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观察的名言并注明作者【精选69句】

关于观察的名言并注明作者

1、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伽利略

2、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是与现代中国的伟大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鲁迅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当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刚揭开序幕时,鲁迅就用犀利的杂文和新颖性小说为它呐喊奔走,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旗手。鲁迅向许寿裳解释用“鲁迅”这个名字的原因之一是取愚鲁和迅速之意。他认为自己比较笨拙,只有勤勉,才能在一定的时间收到和别人一样的效果。有人说鲁迅是天才,鲁迅自己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的。”

3、人生是一头马,轻快而健壮的马,人要像骑手那样大胆而细心地驾驭它。——海赛

4、观察与经验和谐地应用到生活上就是智慧。冈察洛夫

5、透彻的观察力永远如擦亮的明镜,你是否可以看透问题,并拨开团团迷雾,寻求正确的谜底?——滕馨榕

6、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苏霍姆林斯基

7、作为人类法律制度的基本价值,正义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实体正义主要体现在实体法之中,贯彻于司法裁判的结论上面,构成一种对法官的实体性道德限制。从静态的角度来看,实体正义具有一系列明确的价值标准。刑法学者所研究的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对类似案件给予相同处理等法律原则,大体上可以视为实体正义的主要内容。但是,如果从动态的角度观察,实体正义在一个个具体的案件中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由于几乎所有案件在事实和情节上都不完全相同,所涉及的法律问题也互有差异,而案件在裁判结论形成之前,多多少少都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或不确定性,因此,要想给所有案件的裁判活动确定一个统一适用的公正结果,确实是十分困难,甚至是不现实的。    尽管如此,人类法律价值中还有一些内容与裁判的结果或结论没有直接的关系,它们体现于法律程序的设计以及司法裁判的过程之中,具有明确、具体且可操作的道德标准,属于“看得见的正义”。如果说一个案件最终裁判得是否公正,往往只有当事者自己心知肚明的话,那么,一个案件的裁判过程是否符合公正的标准,有无明显的不公之处,则不仅为当事者所能感知,而且还能为一般社会公众所觉察。甚至在有的时候,普通公众进行的价值评价就是通过观察法律实施的过程来进行的。很明显,这种“看得见的正义”也就是程序正义。    将程序正义视为“看得见的正义”,其实是英美人的一种法律传统。这源于一句人所共知的法律格言:“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    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这句格言的意思是说,案件不仅要判得正确、公平,并完全符合实体法的规定和精神,而且还应当使人感受到判决过程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换句话说,司法机构对一个案件的判决,即使非常公正、合理、合法,也还是不够的;要使裁判结论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裁判者必须确保判决过程符合公正、正义的要求。因此,所谓的“看得见的正义”,实质上就是指裁判过程(相对于裁判结果而言)的公平,法律程序(相对于实体结论而言)的正义。    为什么要制定并遵守法律程序?作为旨在形成某种法律决定的法律实施过程、步骤和程式,法律程序难道不就等于一系列的办事“手续”吗?例如,有人刚刚购置了一部电脑,需要了解并熟悉它的操作程序;有人要举行一场婚礼,需要事先确定各项喜庆“程序”;有人要去打高尔夫球,也要遵守一系列复杂的运动“程序”……显然,制定并遵守这些带有技术性的“程序”,可以确保机器操作得更加顺利,使事情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也可以取得竞赛的最后胜利。那么,法律程序与这些技术性的操作手续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针对这一问题,前任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佛塔斯(Fortas)曾从宪政主义的立场阐述了法律程序的意见:    坚持那些为我国宪法所要求的程序保障,并非只具有技术性意义……宪政主义不是一种技术问题……宪法性权利也不是一系列技术性规则……宪法性程序是我们文明社会的核心、良心和灵魂。这是一个人们一直为之奋斗和牺牲的基本原则。在国家将我们投入监狱或者剥夺生命之前,如果自由不是指正当法律程序的权利,那它还能意味着什么呢?  按照佛塔斯的观点,不能从技术的角度来理解法律程序的意义,法律程序的建立实质上是对个人自由提供的一种重要保障。这就使程序与道德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另一位大法官杰克逊(Jackson)曾就此作出过进一步的解释:    只有那些未经教化的粗俗之辈或者骗人的律师才会说程序是无关紧要的。程序的公正与合法是自由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实体法只要能得到公平和无偏见的适用,那么即使它再苛酷,也是可以忍受的。实际上,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人们宁愿接受一种通过我们的普通法程序加以适用的苏联实体法,也不愿意忍受我们的实体法通过苏联的诉讼程序加以实施。不要忘记,正当法律程序并不会使被告人成为惟一的受益者,它还是使政府摆脱一些错误的最好保证,而这些错误会不断地玷污一个司法制度,并注定以单方面的形式发生……  杰克逊对法律程序正当性的强调,略微透露出一个普通法法官的自负和居高临下。而道格拉斯大法官则更加明确地论述了遵守程序在美国制度中的重要性:    权利法案的绝大部分条款都与程序有关,这并不是没有意义的。正是程序决定了法治与任意或反复无常的人治之间的大部分差异。坚定地遵守严格的法律程序,是我们赖以实现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享有正义的主要保证。  上述三位大法官对法律程序的强调,很容易使凡事讲究“中庸之道”的中国人产生反感;美国人这种对法律程序的偏爱,显然是在“重程序,轻实体”,这岂不与中国人的“重实体,轻程序”一样在走极端吗?!    实际上,美国法官对法律程序的“极端强调”,源于英美普通法的法律传统。程序正义作为一种观念,早在13世纪就出现在英国普通法之中,并在美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程序正义观念的古典表述在英国是“自然正义”,而在美国则是“正当法律程序”。    1215年,英格兰国王颁行的《大宪章》(Magna  Charta)第39条就曾规定:“除非经由贵族法官的合法裁判或者根据当地法律”,不得对任何自由人实施监禁、剥夺财产、流放、杀害等惩罚。    1355年,英王爱得华三世颁布的一项律令(有学者称为“自由律”)明确规定:    “任何人,无论其身份、地位状况如何,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予以逮捕、监禁、没收财产……或者处死。”    这两个法律文件被许多学者视为英美普通法中正当程序或程序正义的最早渊源。英国法律制度在其发展的较早时期即有注重程序的传统,人们相信“正义先于真实”。(注:转引自勒内·达维德:《当地主要法律体系》,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337页。)这一方面与英国法官长期形成的遵循先例的传统有关,使得法律程序--即法官的裁判过程--具有形成和发展实体法的功能,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英国人运用法律程序对政府权力加以制约的思想。而注重法律程序的最集中体现就是对自然正义原则的严格遵守。    自然正义是英国法治的核心概念,是法官据以控制公共行为的基本程序原则。这一原则有两个基本要求:    (1)任何人均不得担任自己案件的法官;    (2)法官应听取双方的陈述。    这两项要求原本仅适用于法官的司法裁判活动,被用来作为法官解决纠纷时所要遵循的最低限度程序公正标准。但从20世纪以来,它们逐渐发展成为法院监督行政权的重要程序保障,成为行政程序正当性的基本根据。根据上述第一项要求,法官在审判中不得存在任何偏私,而且须在外观上使任何正直的人不对其中立性有任何合理的怀疑。为防止那些对某一方当事人怀有不利偏见的人担任裁判者,法官不仅不能与案件或者当事人双方存在利益上的牵连,而且不得对案件事实事先形成预决性的认识或判断,否则法官所作的裁判就会失去法律效力。    自然正义的第二项要求又可称为“两造听证”原则,即法官必须给予所有与案件结局有着直接利害关系的人有充分陈述意见的机会,并且对各方的意见和证据平等对待,否则他所制作的裁判就不具有法律效力。    不难看出,自然正义的这两个要求都是有关法律程序本身正当性和合理性的标准,法官对它们的违背会直接导致裁判结论法律效力的丧失。这样,自然正义原则就包含了法律程序正当性的基本内容,成为程序正义观念的最早体现。    英国普通法上的程序正义观念在美国得到继承和发展。美国联邦宪法第五条和第十四条修正案均规定:“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这标志着程序正义观念在美国以宪法原则的形式得到确认和保障。根据美国学者和联邦最高法院的解释,正当法律程序可分为“实体性正当程序”和“程序性正当程序”两大理念。其中前者是对联邦和各州立法权的一种宪法限制,它要求任何一项涉及剥夺公民生命、自由或者财产的法律不能是不合理的、任意的或者反复无常的,而应符合公平、正义、理性等基本理念;而后者则涉及法律实施的方法和过程,它要求用以解决利益争端的法律程序必须是公正、合理的。(注:《布莱克法律词典》,“due  process”条)    美国权威的《布莱克法律辞典》对程序性正当程序的含义作出了具体的解释:    “任何权益受判决结果影响的当事人有权获得法庭审判的机会,并且应被告知控诉的性质和理由……合理的告知、获得法庭审判的机会以及提出主张和辩护等都体现在‘程序性正当程序’之中。”(注:《布莱克法律词典》,“due  process”条)    在美国学者看来,正当法律程序体现了正义的基本要求,而程序性正当程序更是体现了程序正义的基本观念。    显然,在英美人的观念中,在对一个人的生命、财产、自由等各种实体性权益加以剥夺、限制之前,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必须遵守基本的法律程序。在这里,仅仅存在一种“法律程序”是远远不够的。这种程序还必须符合一系列最基本的道德标准。正如同一个人必须遵守道德规范才能成为一个“好人”一样,法律程序和法律制度也必须具备最低限度的道德性,才能成为“好”的制度和程序。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专制主义政权,如德国纳粹、意大利法西斯、日本军国主义等,一般都建立了大体上还算完备的司法制度和法律程序。但这些所谓的“司法制度”和“法律程序”并不具备最基本的道德标准,不符合人类普遍的公平、正义观念。换句话说,不符合公平、正义等价值观念的法律程序,即使非常完备、有效和实用,也不具备道德上的正当性。    应当说,英美人所信奉的“自然正义”、“正当法律程序”等程序正义观念,即使在其他社会中也具有普遍的意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社会都要按照整齐划一的程序正义标准,建立完全相同或相似的程序模式。事实上,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的那样,  “正当程序是一个灵活的概念……对正当程序的要求是绝对的,但它的适用却不是”。  对于中国人而言,问题的关键并不是对某一个或者某几个西方国家的法律程序加以模仿、移植,而应当是理解并坚持一种“法律程序道德性”的观念,培养一种按照正义要求设计法律程序的文化。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建立的所有涉及剥夺个人财产、自由甚至生命的法律决定过程,就会逐渐贯彻自然正义、正当程序和程序正义等价值的要求,并真正符合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公平、正义观念,从而使法律制度甚至统治秩序得到中国人普遍的认可和尊重。    按照通常的说法,中国社会存在着明显的“重实体,轻程序”问题。在任何一种司法裁判过程中,无论是法官、控辩双方还是普通公众,所关注的往往是裁判的结果,而不太重视司法裁判的过程、步骤和方式。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司法官员出于效率、便利等实用的考虑,还会故意地通过牺牲程序来保证某种预期的结果。    不过在笔者看来,这种“重实体,轻程序”终究是一个表象。中国人其实在其他一些场合并不忽略程序,甚至还将程序问题提到令人困惑不解的地步。例如,向政府部门申请营业执照,向某一机构申请办理某种许可证……这时人们往往要经受一系列的步骤和程式。这里的程序不仅繁琐复杂,而且费时耗力,甚至演变成专门限制、刁难百姓的手续。联想到司法官员在诉讼中经常迫不及待地作出结论的情况,这里的程序为什么会受到如此不正常的重视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这里的程序是政府机构专门用来管理、控制社会的手段,也是对个人权利的一种限制方式。这种对程序的重视仍然是一种表象。因为官员们通过使程序繁杂化,逐渐将自己的衙门和权力在百姓心中神秘化甚至市场化,使宪法和法律上确立的公民权利透过自己对权力的恣意行使,而受到近乎苛刻的“过滤”。    显然,司法制度中的“重实体,轻程序”也罢,行政管理中的“重手续”也罢,实质上不过是“重权力,轻权利”的表现形式。具体到诉讼领域,这种对国家权力的畸形重视以及对个人权利的极度轻视,显示出这是一个“重国家,轻两造”的社会。在此情况下,重视手续和轻视程序所造成的后果都是一样的,也就是使处于弱者地位的被裁判者、被管理者、被控制者都不具有人的尊严,其本身也都不成其为目的,而不过是用以实现他人、社会、国家甚至衙门本身目的的手段。    康德曾将下面的一段话视为“绝对的道德命令”,也就是社会正义的最低要求:    永远把人类--无论你亲自所为还是代表他人--当作目的,而绝不仅仅当作手段来对待。    这一点,其实就是程序正义的灵魂所在!作为“看得见的正义”,程序正义所最终要求的就是代表国家行使公权力的官员或机构,在作出使一个人的权益直接受到有利或者不利影响的决定之前,必须给予这个人以充分、有效参与决定制作过程的机会;对那些利益处于对立状态的当事者,必须保持中立,不偏不倚,并确保参与者拥有平等的参与机会和参与能力。与此同时,决定者在作出限制或者剥夺个人权益的决定时,还必须极其慎重,内心具有并向外部表达出充足的理由,以便能尽量说服受到不利对待的一方……    或许,人们永远不可能将程序正义的内容揭示到“穷尽”的程度。但无论如何,程序的不公正和非正义都是有着固定标准的。那就是使人仅仅成为手段或工具,而不成其为目的。只要人们受到这样的对待,非正义也就发生了,法律制度和法律程序的道德正当性也就会引起普遍的质疑。(关于观察的名言并注明作者)。

8、0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余秋雨

9、 兢兢业业,如霆如雷。(诗经 大雅 云汉)   

10、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苏霍姆林斯基

11、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有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12、要测量一个人真实的个性,只须观察他认为无人发现时的所作所为。——麦考莱

13、把以往的得失当作将来的借鉴,也就是追溯以往而策励将来。有些追悔过去的过失,还有些人以炫耀以往的成功,但如果仅仅沉浸于追悔与炫耀之中,而不去觉悟将来过去的重演或成功不可能再来,那对将来事业的成功没有任何帮助。因此必须吸取以往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防止将来错误再度发生。不再去蹈以往的覆辙,那才是有益之举。就这一点来说,前人已给我们总结出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14、读罢此书,我为顾准这样一个思想家在“文革”时代的悲惨遭遇感到痛心,也为顾准的学术操守和远见卓识所折服,内心深处的景仰之情激荡开来。

15、对微小事物的仔细观察,就是事业、艺术、科学及生命各方面的成功秘诀。——史迈尔

16、还有一些书也让我印象比较深刻。比如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以色列人尤瓦尔·赫拉利写的《人类简史》等著作。

17、我们得到了这些方法,才能够运用自如,不至于弄巧成拙。

18、见到别人好的道德品质,就应该虚心向他学习、看齐,见到别人不好的品德表现,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似的错误)。

19、我也慢慢开始看一些传统文化书籍,我认为它们对我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弟子规》的总序:“首孝悌,次谨信。”这句话教导我们首先要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为做人原则,接下来要以谨慎谦逊为做人底线。“有余力,则学文。”有剩余力量后要通过学习文化提高鉴别力。这也许是《弟子规》和赫尔岑想表达的浅显意思吧。

20、采珠人如果被鳄鱼吓住,怎能得到名贵的珍珠——萨迪

21、                         

22、戴上墨镜,世界在你眼前就立即失去了光彩。个人的不幸往往是脆弱者观察生活的墨镜。培根

2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4、套用也包括套进自己的句子中。就是只有引号,引号之外别的什么标点都没有,放到自己的句子中。

25、在观察中寻找奥秘,在奥秘中寻找快乐。 ——丁朗艺

26、玉石若不经过雕琢,就不会成为玉器;人若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琢,雕琢。

27、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用自我的慧眼,自我的心智去领悟生活

28、《人类简史》则阐述了人类发展过程的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阶段,认为是虚拟和想象的观念使得人类形成合力,提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未来变成了非智人的存在,而且当人们肆意去改变一个物种的形态时,其实已经将自己当成了上帝,到时候智人会被新物种替代的担忧和追问。这本书有着很独特的见解和思考,令人难忘。

29、他是中国最著名的农民,中国农民的最佳代言人。

30、战国时苏秦,与魏人张仪同师鬼谷先生。他夜间读书,苦心钻研,困倦欲睡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一直流到脚步上。

31、没有爬不过的高山,没有闯不过的险滩。——俗语 

32、0 袁隆平爷爷的夫人叫邓哲,比他小8岁,同行。1953年,袁隆平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分配到湖南教书,邓哲就是他的学生。俩人是师生恋,从恋爱到结婚不到一个月,闪婚,相当前卫。

33、读研究生期间,我在杨振山老师的物权法课堂讨论上,作了题为“从归属到利用”的发言,后来写成《从归属到利用——兼论所有权理论结构的更新》一文,发表在《法学研究》杂志。再后来《法学研究》评选百期优秀论文,从一百期杂志刊发的一千几百篇论文中评出三十四篇优秀论文,我的这篇文章忝列其中,我深感荣幸,而这个选题就是从阅读《古代法》的启迪而来。

34、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知。指做人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

35、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莎士比亚

36、细心观察产业界中那些自大的、维持不变的、独断的恐龙之所以一夕倒下的原因。

37、  其即便从“吃饭”的角度来看,根据“国家水稻数据中心”数据,我国推广面积前三的杂交组合品种“汕优63”、“汕优64”和“威优64”,都为三系杂交稻。这三大品种的亲本,都来源于“野败”。“野败”(野生稻雄性败育株)为何物?它是袁隆平团队首次在海南发现并原创性利用其与栽培稻杂交、回交获得的第一个三系不育系。所以说,全国农民种植的也许不是袁隆直接培育的品种,但是这不代表这些品种里没有“袁氏基因”。

38、透彻的观察力永远如擦亮的明镜,你是否可以看透问题,并拨开团团迷雾,寻求正确的谜底?滕馨榕

39、从以上几个数字里,我们可以看出,要成就一项事业,需要持久的恒心。所以,巴尔扎克说:持续不断的劳动是人生的铁律,也是艺术的铁律。

40、一只蜜蜂在酿出一公斤蜜需要往来飞行30万公里,吸取1200万个花朵的汁液,每次采集归来,还要把汁液从胃里吐出,由另一只蜜蜂吸到自已胃里。如此吞吞吐吐120次到340次,汁液成蜜汁,但这时的蜂蜜,还有大量的水分,不适宜储藏,蜜蜂还要不断的鼓翅扇风,使水分蒸发掉,最后变成浓稠的蜜糖。由此观之,蜂蜜酿自于蜜蜂锲而不舍中。

41、指在一个陷阱的环境里,不要过于与对手争强好胜,以免忘了更大的、共同的敌人。  

42、0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拉·封丹

43、0我渴望时光能够为我驻留,我想毫无保留地成为我自己。——费尔南多·佩索阿

44、身处不同时代,每个人人生的阶段不同,目标不同,需要掌握的知识和理论也不相同。比如在古代科举制下,饱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是平民改变其社会地位进入士大夫行列的必要途径。在现代社会中,要想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就需要读和高考相关的书,苦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相关科目的书。

45、随着学习、工作和研究任务的繁重,却也一直在坚持读书,不过我的内心深处始终保留着凭志趣读书这块自留地。在我的书架上,有的书被我层层叠加垒放着,有的长时间不看已经积满灰尘,虽然书架里的空间有限,但我总会把感兴趣阅读的“闲书”放在最醒目、最方便取用、抬头就能看到的位置,时常拿出来随手一翻,甚至摆在那里能看到就是一种享受。

46、生活,需要细心观察,更需要理性思考,从而获取鲜活而丰富的写作素材。

47、虽然就读书的层次而言,学习读书对人生价值目标的实现具有最重要的影响,但是读书对于个人精神升华和愉悦乐趣不在于学习读书,而在于志趣读书,志趣读书是基于志向和兴趣读书。

48、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49、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成为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50、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竺可桢 

51、什么是书法?什么是书匠?规律、工整就是书法美吗?

52、正理观察是对事物有无自性进行分析,进行抉择。细心观察的名人名言细心观察的名人名言

53、戴上墨镜,世界在你眼前就立即失去了光彩。个人的不幸往往是脆弱者观察生活的墨镜。——培根

54、俄国大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每天必写,1862年,他被沙皇政府关进牢房,在牢里778天,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写出了举世闻名的长篇小说《怎么办》等一系列小说。

55、戴上墨镜,世界在你眼前就立即失去了光彩。个人的不幸往往是脆弱者观察生活的墨镜。——培根

5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荀子

57、不要从特殊的行动中去估量一个人的美德,而应从日常的生活行为中去观察。帕斯卡

58、家境贫寒就会思慕贤惠的妻子,国家动荡就会渴望有才能的宰相。

59、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

60、这是当时楚地流传得一句谚语。也是对季布“其言必行,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躬,赴士之困”侠义品格的由衷赞赏。说明男子汉大丈夫说话要算数,要信守诺言,对自己说出的话要敢于负责。成语“一诺千金”源于此。

61、‍‍‍2019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8月出炉,欢迎预订!

62、细心观察产业界中那些自大的、维持不变的、独断的恐龙之所以一夕倒下的原因。

63、花20万买的书法上面“缺”一个字,姑娘觉得不值,专家:缺的妙!

64、我们需要训练自己的观察能力,培养那种经常注意预料之外事情的心情,并养成检查机遇提供的每一条线索的习惯。贝弗里奇

65、走失了羊,赶快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失误要后要及时补救。

66、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兴趣和志向、认识不同,志趣阅读的范围也不同,但不论何时,兴趣是人固有的天性,一个人只要具备阅读能力和条件,志趣阅读会相伴一生,它对人内心世界和精神体验的影响和升华,超过学习阅读。

67、对微小事物的仔细观察,就是事业、艺术、科学及生命各方面的成功秘诀。史迈尔

6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发布于 2023-07-22
收藏
分享
海报
上一篇:贝多芬名言【精选31句】 下一篇:杀马特经典语录葬爱【精选18句】
目录