然,偷儒而罔,无廉耻而忍謑诟--是学者之嵬也。

20、“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饥,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21、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22、荀子的思想因其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了各家思想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人性论、天人论、社会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等各方面都在儒家学派中独树一帜、别具特色。

23、从先秦历史考察,我们可以发现,诸子思想存在着一种由对立向融汇更替的发展趋势,即从前期的思想对峙性质突出向后期的相互兼容特色显著的过渡。

24、荀子的“天人论”主张“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这是荀子思想中最具积极进步意义的思想之一。我们仅举《天论》中一例加以说明。《天论》篇开头写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25、光荣和耻辱的主要区别、安危利害的一般情况是:先考虑道义而后考虑利益的就会得到光荣,先考虑利益而后考虑道义的就会受到耻辱;光荣的人常常通达,耻辱的人常常穷困;通达的人常常统治人,穷困的人常常被人统治:这就是光荣和耻辱的主要区别。有才能而又谨慎的人常常安全得利,放荡凶悍的人常常危险受害;安全得利的人常常快乐舒坦,危险受害的人常常忧愁而有危机感;快乐舒坦的人常常长寿;忧愁而有危机感的人常常夭折:这就是安危利害的一般情况。

26、荀子的主张在强调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中显得非常另类,长久没有得到认可,荀子出生法家人物辈出的三晋,但他却心向儒学。也正是因为他出生三晋,荀子的儒学有了不同寻常的法治的特点,他更看到了人心之恶,和提出“性善说”的孟子不同,他提出“性恶说”,他认为趋利避害、追求享乐是人的天性,只有通过后天的努力,才能使人向善,所以需要礼义来教导民众,需要法令来制约民众,所以礼法是统治的要义。荀子一改儒家是古非今,缅怀上古的做法,反对法先王的说法,提出法后王,这使他的思想带有了因时变革、与时俱进的特点。

27、(1)《荀子》,中华书局出版社,2011年版

28、    荀子通过教育可以改变自己的恶性,从而成为君子乃至圣人,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君子,因为人性是随着环境和教育而向多种途径发展变化的,其关键在于人本身的主观努力,这就是所说的“积”。在荀子看来,无论是知识还是道德,都是由于积累而成的。荀子在重视主观上“积”的同时,也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这就是他所说的“渐”。他认为,通过主观的“积”和环境的“渐”,能够使人的本性发生根本的变化。

29、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30、纵情性,安恣孳,禽兽行,不足以合文通治;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它嚣魏牟也。

31、   生于战国末期的荀子批判地吸收和总结了孔孟思想,重新分析了儒家的人性论、天人论,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人定胜天”、“万物都遵循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荀子主张“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他的说理气势浑厚、鞭辟入里,思想前后一致、自成体系。在性恶论的前提假设下,荀子高度认识到了隆礼重法、教化为先的重要性。他提出,君子是法治之本,君子们要在向善的道路上“学不可以已”,一刻不停歇地学习。

32、斗殴的人,是忘记了自己身体的人,是忘记了自己亲人的人,是忘记了自己君主的人。发泄他一时的忿怒,将丧失终身的躯体,然而还是去搞斗殴,这便是忘记了自己的身体;家庭立刻会遭到摧残,亲戚也不免受刑被杀,然而还是去搞斗殴,这便是忘记了自己的亲人;斗殴是君主所厌恶的,是刑法所严格禁止的,然而还是去搞斗殴,这便是忘记了自己的君主。就可忧虑的事来说,是忘记了自身;从家庭内部来说,是忘记了亲人;对上来说,是忘记了君主;这种人是刑法所不能放过的,也是圣明的帝王所不容的。哺乳的母猪不去触犯老虎,喂奶的母狗不到远处游逛,这是因为它们没忘记自己的亲骨肉啊。作为一个人,就可忧虑的事来说,忘记了自身;从家庭内部来说,忘记了亲人;对上来说,忘记了君主;这种人啊,就连猪狗也不如了。

发布于 2023-07-31
收藏
分享
海报
上一篇:雷峰的感人事迹简介【精选51句】 下一篇:50首怀旧经典老歌【精选14句】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